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70年代是談“麻”色變的年代,她不戴手套、不穿隔離服,與麻風病人親切握手;百歲高齡,她仍在麻風病防治道路上繼續前行。她就是從美國歸國60餘年、全身心投入麻風病防治事業的“抗麻鬥士”――世界著名麻風病防治專家,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北京熱帶醫學研究所研究員李桓英。
隻身歸來,報效祖國
李桓英1921年8月17日出生於北京。學醫6年的她,於1945年以優異成績從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畢業,1946年前往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攻讀細菌學和公共衛生學碩士學位,畢業後留校任微生物學系助理研究員。
1950年,世界衛生組織成立,李桓英被推薦成為首批官員。任職7年間,她踏遍亞非美洲,為防治性病和雅司等疾病不懈努力。期間,看到許多國家貧病交織的情形,她對祖國的惦念變得更加強烈,深感新中國百廢待興、更需要海外學子的歸來和支援。
1957年,李桓英婉言謝絕了世衛組織“續簽5年合同”的邀請,瞞著已經定居美國的家人,隻身一人繞道倫敦,幾經周折,於1958年從莫斯科回到了祖國。
時年37歲的她,回到闊別多年的北京,被分配到中央面板性病研究所(現中國醫學科學院面板性病研究所)工作,開展“梅毒螺旋體制動試驗”“麻風抗原檢測”等。
痴心不改,造福患者
1978年改革開放後,李桓英被調到北京友誼醫院,在北京熱帶醫學研究所任研究員,從此將全部精力貢獻給麻風病的防治和研究工作。
1982年,李桓英向世衛組織遞交了一份關於中國麻風病情況的詳細報告,世界衛生組織批准在中國進行聯合化療方法的實驗專案。李桓英開拓創新,將國外先進的治療方法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率先開展服藥24個月就停藥的短程聯合化療,選擇雲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臘縣3個偏遠的“麻風村”開展試點。
雲南省疾控中心楊軍講起那段歷史:1979年李桓英第一次來到雲南,走進勐臘縣的一個叫南醒麻風寨時,她居然不戴手套、不穿隔離服就與病人親切握手,為他們仔細檢查身體。不光如此,她還敢喝病人家裡的水、吃病人家裡的飯。在當時,這些舉動大家連想都不敢想。楊軍說,李桓英用實際行動告訴大家:麻風病可防可治不可怕。
為掌握第一手資料,雖經歷三次翻車、兩次翻船,鎖骨和肋骨都摔斷過,但李桓英都從容面對,從不叫苦。在她看來,要想搞事業,就別怕付出,若要計較,就什麼也幹不成。
實驗證明,聯合化療方案確有療程短、副作用小、複發率低的作用,有效率達100%。李桓英因勢利導,抓住時機向世衛組織申請資金,申請國際專家技術支援、藥物治療等,把試點擴大到雲、貴、川的7個地州59個縣。
短短几年,肆虐數千年的麻風病成為可控、可治的普通疾病,全國麻風病人從11萬人降至不足萬人,年複發率僅0.03%,遠低於世衛組織小於1%的標準。
奮鬥不止,入黨圓夢
30餘年來,李桓英不斷最佳化治療方案,縮短療程,消除歧視。她解決了該領域的重大策略和技術上的關鍵問題,為我國制定控制和消滅麻風病的整體規劃、為全球實現消滅麻風病目標的可行性提供了重要依據,作出了重大貢獻。她在麻風病防治研究上的成就,贏得國內外學術界的高度評價,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1項、省級科技進步獎6項。
2016年12月27日,李桓英加入中國共產黨的訊息“刷屏”,因為這位新黨員已經95歲了。為什麼年逾九旬才申請入黨?她說,自己以前還不夠格,現在應該合格了。在她看來,入黨和做研究一樣,都是追求真理。摸著閃亮的黨徽,李桓英說:“如果我能活到100歲,還有5%的人生可以跟黨走,為醫學事業繼續奮鬥。等到舉行葬禮的那一天,希望我的身上能蓋上中國共產黨的黨旗!”
如今,百歲高齡的李桓英依然心繫麻風病防治事業,希望早日實現徹底消滅麻風病的理想。“麻風病的疫苗至今還是空白,自然疫源也不清楚,從基因水平揭示麻風病的發病機制還沒人涉及。”李桓英說,“對於徹底戰勝麻風病,我做得還遠遠不夠。我願意在崗位上為黨和人民繼續工作,為實現沒有麻風的世界而奮鬥。”(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吳佳佳 通訊員 蘇天是)
來源: 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