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道光二十年(1840)鴉片戰爭爆發,列強以堅船利炮的方式進入中國。由此直到清朝滅亡時的70多年間,中國被資本主義列強攫取了150多萬平方公里領土,如果算上由外國勢力策動至清亡後外蒙古獨立而喪失的領土,則共有30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喪失。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本文著重梳理晚清領土喪失的歷史過程,用以“備忘”,以資鏡鑑。
一、英國割佔香港
香港地區包括香港島、九龍和新界。清政府在第一次鴉片戰爭失敗後,於1842年8月被迫與英國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即《江寧條約》)。次年10月,兩國又簽訂了《五口通商附粘善後條款》(即《虎門條約》)和《五口通商章程:海關稅則》,作為《南京條約》的補充。英國透過《南京條約》主要是獲取通商權益:廢除公行制度,迫使中國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口通商,並取得協定關稅權、領事裁判權和片面最惠國待遇;同時強行割佔香港島,作為貿易集散地。被英國割佔的香港島是近代中國被迫割讓的第一塊領土,面積為78平方公里。英國在《南京條約》中所獲取的這些通商權益,早在1792年由馬戛爾尼率領的第一個英國使團來京時就曾提出來,卻未能得逞,70年後終於利用“炮艦政策”強迫清政府就範。
英國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於1860年又迫使清政府簽訂中英《北京條約》,割九龍司地方一區(指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地區)給英國,面積約為11.1平方公里。1898年在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英國又強迫清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強行租借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地區及附近的島嶼和海域(今統稱為新界),面積約975.1平方公里,租期九十九年。
二、沙俄割佔中國東北邊疆領土
沙俄利用第二次鴉片戰爭趁火打劫,於1858年迫使清政府簽訂了《璦琿條約》,1860年又簽訂了中俄《北京條約》,割佔大片的中國領土,欲將沙俄的統治擴大到尚未建立“牢靠秩序”的全部鄰國領土上去(1856年俄外交大臣哥爾查柯夫語)。
1689年,中俄《尼布楚條約》簽訂後,中俄東段邊界的確立,使清東北邊疆獲得了百餘年的相對安寧。然而,沙俄自彼得大帝時起,就堅持實施“俄國必須佔有涅瓦河口、頓河口和黑龍江口”的戰略,宣稱這對“俄國未來的發展異常重要”(18世紀初彼得大帝語)。此時,一些沙俄擴張分子也叫囂要“收復《尼布楚條約》時割讓的全部領土”,極力歪曲《尼布楚條約》的性質,說該約是俄國“被迫簽訂的”,“違反國際公法”。提出要重佔黑龍江左岸,或者,“至少也要獲得順黑龍江到勘察加和日本的航行權”。自18世紀中期開始,沙俄先是爭取黑龍江的航行權,遭到清政府的拒絕,繼而利用烏第河待議區製造事端。1805年,俄國又非法勘察黑龍江江口。1847年,沙皇委任尼•尼•穆拉維約夫為東西伯利亞總督,開始以強力推進侵佔中國黑龍江流域的計劃。鴉片戰爭後,俄國趁清王朝日漸衰落,於1854年和1855年兩次強行進入中國黑龍江航行,進而於1856年出兵,以沿江建立堡壘和哨所的形式蠶食、侵佔黑龍江以北中國領土。
