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俄羅斯帝國逐漸直轄烏克蘭
(一)烏克蘭“廢墟時代”
我們在上篇中說過,17世紀中葉以前,烏克蘭是被波蘭-立陶宛聯邦統治的。由於波蘭人強制推行天主教,剝削烏克蘭的斯拉夫人,並驅使哥薩克為自己對抗俄國和土耳其,引發了以哥薩克為主體的烏克蘭反波武裝起義。
1648年,扎波羅熱哥薩克蓋特曼博格丹·赫梅爾尼茨基揭竿而起,發動起義,遭到波蘭軍隊鎮壓。為了挽回敗局,他尋求同種同教的俄羅斯支援。經俄國同意,赫梅爾尼茨基於1654年率哥薩克在佩列斯拉夫爾宣誓效忠俄羅斯沙皇,俄烏就此合併。在俄軍支援下,左岸烏克蘭得以迴歸俄國。但在這一時期,扎波羅熱哥薩克自治政權仍然存在,沙皇的中央集權尚未統治烏克蘭。
油畫:赫格爾尼茨基凱旋迴基輔
1667年,俄國和波蘭停戰,兩國劃第涅伯河為界,烏克蘭從此分為左、右岸烏克蘭。扎波羅熱哥薩克政權也相應分裂為左岸哥薩克和右岸哥薩克,分別接受俄羅斯帝國和波蘭統治。兩地的哥薩克政權都為了蓋特曼的人選而陷入長期內亂。
與此同時,俄羅斯企圖奪取右岸烏克蘭,波蘭-立陶宛想恢復對烏克蘭全境的統治,土耳其奧斯曼帝國也發動入侵,三國把烏克蘭當作了主戰場,反覆爭奪。
烏克蘭土地受到內外戰爭的巨大破壞,人民生活水平不斷下降,人口大量減少,民眾紛紛外逃,肥沃的黑土被荒廢,古老的城市受到嚴重破壞,史稱“廢墟時代”。
(二)馬澤帕反俄起義
伊凡·馬澤帕(下圖)是右岸哥薩克人,屬於波蘭貴族(什拉赫塔)階層。生於1639年。他的家族世代為波蘭和右岸哥薩克服務。
馬澤帕於1661年進入波蘭宮廷,侍奉著名的波蘭國王揚·卡齊米日。馬澤帕年輕時就心術不正,誣告其他貴族,被國王識破後逐出宮廷,回到烏克蘭,轉而進入右岸哥薩克蓋特曼的宮廷。
1674年,右岸哥薩克蓋特曼彼得·多羅申科派年輕的馬澤帕出使土耳其帝國,押送15名左岸哥薩克俘虜前去朝見蘇丹,途中被左岸哥薩克騎兵劫持,押送回左岸蓋特曼那裡。左岸蓋特曼伊凡·斯莫伊洛維奇十分欣賞馬澤帕的才能,他不顧手下處決馬澤帕的要求,收留了馬澤帕,還讓他做家庭教師,把孩子的教育交給馬澤帕。馬澤帕由此在左岸哥薩克政壇崛起。
馬澤帕是一個為了權力不擇手段的人,甚至不惜背叛自己的恩人。1682年,俄羅斯帝國對扎波羅熱哥薩克的干預已經十分深入。當時,彼得一世是名義上的俄國沙皇,年僅10歲,他的姐姐索菲婭掌權,索菲婭的情夫戈利岑親王(下圖)權傾朝野。馬澤帕極力巴結戈利岑,向他行賄,得到了他的青睞。1687年,馬澤帕密告斯莫伊洛維奇謀反搞分裂,導致斯莫伊洛維奇被革職流放。在戈利岑支援下,馬澤帕如願以償地“當選”左岸蓋特曼。馬澤帕向戈利岑行賄11000盧布、5000件寶物、3普特重的銀餐具和許多土耳其寶馬。
然而,馬澤帕絕不是戈利岑的家臣。1689年,彼得一世,也就是後來的彼得大帝推翻了索菲婭公主,戈利岑也被剝奪了一切地位和權力。馬澤帕見風使舵,極力討好彼得一世,對新沙皇的命令言聽計從,迅速得到了彼得一世的信任。他幫助彼得一世鎮壓了彼得·伊萬年科發動的反俄起義,並支援彼得的亞速遠征。1700年,彼得一世授予他“聖安德烈一級勳章”,當時只有兩個人得到了這枚勳章。
彼得一世
