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隨著《巴黎協定》的簽署,美國逐漸撤走南越駐軍,以從“泥潭”中脫身。駐越美軍們在撤回國內途中,將大量武器裝備遺留在南越,自身僅帶部分輕武器以“裝點門面”。與此同時,美國和西方世界,也正在將最後一批數目可觀的軍事裝備交割給南越。短時間內巨量的援助,使得南越的軍事實力“一夜之間飆升至世界前列”,南越空軍更是號稱“世界第四”。
巨量的軍事裝備,使得南越軍隊規模急劇膨脹。1974年越南戰爭進入尾聲之時,南越軍隊總兵力在紙面上高達130多萬。即便拋去“虛報數字”、“吃空餉”等因素,那麼南越軍可用兵力也在110萬以上,是印支半島上武裝力量密度最高的國家之一。而與之相比,彼時北越能夠投入南方的兵力也只有30萬,遠不及南越的1/3。龐大的軍隊規模,加之尖端的美製武器,似乎讓南越佔據了壓倒性的優勢。
然而,戰局的發展卻出乎意料。1974年12月,北越向南越發起新一輪攻勢,並順利奪取了南越的一個省。這次出乎意料的勝利,增強了北越的信心,促使其在1975年發動更大規模的進攻。在北越軍隊的總攻之下,南越政權的腐敗和無能得到充分暴露:軍隊各自為戰、士氣低落、組織程度低下、屢戰屢敗。結果,從1975年3月到同年4月30日,僅50余天時間,南越政權就徹底走向了崩潰與覆滅。
那麼,兵力眾多、武器精良的南越軍隊,為何在戰場上表現不佳呢?這有以下幾個原因。首先,當然是軍事層面的因素。南越軍雖然在紙面資料上很好看,但除別動軍、空降兵、海軍陸戰隊、少數步兵師等個別能打的部隊外,其他部隊普遍訓練不足,鬥志不高,戰鬥力自然低下。因此,每當和北越軍、越共遊擊隊交鋒時,南越軍隊總是寄希望於固守陣地,等待救援。一旦援兵無望,那麼他們馬上就會潰敗、投降。
並且,南越並不是高度中央集權的國家,其軍隊雖然數量眾多,但是卻分散在各個軍閥、軍頭的控制之下。南越軍隊內部的派系鬥爭相當激烈:精銳部隊歧視普通部隊;主力部隊歧視地方部隊;正規軍歧視軍事警察和民兵;京族官兵歧視少數族群官兵。此外,南越各省區、各戰術區之間也存在明顯的分歧。加之嚴重的吃空餉、貪腐、喝兵血等現象。這些狀況,均極大削弱了南越軍隊的戰鬥能力。
其次,是經濟層面的因素。南越從來都不是一個軍工發達的國家,這就極大影響了美式武器的使用效能。美國還沒抽身時,尚能向南越政權提供充足的供給和援助,以保障南越戰爭機器的開動。但當美國於1973年退出後,南越失去輸血援助,其軍隊的彈藥、燃料、零配件供應均成問題。此外,美械的高精尖特性,可不是南越這種不發達國家能玩得轉的。由此一來,南越軍隊的戰鬥力自然被嚴重製約。
與此同時,美國對南越的經濟援助,也在客觀上加速了南越的滅亡。美援讓南越經濟淪為高度依賴外援的“畸形經濟”、“戰爭經濟”。戰爭初期,由於興建“戰略村”等計劃,導致大量南越農民流離失所,大片農田荒蕪。戰爭白熱化後,大量美國軍需品流入南越黑市,導致市場秩序混亂。此外,南越政權為維持龐大的軍事與戰爭開支,對內殘酷掠奪,對外高度依賴美國的財政援助。一旦離開美國,南越就難以生存。
先天的不足,後天的畸形,共同促使了南越西貢政權的覆滅。1975年,北越在南部邊境集中兵力。與此同時,越共遊擊隊在南越腹地進行滲透和破壞。這“一內一外”、“雙管齊下”的攻勢,終於讓南越政權這個怪胎走向崩潰。1973~1975年,僅僅兩年時間,失去美國援助的南越政權,便以覆滅告終。
參考資料:《越南戰爭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