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華車當中,保時捷是最先開啟電動化浪潮,早在2015年保時捷就開始研發純電車,2017年原型車Misson E在法蘭克福展出,最早使用800伏系統,2019年底正式量產,目前是第二代Taycan。2021年Taycan銷量達41296輛,同比大增106%,考慮到其主流車型10萬美元的價格,這個銷量還是很不錯的。
Taycan採用7屏設計,儀表屏為16.8英寸曲面屏,中控屏(CID)為10.9英寸,副駕選配屏也是10.9英寸,空調與座椅調節屏為8.4英寸,後排中間是一個選配5.9英寸空調控制屏,前排座椅背部可選配10.1英寸顯示屏。如果HUD也算一個螢幕(HUD內部也有一個小尺寸顯示屏,即PGU),就是8屏。
Taycan的16.8英寸儀表屏極具特色,設計靈感源自保時捷經典911的五表頭。國內長安的旗艦UNI-K的三屏儀表與保時捷Taycan的儀表也有幾分神似。
從這個角度看曲面屏,曲面屏由LG Display提供,儀表由LG電子提供,人機互動軟體由德國ICT集團提供。
也可以把中控屏的地圖投射到儀表上,這個儀表屏還有一個特色就是它是觸控式螢幕,帶有觸覺反饋。
Taycan座艙系統的核心與奧迪A3一樣,主機都是MIB3 TOP,大眾的座艙系統自MIB3起有了重大變換,不僅採用車規級Linux即AGL,還採用了虛擬機器。MIB3主要有三個版本,一個是海外斯柯達和大眾品牌的MIB 3OI,由LG和均勝提供,LG的產地為波蘭,核心SoC是高通的820A,可能也包括保時捷低端車型如MACAN。另一個版本是中國特供版,即中國大眾的中檔車邁騰和帕薩特以及高爾夫8的CNS 3.0,由均勝提供,核心晶片是瑞薩的R-CAR M3。另一個版本是MIB3 TOP,產地為葡萄牙,由安波福提供,第一代核心晶片是三星Exynos 8890,第二代是三星V9。包括奧迪A3以上的全部車型以及保時捷的高階車型,包括帕梅拉、卡宴、911和Taycan。上一代保時捷使用的是MIB2Plus,是日本阿爾派提供的。沒錯,大眾把高通820A用在低端車上。大眾的ID系列中ID.4以上的採用的也是MIB3 TOP,且是三星V9,未來大眾ID全系列可能都會選用三星。此外蘭博基尼的車機也是MIB3 TOP。
保時捷Taycan的MIB3
給介面來個特寫。
奧迪A3的MIB3與保時捷Taycan上的MIB3主要是輸出介面不同,硬體是完全一致的。奧迪A3的螢幕解析度自然不高,中控屏解析度僅為1540*720,輸出儀表解析度有兩檔,標準版1280*480,選配版是1920*720。
奧迪A3的MIB3介面,介面數量明顯比保時捷上的要少。
保時捷MIB3 TOP框架圖
可以看出儀表解析度為1920*1080,60Hz,中控即CID為10.9英寸,解析度極高,達3200*768。也有可能這個解析度是儀表的,顯示比例太不正常了,不過圖上就是這麼寫的,8.4英寸的空調控制屏即CCD,解析度也很高,有1920*720。
MIB3與MIB2最大改變就是作業系統從QNX改為AGL,同時使用了虛擬機器,安波福(Aptiv)聲稱MIB3 TOP的虛擬機器異常複雜,Aptiv為長城H6頂配也做了一款車機,也是採用虛擬機器技術,一套硬體帶動儀表和中控。Aptiv似乎是使用了開源的虛擬機器,不是QNX的虛擬機器。