彼得一世雖然雄才大略,但在馬澤帕問題上卻看走了眼。馬澤帕不滿足於蓋特曼身份,他企圖脫離俄國,並建立世襲制,成為真正的烏克蘭國王。
1700年,俄國與瑞典的“大北方戰爭”爆發。到1706年,俄國已陷入困境:俄國的盟友薩克森被瑞典擊潰,退出戰爭,瑞典還征服了波蘭、擁立斯坦尼斯拉夫·列辛斯基為波蘭國王,驅逐了俄國支援的國王奧古斯特。馬澤帕見狀,準備再一次改換門庭,投入強大的瑞典國王卡爾十二世門下。
1708年11月4日,馬澤帕公開背叛俄皇,投奔瑞典一方。他呼籲全體哥薩克人追隨自己。但大多數哥薩克人既不喜歡波蘭,也不喜歡馬澤帕。結果,大多數哥薩克人對馬澤帕無動於衷,繼續效忠俄國沙皇。最終,馬澤帕只帶走了大約3千人,接受瑞典國王卡爾十二世指揮。瑞典命令馬澤帕揮師東進,征服左岸烏克蘭。
在這場戰爭中,馬澤帕表現出“漢奸比鬼子更可惡”的特點。卡爾十二世將俘虜的俄國士兵送進戰俘營予以優待,而將哥薩克交給馬澤帕處置。馬澤帕以酷刑殺戳這些俘虜。同時,馬澤帕還在許多哥薩克和斯洛博達(農業定居點)村莊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大批烏克蘭、俄羅斯、猶太民眾慘遭荼毒。在今天的烏克蘭,這些事情很少被提及,以維護馬澤帕“爭取烏克蘭民族獨立英雄”的光輝形象。
彼得一世曾經十分信任馬澤帕。當馬澤帕謀反的資訊傳來,暴跳如雷的沙皇決定“賞賜”他一枚獨特的勳章——“猶大勳章”,這也是俄國曆史上唯一的一枚“猶大勳章”。同時,他任命伊凡·斯科羅帕茨基接任蓋特曼,接管左岸哥薩克事務。
馬澤帕的謀反很快迎來了終結。1709年7月,彼得一世在波爾塔瓦戰役中大敗瑞典軍,卡爾十二世被迫逃往土耳其避難。馬澤帕的部眾作鳥獸散,他不得不灰溜溜地追隨瑞典國王逃往土耳其,不久在那裡病死。
波瓦塔瓦戰役大敗後,瑞典國王卡爾十二世與馬澤帕商量對策
(三)蓋特曼政權的第一次被廢除和恢復
“小俄羅斯”是古代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另一種稱呼。1654年俄烏合並後,俄羅斯統治者便將與自己同源的烏克蘭人視為“小俄羅斯人”,而把自己看作“大俄羅斯人”。蘇聯成立後,這個詞被認為是對烏克蘭民族的侮辱。
1662年,沙皇阿列克謝下令建立“小俄羅斯衙門”(Малороссийский приказ),直屬沙皇中央,管理蓋特曼政權下屬各縣,分割蓋特曼的權力。到了1722年,彼得大帝下令廢止蓋特曼制度,將小俄羅斯衙門改組為“小俄羅斯部”(Малороссийская коллегия),設在格魯霍夫(今烏克蘭蘇梅州境內),直接管轄小俄羅斯各省。小俄羅斯部的組成人員全部由中央任命,除部長外,所有官員任期一年。小俄羅斯地區軍事歸南俄總督管轄,民政歸參政院管理。同時,彼得還下令在烏克蘭禁止出版任何拉丁語或波蘭語書籍,並毀禁已有書籍。
對於“小俄羅斯部”的成立,蓋特曼伊凡·斯科羅帕茨基親自前往彼得堡,向皇帝提出抗議,無果而終。1724年,斯科羅帕茨基鬱鬱而終。
(四)蓋特曼制度被最終廢棄
1725年彼得大帝死後,他的妻子葉卡捷琳娜一世和兒子彼得二世先後登上皇位,改變了他定下的許多政策。1727年,懦弱無能的沙皇彼得二世撤銷了小俄羅斯部,恢復了蓋特曼制度。
