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我國有電視新聞以來,我們在收聽新聞時如果新聞的內容涉及到全國的各個地區我們總會聽到這樣一段話:據對全國三十一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報導……
我們不禁便會疑問,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存在?為什麼獨獨新疆還有生產建設兵團呢?
作為計劃單列的省部級特殊區劃,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來歷還要從1954年說起。
1954年毛主席在考慮到諸多因素的情況下最終決定成立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其中最關鍵的當屬以下原因:
1、地理位置與環境因素
當我們在行政單位的角度去看待新疆時,與其同時出現的肯定還有我國其他四個自治區。那麼在這五大自治區中為什麼只有新疆能建設生產建設兵團呢?
這不得不提到新疆優越的地理位置與環境因素。
首先新疆的地理位置十分優越,是我國西北地區的大門。
當時的新疆在蘇聯還沒有解體的情況下依然是與蘇聯、阿富汗、巴基斯坦以及印度所相鄰的。中國要想在中亞地區開展貿易通商新疆是當時乃至現在中國唯一的最優解。
當然中國在西部地區有兩大自治區除了新疆之外還有西藏,但是西藏的平均海拔在四千米左右屬於高寒之地,正常人很難適應西藏的極端氣候,自然也不會去對西藏進行大規模意義上的經濟開發。
所以說在當時美國對太平洋地區中國的沿海城市進行封鎖的情況下,中國要想實現與西方諸國的通商,有且僅有新疆這一條路。
由此看來在當時的情況下,要想對新疆地區進行長足的開發與建設,將新疆的當地駐軍變為生產建設兵團是非常有必要的。
其次新疆地區的自然環境因素十分優越,在當代人的生活中提起新疆的地理位置我們一定會被其豐饒的物產所折服。
在這將近一百七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擁有著國內所擁有的的所有地形,除去準噶爾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的沙漠之外,新疆依舊有幾十萬平方公里的農牧用地。
再加上溫帶大陸性氣候的調控使得新疆的農作物產品的精品率非常之高。
工業方面新疆儲存著國內最多的石油天然氣資源。大多數人都知道世界石油之都是休斯頓,但是中國的石油之都是新疆的克拉瑪這一事實卻鮮為人知。
雖然新疆的石油天然氣在近幾十年才得到開發與利用,但是沒有一個強大的建設兵團在幾十年間打下的良好基礎,對新疆的開發與利用恐怕得延後幾十年。
新疆的戰略位置十分重要。說到生產建設兵團,很多人會把注意力放在生產建設方面,但這是一個極大的錯誤。
只要是兵團,不論什麼建制,它的重點永遠在於一個“兵”字。正所謂“兵者,主殺伐”,建國之初我國雖然與蘇聯依舊處於蜜月期,但是難保我們那位強大的鄰居不會打我們的主意。
當時的蘇聯幾乎包圍了我國整個北部邊境線。
而主要聚居在歐洲的蘇聯人如果一旦同我國發動戰爭,最近最好走的一條路便是新疆,而不是遠在東亞的符拉迪沃斯託克。
如果不在新疆屯駐大量的軍隊,戰事開打之後不消幾個月敵軍便會迅速南下佔領中原地區。然後從東北進軍呈南北夾擊之勢,那麼我們的首都就會陷入重重的包圍之中。
新疆在戰時的戰略意義早在左宗棠收復新疆時,給清王朝的奏疏中便闡釋得極為明確。而同樣作為偉大的軍事指揮家的毛主席不可能意識不到新疆重要的戰略意義。
同理,中國要想進軍中亞同樣還是得走新疆這條路。國父孫中山先生在當年準備定都時同樣也說過,中國如果想制霸亞洲進而征服世界那就把首都定在新疆伊犁。
這一點放在當時的中國顯然是不可能的,但是屯兵新疆的重要性透過這一點同樣可以顯現。
因此1954年毛主席同意在新疆建立生產建設兵團從戰時戰略上講,是一條極其富有遠見的決策。
2、歷史文化因素
很多人在面對新疆問題時時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新疆自古以來便是中國的固有領土,是中華民族不可割捨的一部分。
這句話廣義上來說十分正確,但是狹義上來說只說對了一半。
新疆必然是中華民族不可割捨的一部分,但是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新疆是以一個獨立的政權形式存在的,並不隸屬於當時的華夏王朝。
首先我們不妨追溯一下新疆的歷史,從漢宣帝劉病已在公元前60年設定西域都護開始,直到唐朝末年歸義軍滅亡,中原王朝對新疆地區的控制,在華夏五千年的歷史中只有八百年左右的時間。
宋朝不必多說,自身都難保,想插手新疆地區是天方夜譚的事情。
元朝即使領土空前之大,但由於蒙元王朝的歷史遺留問題,新疆地區隸屬於四大汗國中的察合臺王國,元朝並未插手新疆事務。
明朝時期面對北方勢力極大的強敵,明王朝也沒有那個國力再去征服新疆地區。
其後直到1750年清王朝徹底消滅準噶爾部之後新疆地區才重新回到中原王朝的懷抱之中。
從歷史的角度來講新疆地區千百年間幾經易手,中原政權在沒有強大兵力支援的情況下,很難對這個地區進行有效統治。
其次從文化的角度而言,新疆地區是中國民族最為駁雜的地區之一,眾所周知中國有五十六個民族,據統計新疆在這五十六個民族中足足佔了四十七個。
而民族的眾多直接導致的是信仰的繁雜。除去大部分人信仰伊斯蘭之外,在新疆的很多地區仍然有很多人信仰基督教、佛教甚至是薩滿。
