自然界帶毒的動物這麼多,大家有沒有好奇過,這類有毒動物是怎麼產生毒素呢?
毒蛇、河豚等“玩毒高手”,是如何做到隨心所欲毒敵人,而自己不被毒到的?
隔離存放,安全保險
對於有毒或者需要小心對待的物品,我們的處理方式一般是單獨隔離存放到平時不會接觸的地方,用時再取。比如藥品、打火機等。類似的,有毒生物在存放毒素時,也是這樣的策略,將產生的毒素儲存在特定的“房間”內。
在很多人的印象當中,水母是一種看起來非常嬌弱的生物,殊不知,看起來柔柔弱弱的水母也是一種有毒的生物。每年都有很多遊客觸控被衝上海岸的水母,出現過敏症狀,甚至出現致命危險。
那一眼就能看透身體結構的水母,是怎麼隔離存放毒素的呢?原來,水母的觸鬚中有一種類似魚叉的結構,叫做刺細胞。水母的毒液就儲存在刺細胞中,當受到外界刺激時,刺細胞內的刺絲就會彈出,刺入被攻擊物件體內,釋放毒汁。整個吐出毒液的過程並不會影響水母身體的其他器官正常運轉。水母的這種毒液發射機制既能攻擊敵人,又不會讓自己中毒。
刺細胞射出刺絲圖示 圖片來源:wikipedia
和水母類似,毒蛇的毒液也是單獨儲存在“特別的地方”——口腔上部的毒腺內。這個特別地方的唯一出口便是毒牙。當毒蛇咬住敵人時,毒液就會透過毒牙注入敵人體內。
毒蛇毒液儲存位置 圖片來源:SME的司馬億
自帶解藥,不怕毒素
動物高超的玩毒技巧除了專門為毒素開闢單獨“房間”存放外,有些動物甚至進化出了和毒素“同生共死”的情誼。作為自然界毒性最強的物種之一,箭毒蛙雖然看起來非常可愛,但非常致命。它的面板腺體中存在著一種生物鹼,這種毒素能永久性地阻斷神經訊號向肌肉細胞的傳遞,從而導致肌肉持續緊張不能放鬆。
一隻黃金箭毒蛙體內的毒素能夠輕易在3分鐘內毒死10名成年人。有意思的是,在人工圈養環境下箭毒蛙並不會產生毒素,因為它的毒來自於吃下的毒蜘蛛等食物。那為什麼箭毒蛙不會被毒蜘蛛毒死,反而能二次利用它的毒素呢?
這就涉及到毒素在細胞中的作用原理了。箭毒蛙體內的神經毒素叫做箭毒蛙毒素,這種物質在進入動物體內後,會與神經細胞的表面受體(這種受體主要負責在細胞內外傳遞離子,進而影響細胞的狀態)相結合,從而干擾正常情況下傳遞神經訊號物質的工作,進而影響神經系統的正常運轉。
神經細胞需要特定受體才會開啟離子通道受體在正常情況下,需要特定匹配的“鑰匙”才能開啟傳遞離子的大門傳遞神經訊號。而箭毒蛙體內的箭毒蛙毒素就像萬能鑰匙一樣,把自己偽裝地非常優秀,使得神經細胞受體“眼花繚亂”,傳遞錯誤訊號,從而破壞神經系統的正常運轉,引起高血壓、眩暈等症狀,嚴重時還會造成死亡。
鈷藍箭毒蛙 圖片來源:子非網
箭毒蛙之所以不會受這種毒素的影響,並不是它體內神經細胞受體開啟了“火眼金睛”,而是其體內的基因發生了微小突變,導致其神經細胞的受體壓根不理會毒素,從而避免了毒死自己的尷尬情況。
只要更具競爭力,我就贏了
動物在放毒上也會相互較量。如上文提到的,箭毒蛙食譜中的毒蜘蛛,雖然有毒,但是箭毒蛙卻絲毫不在意這種毒素。毒蜘蛛沒能毒倒箭毒蛙,那它就輸了,箭毒蛙贏得了活下去的權利。這是因為在進化過程中,獵食者紛紛進化出更加致命的毒素,相應的捕食者也在進化出更強的毒素。
兩軍相遇毒者勝,能將對方毒倒的物種才能活下去。但是,毒素的生產需要大量的蛋白質和能量,成本非常高,所以包括人在內的很多動物很難採取相同的生存策略。例如,很多動物會增大體型,透過暴力鬥爭來獲得生存權,而不是依靠毒液。
還有一些動物,開發出了新型“有毒武器”——“臭氣”,遇到危險時,會放出類似煙霧彈的奇臭無比的物質,讓捕食者暈頭轉向。 與積累大量毒素相比,這種招數更加狡猾。動物們為了生存可謂是各出奇招,有的進化出劇毒,有的會使用運用”臭氣“,可以說都是頂級的生化大師了。
END
稽核專家
稽核專家:武雷,執業獸醫師,動物學碩士。
蝌蚪五線譜原創文章,轉載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