1734年,蓋特曼阿波斯托爾去世。當時的俄國女皇是安娜,她密令納雷什金將軍重建小俄羅斯部。但由於擔心引發烏克蘭人民的騷動,該機構對外稱為“蓋特曼委員會”。委員會由6人組成,3個俄羅斯人、3個烏克蘭人,取代了蓋特曼的權力。俄羅斯人成為這個委員會的實際統治者。
1750年,伊麗莎白女皇恢復了蓋特曼制度,任命基里爾·拉祖莫夫斯基(1728-1803,下圖)為新任蓋特曼。女皇作出這個決定,並不是因為小俄羅斯出現了什麼新的情況,而純粹是因為女皇喜歡拉祖莫夫斯基,讓他做了自己的情夫,並將“蓋特曼”的榮耀授予這個英俊的烏克蘭農民。隨著女皇在1761年駕崩,“蓋特曼”政權終於將要迎來自己的末日。
1762年,伊麗莎白女皇的兒媳婦葉卡捷琳娜二世謀殺了丈夫彼得三世,登上俄羅斯帝國的皇位。她的政變得到了拉祖莫夫斯基的積極支援。但葉卡捷琳娜和她的傻白甜婆婆、丈夫完全不同,她是一個天生的政治家。葉卡捷琳娜二世深知實現烏克蘭地區中央集權的重要性,她授予拉祖莫夫斯基陸軍元帥頭銜,換取他放棄蓋特曼身份。於是,1764年,葉卡捷琳娜下令重新設立小俄羅斯部。蓋特曼制度被永遠廢棄,拉祖莫夫斯基成了末代蓋特曼。從此,扎波羅熱哥薩克被逐步納入到帝國的中央集權統治下,成為直屬沙皇的軍事集團。
二、烏克蘭民族主義的形成
(一)左右岸烏克蘭的統一
1654年俄烏合並後,第涅伯河以西的右岸烏克蘭還在波立聯邦統治之下。1772-1795年,俄國聯合奧地利、普魯士三國三次瓜分波蘭,將波蘭統治下的右岸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併入俄羅斯帝國。
同時,在俄羅斯帝國之內,“烏克蘭”這個稱謂只是一個粗略的地理名詞。烏克蘭地區的人們被叫作“小俄羅斯人”,烏克蘭地區被劃分為俄羅斯各行省。1856年,小俄羅斯管理機構撤銷,下屬的9個行省和俄羅斯內地各省一樣直屬中央。至此,烏克蘭已經基本完成了俄羅斯化。烏克蘭語被視為俄語方言,烏克蘭民族文化被納入到俄羅斯文化範疇。
(二)烏克蘭民族主義的形成
然而,就在俄羅斯大力推進烏克蘭、白俄羅斯地區統一的同時,本來十分淡漠的烏克蘭民族主義思想也在逐漸形成。從中國人的視角來看,這的確是一個匪夷所思的過程,畢竟烏克蘭人和俄羅斯人本就是同源,俄羅斯帝國對烏克蘭也沒有太嚴酷的壓迫,反倒是把他們從波蘭、土耳其異教徒統治下解放出來的。在19世紀,烏克蘭經濟發展較為迅速,並不存在受剝削、受奴役的問題,連今天的烏克蘭民族主義分子都很難找出“俄羅斯壓迫烏克蘭”的明確證據。只有“小俄羅斯”一詞帶有一定的歧視色彩,但在19世紀後期,人們已經很少使用這個名稱,而更多地使用“烏克蘭”了。
19世紀前期,歐洲民族主義思潮氾濫,對俄羅斯也產生了深刻影響。來自烏克蘭的歷史學家尼古拉·科斯托馬羅夫(1817-1885,下圖)率先提出“俄羅斯是多民族聯邦,而非單一民族”的觀點。科斯托馬羅夫認為,俄羅斯由六個民族組成:大俄羅斯、小俄羅斯、白俄羅斯、普斯科夫、諾夫哥羅德和北方人。科斯托馬羅夫提出這種觀點,並非是要分裂俄羅斯帝國,正相反,他試圖推行泛斯拉夫主義,將斯拉夫人合併成一國。此外,科斯托馬羅夫還具有民主主義的觀點,因此受到沙皇政權的迫害。