而新中國要想破除這種民族與民族之間的信仰壁壘,真正的形成民族大融合,僅僅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是不夠的,還需要派遣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到新疆的建設當中。
繼而在民族與民族長期的溝通之中,讓新疆地區的兄弟姐妹感受到新中國這個大家庭的溫暖之後心甘情願的投入到祖國的懷抱。
面對新疆地區多年的歷史文化積弊,新中國在國庫空虛的情況下,要想在新疆地區形成穩定的生產發展模式,最好的方法就是兵農一體化,在新疆地區建立生產建設兵團。
3、毛主席墾殖思想的應用
自1949年9月25日新疆地區徹底解放之後,中央政府就派遣了大量的部隊前往新疆進行戍邊衛國建設。
但是當解放軍在越過大漠突破重重險阻真正到達新疆地區之後,解放軍戰士們並沒有看到王昌齡詩中所描繪的“葡萄美酒夜光杯”的畫面。
反而遇到的是生產力低下,資源嚴重匱乏的境遇,甚至解放軍在吐魯番地區仍然見到了奴隸買賣的商業活動,這落後且矇昧無知的一幕幕徹底地重新整理瞭解放軍的三觀。
新疆地區的落後讓解放軍後備補給資源從群眾中來的既定戰略方針完全泡湯。
很長的一段時間之內解放軍的戰略補給問題只能靠內地不斷地運送糧食前往新疆。
但是由於當時的交通不便,再加上新疆地區太過於廣袤的原因,來自內陸地區的補給資源很難運送到解放軍戰士的手中。
這也讓當時的新疆總指揮官王震將軍極為頭疼。
但是辦法總是人想的,很快王震將軍便發現新疆地區存在極大的土地資源。
抱著試一試的心態王震將軍再一次在新疆地區實行了他之前在“南泥灣大生產運動”中用過的“屯墾”生產方式。
在實施“墾殖”後的幾年間,新疆地區的解放軍戰士不僅解決了自給自足的問題,還產生了大量的生產剩餘。
王震將軍在成功實施這一政策之後,很快便將自己的工作報告上報中央,彼時的毛主席看到王震將軍的工作報告之後,很快對這一政策做出了肯定,並且於1954年成立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繼續在新疆弘揚“墾殖”政策。
這裡不得不提到毛澤東“墾殖”政策的形成。
所謂的“墾殖”政策又叫“屯墾制”,簡而言之就是士兵在戰時打仗,閒時放下武器進行農耕以及一系列的生產活動建設活動。
這種政策最早的起源當屬於東漢末年曹操最早實行的“屯田制”。於近代而言“墾殖”政策最早可以追溯到1928年毛澤東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時期。
當時在面對國民黨軍隊對我軍實行經濟封鎖的情況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戰士們在面對沒有外部物資支援的窘迫情境之下只能實行自給自足的戰略。
當時的毛澤東效仿曹操的“屯田制”果斷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內部打破宋朝以來的軍隊職業化道路,以軍為農順利地解決了根據地的補給問題。
其後我軍在抗日戰爭中的開闢敵後根據地的戰略方針,以及解放戰爭中陳雲同志在解放區實行的一系列自產自銷政策都證明“墾殖政策”是戰時共產主義發展的明智之選。
其中最為經典的案例當屬當時陝甘寧革命根據地的“南泥灣大生產運動”,這個打著“開荒好似上火線,要是陝北出江南”的口號的戍邊軍隊,一邊生產一邊戰鬥,既自力更生勞務結合,又保衛了陝甘寧革命根據地。
毛澤東對當時的“南泥灣精神”做出了高度讚譽和評價。
他說:“我們種田生產糧食是農人,做桌子、造房子是工人,辦合作社是商人,讀書、研究問題是學生,軍事上會打仗是軍人,這就叫農、工、商、學、兵一起聯合起來。”這也就標誌著毛澤東墾殖思想的全面成熟。
墾殖政策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但是1954年之前的一系列墾殖活動都是我軍被動而為之。
之所以在新疆實行墾殖政策成立生產建設兵團還源於新疆得天獨厚的人文地理條件。
且不說當時新疆某些地區還未解放,就算完全解放,在當時的新疆一百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僅僅有不到300萬的人口,而且這些人口分佈極為分散。
面對解放軍將近40萬人的駐軍,新疆的人民是根本供養不起這隻軍隊的。
而且要想真正實行有效統治,就必須將四十萬軍隊分散到新疆各地。軍隊一旦分散,供給問題難上加難,這種情況下只能自給自足。
解放軍在新疆成立生產建設兵團實行墾殖政策既給當地人民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經驗,加大了與當地人民的生產勞動協作提高當地勞動生產率的同時又加深了與當地人民的情感溝通。
這對我軍控制新疆以及建立新疆人民與祖國的歸屬感是一件非常有利的事情。
結語:
自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成立以來,這支鐵軍不僅是在軍事上保衛了國家的安全,維護了新疆地區的繁榮安定;更是在生產建設方面拉動了新疆地區的GDP增長,從而促進了我國在西北地區的有效統治,以及中華民族的民族大融合。
可以說新疆地區在建設兵團的帶領下已然成為我國西北部不可或缺的重鎮之一。
先輩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相信在建設兵團的領導下,新疆定可成為下一個塞上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