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E(成果導向教育)是以預期的學習產出(教育目標)為中心來組織、實施和評價教育的結構模式。對於幼兒園教育中目標預設性較強的活動(如大組或小組教學活動),可以運用OBE理念來進行評價。
基於OBE理念,幼兒園教育活動評價應聚焦預期幼兒獲得的學習經驗(即教育活動目標),透過活動目標的審議、評價記錄表的設計、幼兒表徵記錄、評價資訊的綜合分析,判斷每名幼兒和全班幼兒的活動目標達成度,理解和分析幼兒的學習過程,診斷幼兒的學習問題,並進行後續調整。在課程實施與課程評價相互推動的螺旋式運動中,達到持續改進課程教學、促進兒童學習與發展的效果。
我們以幼兒園大班“大玩家”主題下“洞洞洞”單元中“哪裡有洞”活動為例,來展現基於OBE理念的教育活動評價的操作步驟與執行機制。
定義學習產出 明晰評價重點
OBE理念下的幼兒園教育活動評價,強調對預期“學習產出”的清晰定義,聚焦幼兒透過特定活動可獲得的關鍵經驗。為此,教師首先對教材上“哪裡有洞”原本的活動目標進行審視與調整,以便更加精準地定義透過該活動預期本班幼兒可以獲得的“學習產出”。“大玩家”主題指向“兒童與自然”“兒童與社會”的發展,依據《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科學、社會領域的發展指標,教師將“哪裡有洞”活動目標1調整為“對周圍的各種洞感興趣,主動尋找和發現各種洞,探究洞洞的秘密”;將活動目標2調整為“嘗試以小組合作的方式,記錄分享自己對洞洞的發現”。
接下來,基於活動目標對其上位課程目標(主題/單元目標)的支撐度分析,篩選出應該聚焦的關鍵活動目標作為評價的重點,以便進行後續的評價任務設計。依據預先設計的判斷標準,活動目標對上位的主題/單元目標的支撐度大致可以分為低、中、高三個等級。一般而言,對上位的主題/單元目標有高支撐度的活動目標,必須進行評價設計,低支撐度的目標可以忽略不計,中支撐度的目標酌情決定是否進行評價。以年級組為單位,每位教師對“哪裡有洞”目標進行獨立分析彙總。透過支撐度分析可知,“哪裡有洞”教學活動的目標1對“洞洞洞”單元目標“善於觀察、發現和尋找身邊的各種洞洞;知道洞與人們生活的關係”具有高支撐度。因此,教師主要圍繞目標1展開評價任務設計。
評價記錄表是孩子們主動探索的支架和交流分享的媒介,其設計應聚焦關鍵目標、反映核心經驗,記錄方式應符合幼兒的思維水平和符號表徵能力,同時需要關注評價主體、評價形式、評價時機、可操作性等問題。“哪裡有洞”活動需要小組合作找洞並進行記錄,教師設計了開放式的評價記錄表,給予較多留白,沒有結構性框架的束縛,讓每個小組將合作尋找到的洞洞都畫在紙上,以便呈現幼兒在探索過程中獲得的多樣化學習經驗資訊。
在本次活動實施過程中,共有14個小組(全班28名幼兒兩兩合作)進行了洞洞的尋找與記錄。14組孩子呈現在記錄表上的內容是評價資訊的重要來源,也是教師判斷關鍵活動目標是否達成、幼兒的思維/學習過程特徵的重要依據。
分析評價資訊,評估學習產出
活動實施過程(實現“學習產出”)和收集評價資訊(幼兒的表徵記錄)的過程往往是同步的。收集幼兒的表徵記錄後,教師需要設計評價資訊綜合分析表。評價資訊綜合分析表的設計一般應遵循如下原則:第一,充分挖掘評價資訊,進行多角度分析;第二,量化資訊與質性資訊的提取相結合;第三,聚焦關鍵學習目標達成度分析,反映幼兒是否獲得預期的核心經驗(學到了什麼);第四,確定適宜的評價標準,分析幼兒的核心經驗水平(學得怎麼樣);第五,關注幼兒在活動過程或問題解決過程中的思維過程與學習品質(如何學習);第六,評價資訊的分析與後續課程計劃、教學策略的調整決策相關聯(搭建學與教的橋樑)。
基於上述原則與方法,教師在設計該活動評價資訊綜合分析表時,重點關注每個小組找到的洞的數量、洞的型別、洞的位置(身體、室內、室外)。其中,身體上的洞洞、教室內的洞洞、教室外的洞洞三者為平行關係,教師對不同型別的評價資訊進行編碼、錄入,便於後續的統計分析。