另一位早期的烏克蘭民族主義者是塔拉斯·舍甫琴科(1814-1861,下圖)。和科斯托馬羅夫不同,舍甫琴科不是學術研究者,而是一位詩人和畫家。19世紀40年代,舍甫琴科用烏克蘭語,也就是當時人眼中的“小俄羅斯方言”創作了大量反映烏克蘭農民生活的詩篇,產生廣泛深遠影響。這些詩歌不入俄羅斯主流文壇的法眼,著名文學批評家別林斯基指責舍甫琴科“狹隘的地方主義”。但在烏克蘭,他的詩歌受到了普遍的歡迎。1846年,舍甫琴科參加了由科斯托馬羅夫組織的政治結社“基利爾和梅福笛兄弟會”,因此被沙皇警察逮捕並流放。晚年,他生活在彼得堡,受到托爾斯泰家族接濟。他著手撰寫烏克蘭語課本,事未成而病逝。
烏克蘭民族主義的興起大致與波蘭人民反俄起義同時,這引發了俄國政府的極大擔憂。1863年,俄羅斯帝國內務部長瓦盧耶夫釋出《瓦盧耶夫通令》,明令禁止出版烏克蘭語書籍。瓦盧耶夫宣佈,所謂烏克蘭語,不過是被波蘭語汙染的俄語方言。1876年,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又下令禁止從國外(主要是奧地利)進口烏克蘭語書籍,禁演烏克蘭語劇目和歌曲,學校不得用烏語教學。至此,烏克蘭語的生存空間幾乎被窒息。
並非所有烏克蘭人都反對沙皇的命令。事實上,當時許多烏克蘭地區的民眾自認俄羅斯人或俄羅斯分支,本來也不自認烏克蘭人。例如,尼古拉·果戈理就是典型代表。但在知識界,包括俄羅斯知識分子在內的許多人都激烈反對烏克蘭語禁令,烏克蘭知識分子的民族主義情緒在一道道禁令之下反而被激化。烏克蘭民族主義與民主主義思潮相結合,給沙皇政權帶來劇烈衝擊。
1905年革命後,沙皇被迫取消了對烏克蘭語的限制,烏克蘭語出版物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被壓制了幾十年的烏克蘭民族主義開始真正地威脅俄羅斯的國家統一。
(三)奧地利境內烏克蘭民族主義的興起
與此同時,不要忘了,在三國瓜分波蘭後,烏克蘭還有一小塊土地被奧地利統治——西烏克蘭,其首府是利沃夫。在這裡同樣產生了烏克蘭民族主義思潮,其敵人是奧地利哈布斯堡王室。
1834年,利沃夫的幾位烏克蘭民族主義者組建了“俄羅斯三位一體”政治組織,主張為大俄羅斯、小俄羅斯、白俄羅斯合三為一,脫離奧地利,建立統一的俄羅斯國家。他們遭到了奧地利政府的迫害,許多成員被迫流亡到俄羅斯帝國。
但奧地利境內的烏克蘭民族主義思潮此時已一發而不可收拾。到19世紀末期,伊萬·弗蘭科(1856-1916)等人在西烏克蘭掀起了更大規模的民族主義運動,公開提出烏克蘭統一。西烏克蘭的民族武裝起義只是時間問題。
伊萬·弗蘭科夫婦
三、一戰與烏克蘭的短暫獨立
(一)俄羅斯和奧匈兩大帝國的覆滅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一戰沉痛打擊了俄羅斯帝國和奧匈帝國,兩大帝國走向滅亡。其中,1917年3月初(俄歷2月底),彼得格勒爆發二月革命,沙皇被迫宣佈退位,俄國成為共和國。1918年奧匈帝國皇帝退位,奧匈帝國滅亡。烏克蘭民族主義者抓住了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實現了烏克蘭的短暫獨立。
(二)烏克蘭中央拉達(Центральная Рада)的成立
