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推翻商朝建立周朝後,為穩固和守護勝利果實,創立並實行封建制度,把土地封給有功官員、紂王舊屬以及地方豪強,由他們建國鎮守。史料記載,周朝建立頭幾十年,共封國一千二百多個。至春秋時各國兼併,還剩下一百五十餘個。
其實彼時所稱之國,不過就是後來的縣。至秦國統一天下後,推行郡縣制,縣級管理機構出現,取代了之前的諸侯立國制度。
故此,周朝之諸侯國,每國不過後來之一縣爾,所謂國君,也就是秦以後的一個縣長。
秦國統一中國後,對全國實行的是中央郡縣三級管理。而此前之諸侯國,國下設鄉,鄉下又依次設連、設裡、設軌。以春秋最早霸主國家之齊國為例,全國共轄21個鄉。其中15個鄉為士農鄉,6個鄉為工商鄉。每鄉轄10連,每連轄4裡,每裡轄10軌,每軌管理5戶家庭。掌管鄉連裡軌的官員,則分別稱之為良人、連長、有司、軌長。
既然是國家,就少不了軍隊。春秋時各國軍隊,兵役制度是按戶確定服役人數,即每家出1人,故一軌出戰士五人,組成一伍,由軌長任伍長。由此而推,每裡十軌,則有戰士五十人,為一小戎,由有司率領。每四里為一連,有兵二百,為一卒,由連長率領。每十連為一鄉,有兵二千,組成一旅,由鄉良人率領。每五鄉為一師,有兵員一萬,由軍帥統領。以齊國為例,15個士農鄉,共組成三個軍,有作戰軍士三萬,而其後方之供應,則全依靠6個工商之鄉,工商之鄉不抽派人員入伍服役。
春秋時期的這種兵役制度,因為伍從軌出,戎自裡生,卒由連來,旅因鄉成,師源同屬,所以平時互保互愛,戰時相依相靠,軍隊凝聚力與戰鬥力都非常強大。齊桓公領導的齊國,就是依靠這種國家組織結構和軍隊編制,聯合諸多小國,戰勝入侵中原的戎狄和荊楚,開創出春秋第一霸業之偉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