教師回收幼兒的活動記錄表後,基於他們的表徵記錄,與每個小組的幼兒展開對話(洞洞的名稱、在哪裡、是怎麼找到的、有什麼特別之處等),傾聽和記錄幼兒探索洞洞的過程、所發現的洞洞的“秘密”。然後,教師將關鍵的評價資訊編碼錄入Excel資料表,獲得評價資料資訊。對幼兒在活動中獲得的學習經驗進行多維度的分析後,教師發現,不同小組的幼兒對於洞洞概念的認知經驗存在一定的差異;對身體上隱性的洞洞(如肚臍眼、牙齒洞)和室外的洞洞缺乏關注。幼兒在室內外不同場地找到的洞,以生活用品中的洞洞和大自然中尤其是動植物相關的洞洞為主,其中一部分幼兒甚至能夠指出有些洞洞是危險的(比如,生活用品中的插座)。
據此,教師對所收集的資訊重新進行分類統計,把幼兒發現的洞洞分為身體上的洞、生活中的洞、大自然中的洞,其中包含“危險的洞”這一亞類。教師的分類統計,為從不同角度準確把握和理解幼兒的學習經驗、思維方式提供了可能,也為後續教育活動的設計與教學策略的調整提供了可靠依據。
評價推動學習,最佳化課程教學
基於OBE理念的教育活動評價關注幼兒的“學習產出/表現”,即關注幼兒在學習過程中是否達成預期教育目標,從而進一步判斷目標定位、內容選擇、教育方法運用與過程安排的合理性,並基於評價結果開展因材施教,更好地支援和推動幼兒的學習。
在本次活動中,基於對評價資訊的收集和多維分析,教師能夠識別和診斷幼兒在學習中出現的問題。例如,活動中場地、時間有限,會存在個別小組獲取經驗不足、判斷模糊的問題。在評價資訊分析時,應關注每名幼兒的思維特徵並對可能出現的學習問題進行預判。依據評價結果,教師對後續的教育活動計劃進行調整。上次活動後的一段時間,教師有意識地為幼兒提供更為寬鬆的時間和場地,引導幼兒在不同場景中進行獨立的探索和記錄,調動幼兒探究洞洞秘密的積極性,拓展其學習的廣度和深度。
進而,教師設計了延伸活動及其評價任務單,請每名幼兒將在進一步的獨立探索中找到的各種洞洞“畫一畫”(記錄下來)、“分一分”(進行分類),以便教師進行個別化引導和學習支援。延伸活動記錄表的完成時間大致為半天,共28份。然後,教師再次進行評價資訊統計表的設計,這次更加關注幼兒找到的洞洞數量的前後差異,是否進行分類,以及分類的方式和種類數量。最後,教師基於表徵記錄與每名幼兒展開交流,將所收集和記錄的評價資訊編碼錄入Excel資料表。
大部分幼兒在延伸活動後,尋找到的洞洞數量和種類有所增加,活動目標1的達成度有了明顯提升。對於探索到的洞洞數量減少的個別幼兒,教師進一步關注其獨立思考和探究能力、學習經驗遷移能力、分類概念等影響因素。
透過分析是否分類、分類方式及其數量,教師發現,大部分幼兒對於“身體上的洞洞”的分類任務基本能夠完成,其餘的洞洞(生活中的洞洞、大自然中的洞洞)分類概念較模糊。總體而言,本班部分幼兒以“某一特徵”來進行科學準確的分類,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難。
基於評價結果分析,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設計和提供新的材料投放到“科學區”或“益智區”,以引導幼兒嘗試用不同方式進行洞洞的分類。在幼兒遊戲過程中,教師可以透過有目的的觀察記錄、教育互動與支援,拓展和提升幼兒關於洞洞的分類、結構與功能的經驗。
基於OBE理念的幼兒園教育活動評價透過層層連結、相互支撐的目標分解體系,有助於回答“每名幼兒的學習與發展是否達成幼兒園的課程目標”這一問題;透過分析教育活動目標對上位課程目標的支撐度,也能幫助教師篩選關鍵活動與目標;明確的評價任務、有章可循的操作方法,有利於教師實現課程實施過程與評價的深度嵌入和相互推動;在理解幼兒學習的基礎上,教師也能夠更好地探尋和確定有效的教學支架,持續地拓展幼兒的經驗和思維。
(作者李克建單位系浙江師範大學杭州幼兒師範學院,俞露璐單位系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大源鎮中心幼兒園,裘珍娟單位系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教育發展研究中心)
《中國教育報》2021年12月05日第2版
作者:李克建 俞露璐 裘珍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