俄歷1917年3月2日(公曆15日),彼得格勒的臨時政府宣佈接受沙皇退位,俄國成為共和國。此時,彼得格勒出現“兩個政權並存”(臨時政府和工兵代表蘇維埃)的局面。
訊息傳到烏克蘭,形勢變得更加複雜。首先,臨時政府迅速撤換了沙皇委任的省長、縣長,任命了自己的省長、縣長;其次,布林什維克迅速在烏克蘭各城市建立了蘇維埃;第三,烏克蘭民族主義者於3月4日(公曆17日)宣佈成立自己的政權,即“烏克蘭中央拉達”。就這樣,烏克蘭形成了“三個政權並存”的超複雜局面,一場內戰在所難免。
烏克蘭中央拉達的主要成員包括主席米哈伊爾·格魯舍夫斯基、代主席弗拉基米爾·納烏緬科、副主席德米特里·安東諾維奇、烏克蘭社會民主工黨(馬克思主義政黨)主席弗拉基米爾·文尼琴科、烏克蘭進步協會領導人葉甫蓋尼·契卡連科、謝爾蓋·葉弗烈莫夫、德米特里·多羅申科、獨立派人士米科拉·米赫諾夫斯基等人。這些人觀點差異很大,格魯舍夫斯基、文尼琴科等主張烏克蘭以聯邦主體形式加入新俄羅斯,米赫諾夫斯基等則主張將烏克蘭從俄羅斯分裂出去獨立建國。不過,在中央拉達成立之初,大家尚能一致合作。
中央拉達主席格魯舍夫斯基(1866-1934)
(三)全烏克蘭國民大會(Всеукраинский национальный съезд)的召開
二月革命後,彼得格勒的俄羅斯臨時政府為了爭取烏克蘭和其他各民族的支援,頒佈了一系列法令,宣佈取消對宗教、民族和語言的歧視。烏克蘭中央拉達遂與臨時政府派往烏克蘭的官員合作,在烏克蘭推行一系列革命舉措,包括恢復和重建烏克蘭語教學、出版烏克蘭語書籍、恢復烏克蘭東儀天主教會、取消斯洛博達定居點封建法令等。隨著這些政策的落實,烏克蘭民族主義意識得到極大提高。
根據烏克蘭民族主義者的意願,4月6-8日(公曆19-21日)在基輔召開了首屆“全烏克蘭國民大會”。來自烏克蘭各政治、社會、教育、專業組織的八百多名代表出席了這次會議。會議正式選舉產生了烏克蘭中央拉達,作為國民大會閉會期間的執行機構;同時通過了成立烏克蘭政府、制定烏克蘭自治章程的決議。這次大會是邁向建立烏克蘭國家的第一步。
全烏克蘭國民大會代表們正步入會場
(四)俄國臨時政府與中央拉達的對抗
隨著烏克蘭國民大會的召開,烏克蘭建立了民主自治政權。這一政權雖未提出獨立要求,但卻要求將烏克蘭作為一個整體、而不是若干行省進行管理,同時實行高度的民族自治。烏克蘭中央拉達的要求遭到了俄羅斯臨時政府的拒絕。5月,中央拉達派人前往彼得格勒同臨時政府談判,雙方為烏克蘭自治問題相爭不下,不歡而散。
同月,在米赫諾夫斯基領導下,烏克蘭成立“以蓋特曼巴維爾·波盧博特克命名的烏克蘭軍事俱樂部”,籌備成立烏克蘭民族軍隊。中央拉達的穩健派人士,以中央拉達主席格魯舍夫斯基為首,對激進行動表示反對。而俄羅斯臨時政府更是明令禁止,臨時政府戰爭部長克倫斯基(後來的臨時政府總理)三令五申,禁止烏克蘭建軍。但激進派我行我素,設法獲取武器,先後成立了兩個哥薩克軍團,成為烏克蘭武裝力量的起點。
米赫諾夫斯基(1873-1924)。他後來參與了斯科羅帕茨基政權,陰謀推翻烏克蘭人民共和國,事敗被捕,死於蘇聯獄中。