AGL下屬有一個VirtualizationExpert Group (EG-VIRT)專門負責虛擬機器。基於AGL的虛擬化分三級,最高階是基於LinuxKVM或Xen的全面虛擬化,然後是集裝箱式Container (name space enabling in AppFW),最後是低階的Jailhouse。Aptiv可能是選擇了Xen,目前AGL的虛擬機器大多是基於瑞薩平臺的,虛擬機器一般是德國的L4或Linux KVM。
保時捷內部開發的手機應用APP架構圖
保時捷Taycan副駕顯示屏
選配的副駕顯示屏也是10.9英寸,也是獨立的系統,透過乙太網與MIB3 TOP通訊,可以單獨上網,也可以把中控屏的內容直接拖到副駕屏,系統主晶片通常是聯發科的MT2712。
副駕顯示系統也可導航
空調控制CCD屏特寫
後排空調控制屏特寫
國內座艙螢幕越來越大,越來越多,與國外廠家比有點缺乏設計感,特色不突出,保時捷的儀表特色就很突出,國內廠家或許可以學習學習。
報告訂購及合作諮詢請聯絡小編
佐思 2022年研究報告撰寫計劃
智慧網聯汽車產業鏈全景圖(2022年1月版)
更多佐思報告
主機廠自動駕駛 |
汽車視覺(上) |
高精度地圖 |
商用車自動駕駛 |
汽車視覺(下) |
高精度定位 |
低速自動駕駛 |
汽車模擬(上) |
OEM資訊保安 |
ADAS與自動駕駛Tier1 |
汽車模擬(下) |
汽車閘道器 |
汽車與域控制器 |
毫米波雷達 |
APA與AVP |
域控制器排名分析 |
車用鐳射雷達 |
駕駛員監測 |
鐳射和毫米波雷達排名 |
車用超聲波雷達 |
紅外夜視 |
E/E架構 |
Radar拆解 |
車載語音 |
汽車分時租賃 |
充電基礎設施 |
人機互動 |
共享出行及自動駕駛 |
汽車電機控制器 |
L4自動駕駛 |
EV熱管理系統 |
混合動力報告 |
L2自動駕駛 |
汽車功率電子 |
汽車PCB研究 |
燃料電池 |
無線通訊模組 |
汽車IGBT |
汽車OS研究 |
汽車5G |
汽車線束 |
線控底盤 |
合資品牌車聯網 |
V2X和車路協同 |
轉向系統 |
自主品牌車聯網 |
路側智慧感知 |
模組化報告 |
自主品牌ADAS研究 |
商用車車聯網 |
商用車ADAS |
汽車多模態互動 |
汽車智慧座艙 |
車載顯示 |
Tier1智慧座艙(上) |
座艙多屏與聯屏 |
智慧後視鏡 |
Tier1智慧座艙(下) |
智慧座艙設計 |
汽車照明 |
座艙SOC |
汽車VCU研究 |
汽車座椅 |
汽車數字鑰匙 |
TSP廠商及產品 |
HUD行業研究 |
汽車雲服務平臺 |
OTA研究 |
汽車MCU研究 |
AUTOSAR研究 |
智慧停車研究 |
感測器晶片 |
軟體定義汽車 |
Waymo智慧網聯佈局 |
ADAS/AD主控晶片 |
T-Box市場研究 |
自動駕駛法規 |
ADAS資料年報 |
T-Box排名分析 |
智慧網聯和自動駕駛基地 |
汽車鎂合金壓鑄 |
乘用車攝像頭季報 |
智慧汽車個性化 |
飛行汽車 |
專用車自動駕駛 |
農機自動駕駛 |
礦山自動駕駛 |
港口自動駕駛 |
自動駕駛重卡 |
無人接駁車 |
儀表和中控顯示 |
車載DMS |
合資品牌ADAS |
800V高壓平臺 |
本土品牌環視 |
汽車無線模組 |
「佐思研究月報」
ADAS/智慧汽車月報 | 汽車座艙電子月報 | 汽車視覺和汽車雷達月報 | 電池、電機、電控月報 | 車載資訊系統月報 | 乘用車ACC資料月報 | 前視資料月報 | HUD月報 | AEB月報 | APA資料月報 | LKS資料月報 | 前雷達資料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