1858年5月,英法聯軍攻佔大沽,天津告急,沙俄見清王朝局勢危急,便趁火打劫,迫使清政府草簽了《璦琿條約》。該條約完全是一紙割地條款,主要內容也只有一項:規定黑龍江以北割予俄國,烏蘇里江以東為“兩國共管”。
對於這一紙割地條款,清政府一直沒有批准。1860年,沙俄迫使清政府簽訂了《北京條約》。該條約在確認《璦琿條約》的基礎上進一步割佔中國領土的條約。全約共有15款,主要內容仍是割地,其中規定:將黑龍江以北和烏蘇里江以東中國領土割予俄國。與《尼布楚條約》相比,《北京條約》關於中俄東段邊界的劃分使中國喪失了10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其中黑龍江以北60萬平方公里,烏蘇里江以東40萬平方公里)。至此,《尼布楚條約》之後確定的中國東北邊界走向發生了重大變化。
璦琿條約規定劃歸俄國的黑龍江北岸和“共管”的烏蘇里江東岸地區
三、沙俄擴佔中國西部疆域
16至18世紀中期,衛拉特蒙古部遊牧於中國西部地區。1755年,清中央王朝出兵統一新疆。
1757年和1759年,清中央政府分別平定了阿睦爾撒納和南疆大、小和卓勢力的叛亂。至此,清王朝恢復了歷史上中國的西北疆域。新疆天山南北,東起哈密、西至巴爾喀什湖,包括楚河、塔拉斯河流域及帕米爾地區均置於清中央王朝的直接管轄之下。1762年,清政府在新疆設立了軍政合一的地方政權機構:總統伊犁等處將軍(簡稱伊犁將軍),下設參贊大臣、辦事大臣、領隊大臣等,分駐新疆各地,管理地方軍政事務。
1822年,沙俄頒佈了《西西伯利亞吉爾吉斯人條例》,標誌著其對中亞哈薩克草原兼併的基本完成。隨後,俄國勢力逼近了中國西北邊疆,利用清王朝的虛弱,不斷蠶食新疆西部地區。1844—1847年,俄國軍隊先後數次侵入新疆巴爾喀什湖以東阿拉套山一帶,建立了科帕爾堡(今哈薩克卡帕爾),控制了由俄國謝米巴拉金斯克南下通往新疆喀什噶爾和中亞浩罕、塔什干的要衝。1854年,俄國軍隊侵入新疆伊犁河中游以南地區,在古爾班阿里瑪圖建立了維爾內堡(今哈薩克阿拉木圖)。在19世紀40年代至50年代末近20年的時間裡,俄國透過武裝入侵、構築軍事堡壘、強行移民等手段,不斷入侵和蠶食新疆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中國領土,並企圖透過不平等條約,使其佔有的中國領土合法化。
1860年簽訂的中俄《北京條約》規定:新疆尚在未定之交界,此後應順山嶺、大河之流及現在中國常駐卡倫等處,自沙賓達巴哈之界碑末處起,往西直至齋桑淖(nào,淖爾,湖泊之意,常用作地名)爾湖,自此往西南順天山之特穆爾圖淖爾,南到浩罕邊界為界。這一分界走向實際是以當時新疆境內的山河、湖泊及常駐卡倫作為劃界標誌,企圖迫使清政府把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領土割讓給俄國。1862年8月至1864年10月,中俄雙方就劃分新疆西部邊界,在塔城舉行多次會談。1864年下半年,俄方進一步向清政府施加軍事壓力,而此時正值新疆爆發反清起義,清王朝在新疆的統治搖搖欲墜。10月7日,清政府代表被迫在《勘分西北界約記》上簽字。這一不平等條約將北起阿穆哈山、南達蔥嶺,西自愛古斯河、巴爾喀什湖,塔拉斯河一線,東臨伊犁九城、塔爾巴哈臺綏靖城總面積約44萬平方公里的中國西部領土劃入俄境。條約又規定:地面分在何國,其人丁即隨地歸為何國管轄。大批原新疆西部遊牧民族和定居人口被強行劃歸俄屬。