7月,彼得格勒政權面臨嚴重軍事威脅,米赫諾夫斯基等激進獨立派分子自認為時機成熟,於7月4日(公曆17日)策動波盧博特克俱樂部發動武裝起義,企圖奪取烏克蘭政權、立即脫離俄國實現“烏獨”。波盧博特克起義軍一度佔領了基輔兵工廠和市中心。穩健派人士、中央拉達副主席文尼琴科親自出面說服哥薩克士兵,讓他們放下武器,掉轉槍口,去打當時還在與俄國對抗的羅馬尼亞。同時,中央拉達又調動了一部分俄國臨時政府下屬的軍隊去攻擊叛軍。兩天後,7月6日(公曆19日),叛兵同意前往對抗羅馬尼亞的前線,叛亂結束。
(五)烏克蘭的事實獨立
波盧博特克起義後,臨時政府意識到自己在烏克蘭事務中不能失去中央拉達的支援,於是又坐下來同中央拉達談判。8月,烏克蘭中央拉達成立“總秘書處”,作為烏克蘭臨時政府,文尼琴科任總理。彼得格勒同意了既成事實。9月,烏克蘭中央拉達進一步加強了軍事組織的建設,而彼得格勒已經自顧不暇,只好睜眼閉眼。
事實上,此時彼得格勒臨時政府的政治生命已經接近終點,列寧和布林什維克的武裝起義迫在眉睫。
烏克蘭總理文尼琴科(1880-1951)
(六)烏克蘭十月革命及其失敗
1917年10月25日(公曆11月7日),列寧領導布林什維克發動了彼得格勒十月武裝起義,一舉奪取俄國中央政權。訊息傳到基輔,烏克蘭中央拉達人士大為震驚,隨即於次日釋出宣告,宣佈不承認十月起義及其後建立的蘇維埃新政權。而烏克蘭布林什維克則視之為奪取基輔政權的大好時機。
但是,基輔的形勢不比彼得格勒。在彼得格勒,布林什維克能動員7萬大軍去攻打臨時政府2000士官生,但在基輔,布林什維克能控制的兵力只有1.2萬人,很多是缺乏訓練的罷工工人,而他們的對手包括忠於俄羅斯臨時政府的俄軍、哥薩克軍團和烏克蘭民族主義者武裝數萬人馬。
10月27日(11月9日),基輔的布林什維克黨員列昂尼德·皮亞塔科夫(1888-1917)與格奧爾基·皮亞塔科夫(1890-1937)兄弟宣佈成立烏克蘭革命委員會,發動了基輔十月武裝起義。基輔蘇維埃宣佈在烏克蘭實行“一切政權歸蘇維埃”,擁護彼得格勒十月革命。起義持續數日,有2萬多名工人先後參加。
格奧爾基·皮亞塔科夫
烏克蘭中央拉達為了鎮壓起義,抽調了能抽調的一切武裝,包括正在前線同羅馬尼亞等國交戰的部隊也被調回基輔,形成了對基輔起義者的軍事優勢。經過5天的激烈戰鬥,11月1日(11月14日),基輔十月武裝起義宣告失敗,布林什維克勢力暫時退出基輔。
(七)烏克蘭人民共和國成立
布林什維克發動起義的目的是成立烏克蘭蘇維埃共和國,加入未來的蘇聯。因此,這一起義極大刺激了中央拉達中的穩健派,穩健派意識到推翻俄羅斯紅色政權已不可能,他們放棄了聯邦設想,決心儘快建國,脫離動盪的俄羅斯。
1917年10月28日(公曆11月10日),烏克蘭中央拉達明確烏克蘭的領土範圍,宣佈基輔、沃羅涅日、波爾塔瓦等省為烏克蘭領土。11月7日(公曆20日),中央拉達宣佈成立烏克蘭人民共和國。
烏克蘭中央拉達的軍隊
(八)烏克蘭人民共和國與蘇俄開戰
早在1917年6月,經過烏克蘭與俄羅斯臨時政府的討價還價,俄軍第34軍和第6軍分別被劃歸烏克蘭中央拉達控制,改稱烏克蘭第1軍和第2軍。西蒙·彼特留拉(1879-1926,下圖)是一位富有盛名的烏克蘭民族主義者,被中央拉達任命為軍事部長。
俄國十月革命後,烏克蘭政府決定拒絕承認蘇俄。11月23日(公曆12月6日),烏克蘭軍事部長彼特留拉電告蘇俄軍隊總司令克雷連科,宣佈從俄軍前線撤回烏克蘭軍隊。這一命令標誌著烏克蘭軍隊與俄軍決裂。隨後,烏克蘭軍又在南俄建立防線,阻止蘇俄軍渡過頓河進攻卡列金白軍。
