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雲,“虎,山君之獸也。”作為山林之王的虎歷來在中國文化中具有重要意義。在文明早期,虎是人們信仰崇拜的圖騰,後來“下凡”進入民間,與傳統文化禮俗結合。由於虎不像龍一樣有著皇家欽定的形象限制,老百姓得以發揮想象自由創造,使虎以豐富多彩的姿態存在於陳設裝飾、手工藝品等方方面面。正逢上博“虎笑寅年——中日虎年迎春展”期間,不同門類的文物“虎”聚一堂,為大家帶來一場別開生面的展覽。藉此機會,我們也來一起了解下中國節日中有哪些與虎有關的習俗。
上海博物館藏
上海博物館藏
日本九州國立博物館藏
阿形邦三先生捐贈
左右滑看更多
• 春節有虎
人們對於威武兇猛的虎向來既敬且畏,將其視為辟邪驅祟、護佑平安的鎮宅神獸,以虎為門神的習俗由來已久。《山海經》就記載東海度朔山有大桃樹, 其東北枝處有鬼門, 系百鬼出入之地, 有神荼、鬱壘二神捕捉害人之鬼, 用葦索捆縛以飼虎。後世遂於門戶上畫神荼、鬱壘及虎的形象用以御鬼。東漢《風俗通義》也有與此映證的說法:“縣官常以臘除夕飾桃人,垂葦茭,畫虎於門,皆追效於前事,冀以御兇也。”可見在我國早就有了春節畫虎、掛虎的習俗。
年畫上的神虎或雄姿綽綽以威震四方,或身伴金玉以招財納福。本次特展清 福建漳州《招財納福辟邪年畫》(上海博物館藏)呈現出的老虎嘴銜“招財進寶”銅錢,正扭動著身體緊盯裝滿珊瑚、如意等財富象徵的聚寶盆,姿態生動。
民間還有《虎鵲圖》,把作為“福神”的虎和“報喜鳥”喜鵲結合在一起,象徵有福的喜訊來到了。這種“虎鵲同框”的吉慶題材也被日本畫師借鑑,曾為鳥取藩藩王御用畫師的土方稻嶺就曾繪製此類“猛虎圖”,他用精妙的筆觸描繪出神態篤定的猛虎與靈活飛舞的喜鵲,形成動靜對比,畫面充滿生氣,迎合了喜慶吉祥的主題。
木版套印
上海博物館藏
絹本設色
日本九州國立博物館藏
左右滑看更多
• 端午有虎
宋元時期道教興盛,騎虎、役虎是道教人物畫中常見的題材,特展中元 佚名《 白描群仙圖卷》(上海博物館藏)第五組人物圖中就畫了一隻情態可掬的老虎盤繞在侍者少年腿邊。而一般騎虎圖主人公都是道教的張天師。大約自宋代起,人們將除夕辟邪用的“虎”挪用到了端午節,艾虎之風開始流行。傳說每到五月五日端午,張天師就會乘艾虎出遊,消滅五毒妖邪,此時人們就會在家中掛天師御虎圖,也有直接用艾枝艾草編織成艾虎懸在門首之外以辟邪。
有一種體型小巧的艾虎,通常是用布帛綵線做成虎狀之後,直接在上面粘一片艾葉,可以時刻佩在身上驅邪祛穢,美觀又便捷。北宋畫家王詵的端午詞,“偷閒結個艾虎兒,要插在、秋蟬鬢畔。”就提到這樣的小艾虎可用來直接簪戴。而南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卷二十一引《歲時雜記》亦云:“端五,以艾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綵為小虎,粘艾葉以戴之。” 有的地方端午還會在小兒手上系五色線,綴五色小粽花,身佩艾虎香包。飾艾虎的風俗直到明清時期仍有延續,形式也更為多樣。
絹本水墨
上海博物館藏
我國與虎有關的節日禮俗其實還有許多,都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骨子裡對虎的崇敬與喜愛,正是這樣的情感代代相傳,才為中國虎文化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使其在滾滾時代洪流中經久不衰,至今仍有著勃勃生機。
寅春已至,福虎嘯來,讓我們在虎虎生威的新一年,事事如虎添翼,時時虎虎有生氣!
圖片來源:
[1]“虎笑寅年——中日虎年迎春展”展覽圖片
[2] 汪玢玲.中國虎文化[M].中華書局,2007.
[3]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
參考資料:
[1]曹振峰.神虎鎮邪[M].陝西人民出版社,2008.
[2]汪玢玲.中國虎文化[M].中華書局,2007.
[3]賈璽增.四季花與節令物:中國古人頭上的一年風景[M].清華大學出版社,2016
虎笑寅年:中日虎年迎春展
2022/01/18 — 2022/02/27
展覽地點
上海博物館大廳及中國曆代繪畫館
溫馨提示
上海博物館實行實名制網路預約,您可透過上海博物館官網、官方微信進入預約通道。
編寫丨許樂菲
初審丨石維塵
終審丨湯世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