俄國割佔的中國領土示意圖
四、沙俄侵佔伊犁及其收復
1871年,沙俄利用新疆反清起義和浩罕軍官阿古柏入侵新疆後的混亂局面,出兵侵佔伊犁,由此形成西北邊疆危機。當時,沙俄對新疆形勢的總體評估是清政府已無力收復新疆,所以初期曾虛偽地向清政府宣告,侵佔伊犁是“代為收復,權宜派兵駐守,俟關內外肅清,烏魯木齊、瑪納斯各城克復之後,即當交還”。1878年,左宗棠收復新疆,惟有伊犁一處為沙俄強佔,清政府隨即開始與俄展開長達4年的交涉。
1878年6月,清廷任命崇厚為全權大臣赴俄談判交收伊犁,繼而簽訂《里瓦幾亞條約》,遭到朝野一致反對。清廷改派曾紀澤前往俄國進行改約交涉。1881年簽訂《改訂條約》。其中規定:“伊犁西邊地方應歸俄管屬,以便因入俄籍而棄田地之民在彼安置”,同時規定對齋桑湖以東之界做出調整。透過勘界的5個子約,俄國實際共割佔4塊中國領土,總計面積約7萬平方公里。此外,由於其中《續勘喀什噶爾界約》烏孜別裡山口以南中俄邊界走向的規定不明確,留下了2萬多平方公里的帕米爾待議區。
左宗棠收復伊犁
五、藩屬國的喪失
清代周邊與清王朝保持著宗藩關係的國家主要有朝鮮、越南、琉球以及緬甸等。這種宗藩關係大多是歷史的繼承,主要形式也是歷史上的冊封、朝貢(朝鮮一年一貢,越南、琉球二年一貢,緬甸十年一貢),逢藩屬國國君即位,清政府派專使持敕書、印信前往冊封。這是由古代屬國制度在近代演變而成的一種特殊國家關係。藩屬國家對宗主國有一定的從屬和依附性,宗主國則對藩屬國具有一定的支配權和保護義務,這些權力和義務在當時是被國際社會普遍認同的。
19世紀70年代,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爭奪日趨激烈,在亞洲地區的重要表現是展開了新一輪的殖民地爭奪。清朝周邊的幾個藩屬國家成為其主要的爭奪目標。
琉球國:1872年10月,日本強行分封琉球國王尚泰為藩王,造成琉球中日兩屬,以此作為侵佔琉球的第一步。兩年後,日本又歪曲中日《北京專約》的內容,吞併琉球,宣佈廢藩置縣。此後,日本為換取清政府承認琉球屬日和獲取更多的通商權益,提出將靠近中國臺灣的宮古、八重山兩個琉球所屬的群島劃歸中國,後因日本侵略朝鮮未及商議。
朝鮮國:1876年2月,日以“炮艦政策”迫使朝鮮簽訂了《江華條約》,第一款是“朝鮮為自主之邦,保有與日本平等主權”。其用心是首先使朝脫離與清王朝的宗藩關係。1882年,日本又迫使朝鮮簽訂了《仁川條約》,取得了在朝鮮的駐兵權。此後日本對朝鮮的侵略步步深入,直至挑起“甲午戰爭”。
越南:1873年,法國軍隊進犯河內,迫使越南簽訂了《西貢條約》。條約規定承認法國為越南的保護國。1882年至1883年,法軍多次入侵與中國毗鄰的越南北部,進而挑起“中法戰爭”。
緬甸:清與緬甸的宗藩關係相對較為鬆散,英國早有吞併緬甸之心。1874年,英國一支近200人的武裝探路隊進入緬甸,企圖探測自緬甸進入雲南的道路,開啟通往中國的後門。英駐華翻譯馬嘉禮擅自帶人自雲南前往迎接,在中緬邊界被當地民眾所殺。英乘機要挾,一時中英關係緊張,次年以簽訂中英《煙臺條約》收場。1885年,英軍入侵緬甸,次年緬甸淪為英殖民地。同期,中英簽訂《會議緬甸條款》,清政府被迫承認英佔有緬甸。