12月4日(公曆17日),蘇俄政府向烏克蘭中央拉達釋出最後通牒,要求烏克蘭“尊重所有人的自決權”,立即撤回與蘇俄對抗的法令。烏克蘭拒絕了。12月6日,蘇俄-烏克蘭戰爭正式爆發。這場戰爭在烏克蘭看來是獨立戰爭,在蘇俄看來則是革命內戰的一部分。
(九)蘇俄的進軍,基輔首次易手
隨著烏克蘭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它與蘇聯軍事衝突的爆發,烏克蘭軍人的地位急劇提升,而格魯舍夫斯基、文尼琴科等文官的影響力迅速下降。文尼琴科總理不願與蘇俄開戰,解除了彼特留拉的軍事部長職務,希望能借此向蘇俄求和。但蘇俄將烏克蘭中央拉達視為“資產階級反動政權”,必欲除之而後快。1917年12月11日(公曆24日),烏克蘭蘇維埃共和國成立,建都哈爾科夫。烏克蘭人民共和國與烏克蘭蘇維埃共和國不能共存,雙方的決戰在所難免。
雖然彼特留拉倉促拉起了一支烏克蘭軍隊,但問題很多。軍隊內的俄羅斯族和其他民族官兵不願為獨立而戰。軍隊缺乏給養,尤其是武器彈藥沒法補充。部隊分散在烏克蘭各地,有的駐紮在白俄羅斯,被紅軍解除了武裝。有經驗的軍官嚴重匱乏。許多百姓,特別是城市工人也傾向於布林什維克,反對烏克蘭資產階級。另外,彼特留拉本人也被文尼琴科解職,烏克蘭軍隊如同一盤散沙。
1917年底至1918年初,紅軍在烏克蘭勢如破竹,烏克蘭軍隊根本無力抵抗。1918年1月25日(公曆2月7日),文尼琴科總理倉促辭職,社會革命黨人弗謝沃洛德·戈盧博維奇(1885-1939,下圖)出面組閣。
兩天後,1918年1月27日(公曆2月9日),紅軍進入基輔。烏克蘭人民共和國從基輔逃往日托米爾,烏克蘭蘇維埃共和國從哈爾科夫遷入基輔。
(十)引德抗俄
此時,第一次世界大戰仍在進行,德軍陳兵原沙皇俄國西部邊境,伺機東侵。而烏克蘭人民共和國新總理戈盧博維奇一向主張向德國求助。1918年2月,他派人前往佈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同德國達成協議。烏克蘭人民共和國向德國和奧匈帝國提供100萬噸糧食、4億個雞蛋、5萬噸牛肉、豬油、糖、錳等物資,換取德國出兵。於是,德軍大舉進入烏克蘭境內。
列寧不願與德國開戰。1918年3月3日(以下皆為公曆),蘇俄與德國簽署《佈列斯特和約》,兩國停戰,紅軍退出烏克蘭,烏克蘭人民共和國“胡漢三歸來”。
一個多月後,4月29日,德國發動政變,德軍士兵闖入烏克蘭中央拉達議事大廳,逮捕了人民共和國的主要官員。一個叫斯科羅帕茨基的軍閥被扶上“蓋特曼”寶座,烏克蘭人民共和國更名為烏克蘭國,實行蓋特曼獨裁統治。而德國成為烏克蘭的太上皇,實際掌握烏克蘭的權力。烏克蘭被德國佔領。
(十一)德國戰敗,彼特留拉上臺
德國對烏克蘭的統治持續了半年。11月,德國在一戰中失敗,向協約國有條件投降。列寧趁機撕毀《佈列斯特和約》,向德佔區發動全面反攻。德軍退出烏克蘭,“蓋特曼”斯科羅帕茨基也被迫流亡,烏克蘭出現權力真空。
1918年11月13日,文尼琴科、彼特留拉等人重出江湖,宣佈重建烏克蘭人民共和國。14日,烏克蘭人民共和國進入基輔。此時的烏克蘭人民共和國處於戰爭之中,實權掌握在彼特留拉手裡。1919年2月文尼琴科辭職後,彼特留拉出任總理,走到臺前,為烏克蘭獨立而戰。
