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大物博,有著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在廣袤無垠的神州大地上,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風俗習慣,正所謂“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
在很多地方,甚至是相隔幾里地的兩個村莊,語言習慣都有著很大的差異。這一點,在很多外國人看來,真的是太神奇了。
在中國漫長的歷史長河當中,不但創造了燦爛的文化,而且隨著人口的大遷移,將這些燦爛文化帶到了世界各地,我們的近鄰就特別深受中原文化的影響。在這些國家裡面,時時處處都能夠見到中華文化的影子。
我們的近鄰韓國,就是這樣活生生的例子。
更為神奇的是,在深受中原文化影響的韓國曆史文化中,有這麼一個特點,更是讓人嘖嘖稱奇。那就是韓國的國旗、地名、甚至是首都都能夠見到這個省的很多東西。那麼韓國人為何對中國的這個省情有獨鍾呢?
這個省就是中國的湖北省,古楚文化的最大發源地之一。
由於在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楚國是當時中國最大的諸侯國,最強盛的時候楚國的疆域包括了今天河南省的西南部和湖北省、湖南省、安徽省、四川省、雲南省、廣東省的大部分地區,這就造成了中國的古人大部分都是楚人。
人們常說“亡秦必楚”,不單單是指楚國人的精神強大,不畏暴秦,更多的是想要說明楚國地大人多,是最有實力的存在。
由此而產生的“楚文化”也就成為中華精神文化的最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在劉邦建立漢朝之後,並沒有完全與之前的楚文化相割裂,而是在繼承了秦王朝的統治基礎之上,結合楚文化,融合其他地區的文化,構築了中國古代史上最為燦爛的漢文化。
即使到了今天,這樣的漢文化在世界範圍內也有著十分強大的影響力。
我們的近鄰韓國就是漢文化的忠實粉絲。去過韓國或者瞭解韓國曆史的人知道,在韓國的很多地方都能夠找到楚文化的影子。
就拿地名來說,在廢除漢字之前,韓國的很多地名都與楚文化的核心區域湖北省有關係。在世界地圖上面,我們可以看到有兩條河流卻用了同一個名字,這條河就是漢江。
其一是中國區域內的漢江,是長江上最大的支流,主要部分都在湖北省境內。
其二是韓國中部的漢江,這是朝鮮半島一條主要河流,也是朝鮮半島上第四長的河流,僅次於鴨綠江、圖們江以及洛東江。
因為名字相同,為了加以區分,韓國政府為此還專門召開了記者招待會來進行說明,想要將韓國的“漢江”改為“韓江”,可惜的是,這樣的說法並不能得到世界的認可。
除了像漢江這樣的河流之外,韓國還有很多東西都與“漢文化”、“楚文化”相關,如韓國的首都首爾,歷史上就一直被稱作“漢城”,在取名“漢城”之前,這個地方一直叫著“漢陽”,說到“漢陽”,又與湖北武漢三鎮中的漢陽重合了。
這裡面不只是巧合而已,而是韓國的祖先對於楚文化、漢文化打心眼裡的崇拜。儘管,韓國政府在2005年將漢城改成了首爾,並且嚴禁在首爾出現任何的漢字,但是這樣數典忘祖的行為必然會帶來許多的損失和傷害。
在漢城之外,韓國還有很多地名都與湖北省的地名相同。
中國有武漢、漢江,韓國有漢城、漢江,這難道是巧合嗎?我們再來看看襄陽、江陵、丹陽這三個地名。湖北省有個江陵縣,韓國有個江陵市;湖北省有個襄陽市,韓國有個襄陽郡;湖北省以前有個地方叫丹陽,韓國也有個丹陽郡……類似的狀況在韓國不勝列舉。
大家都知道,韓國的國旗是太極旗,儘管做了許多的變化,但是來源於中國的《易經》的事實始終不會改變。《周易》作為道教文化的核心內容,其產生和流行的地方正是楚地,如湖北的武當山就是中國道教的聖地。
韓國的諸多文化和歷史之所以會與湖北省產生千絲萬縷的聯絡,還是因為楚漢文化在世界上的強大影響力,導致韓國的祖先對於楚文化以及漢文化一直都念念不忘,並且深入了骨髓。近些年,韓國人將端午節申遺成功又何嘗不是這種心理的體現呢?
參考資料:《列國志》、《楚文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