(十二)西烏克蘭的獨立奮鬥及其失敗
一戰的結束不僅終結了德國對烏克蘭的統治,也使奧匈帝國化為烏有,奧匈帝國喪失了對西烏克蘭的控制權。西烏克蘭當時生活著烏克蘭、波蘭、匈牙利、猶太人等許多民族。波蘭人企圖控制這片地區,而西烏克蘭人則想與烏克蘭統一。
1918年11月1月,奧匈帝國軍隊內部的烏克蘭族武裝——謝奇射擊軍在利沃夫發動武裝起義。同一天,利沃夫的波蘭人也發動了起義(“小鷹”起義)。兩支民族主義武裝在市區大打出手,結果謝奇射擊軍取勝,烏克蘭民族武裝佔領了利沃夫。11月3日,西烏克蘭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幾乎同一時間,新生的波蘭共和國向西烏克蘭宣戰。
西烏克蘭人民共和國(簡稱ЗУНР)聲稱的版圖。
11月21日,波蘭攻克利沃夫,西烏克蘭政府逃往捷爾諾波爾。由於西烏克蘭複雜的歷史和民族糾葛,羅馬尼亞、捷克斯洛伐克兩國也入侵西烏克蘭,各自佔領了其民族聚居較多的地區。西烏克蘭亡國在即。
此時,烏克蘭人民共和國也陷入危機,兩個同一民族的國家被迫抱團取暖。1918年12月1日,兩國簽署了關於國家合併的檔案。1919年2月,烏克蘭與西烏克蘭最終合併,西烏克蘭共和國撤銷,改稱“烏克蘭人民共和國西部地區”。西烏克蘭與烏克蘭結束了700年的分裂歷史,實現了莊嚴的民族統一。然而,此時烏克蘭人民共和國也已經走到了歷史的終點,兩烏合並也只是曇花一現。
烏克蘭人民共和國、西烏克蘭人民共和國與今日烏克蘭的共同國旗
(十三)烏克蘭人民共和國滅亡
1918年11月,蘇俄扶持成立了烏克蘭第二個蘇維埃政權——烏克蘭臨時工農政府。很快,工農政府就發動了對烏克蘭人民共和國的進攻。在蘇俄紅軍的有力支援下,烏克蘭臨時工農政府於1919年2月奪取基輔,彼特留拉領導的烏克蘭人民共和國在基輔才呆了4個月就被迫再次逃離。
為了挽救敗局,彼特留拉不得不向盤踞南俄、克里米亞的鄧尼金白軍求助。6月,鄧尼金同彼特留拉簽訂合作協議,出兵反擊紅軍,於8月30日奪回基輔。
但是,鄧尼金是一個大俄羅斯主義者,他對烏克蘭民族的看法比布林什維克更壞。奪回基輔後的第2天,1919年8月31日,鄧尼金就將烏克蘭人民共和國逐出基輔,準備在這裡重建沙皇政權。
紅軍發動反擊,經過反覆拉鋸後,於10月14-16日奪取基輔,迫使鄧尼金殘部南撤,而彼特留拉則逃往烏克蘭的世仇、新獨立的波蘭共和國。彼特留拉於1920年4月21日同波蘭簽署協議,以出賣西烏克蘭給波蘭為代價,換取波蘭出兵支援自己。這一行為後來被烏克蘭歷史學家譴責為賣國。
1920年5月,波蘭軍隊出兵佔領西烏克蘭,然後進入烏克蘭,同蘇俄紅軍作戰。由於波蘭曾是沙俄一部分,所以許多蘇俄高層把對波蘭的戰爭也視為革命內戰的一部分。5月7日,波軍佔領基輔。但好景不長,7月12日基輔就被奪回,從此納入烏克蘭蘇維埃共和國版圖。烏克蘭人民共和國流亡海外,一直苟延殘喘到1992年。烏克蘭不滿3年的短暫獨立就此終結。
1922年,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烏克蘭成為其加盟共和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