六、俄英分佔帕米爾
1891年和1892年,沙俄兩次出兵侵佔帕米爾,英國指使阿富汗兵也在1892年侵入到帕米爾中心地帶蘇滿塔什。繼而英阿相互勾結,陰謀私分中國領土帕米爾。
帕米爾問題主要源自俄、英的入侵,同時也有中、俄《續勘喀什噶爾界約》規定不明確的因素。該約規定,自帕米爾北部的烏孜別裡山口起,“俄國界線轉向西南,中國界線一直往南”。因此在兩國邊界走向之間形成了一個45度夾角的待議區。1892年至1894年,中俄就帕米爾問題舉行多次談判。俄方先提出以帕米爾東部的薩雷闊勒嶺為界,這樣邊界走向就違背了前約“中國邊界一直往南”的規定,成為向東、再向南的錯誤走向。清政府則堅持“以喀約為依據”,中間餘地商量勘分。經過一年多交涉,清政府一次次擬作的讓步都被俄國拒絕。1894年4月,俄國決定中止談判,提出爭議地區暫時維持現狀,雙方軍隊各駐紮原處,不得前進,分界問題留待以後解決。俄國此舉目的在於穩定其在帕米爾已取得的有利地位,強迫清政府承認它非法侵佔帕米爾的事實。此時正值甲午戰爭前夕,清政府被迫同意沙俄的建議,同時宣告:在採取上述措施時,並不意味著放棄中國對於目前由中國軍隊所佔領以外的帕米爾領土的權利。清政府認為應保持此項以1884年界約為根據的權利,直到達成一個滿意的諒解為止。烏孜別裡山口以南的帕米爾一帶中俄未定界於是作為懸案遺留下來。
俄國在和清政府談判的同時,還與英國就私分帕米爾舉行秘密談判。1895年1月,俄英趁中國在甲午戰爭中失利之機,簽訂《大不列顛政府及俄國政府關於兩國在帕米爾地區的勢力範圍的協議》,將薩雷闊勒嶺以西2萬多平方公里的中國帕米爾領土偷偷私分,英國佔有了瓦罕帕米爾,其餘為沙俄侵佔。
七、日本割佔臺灣及澎湖列島
1894年,日本發動侵略中國的甲午戰爭,打敗清軍,迫使清政府於1895年4月簽訂中日《馬關條約》。條約共11款,第二款內容為: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及遼東半島割讓與日本。後因割讓遼東半島與沙俄侵華利益衝突,引起俄、法、德干預,日本不得不接受三國“勸告”,四國商定由中國以三千萬兩銀子“補償”日本,贖回遼東半島。
李鴻章簽訂馬關條約
八、沙俄侵佔江東六十四屯
1900年,沙俄在參加八國聯軍攻佔北京的同時,又單獨出兵侵佔我國東北三省。沙俄入侵東北,是從血洗黑龍江以北海蘭泡和江東六十四屯開始的。
江東六十四屯位於黑龍江以北左岸,沿江南北長約75公里,東西寬約40公里,面積約3000平方公里,有中國居民3萬多人。1858年中俄《璦琿條約》規定,在六十四屯“原住之滿洲人等,照舊準其各在所住屯永遠居住,仍著滿洲國大臣官員管理,俄羅斯人等和好,不得侵犯”。此後中俄雙方曾於1883年和1889年兩次會勘六十四屯界址範圍。沙俄認為這裡是前沿陣地,始終想據為己有。1900年7月,沙俄參加八國聯軍侵華,首先出兵侵佔了江東六十四屯,7000多中國居民被殺, 居民財產被掠奪一空,六十四屯成為一片焦土。8月, 俄阿穆爾地方官頒佈條例,宣稱江東六十四屯“已歸俄國當局管轄,凡離開我方河岸的中國居民,不準重返外結雅地方(即江東六十四屯),他們的土地將交給俄國殖民者,使其專用”。自此,江東六十四屯被沙俄長期霸佔。
1906年交收璦琿城時,清政府曾多次照會俄阿穆爾地方索要江東六十四屯。次年,清外務部又兩次照會俄外務部,要求歸還江東六十四屯。俄方以該地歸俄屬,原中國居民已離開為由,拒絕交還。1908年以後黑龍江地方政府仍多次致函外務部要求收回江東六十四屯,終無結果,遂成懸案。
九、沙俄策動外蒙古獨立
日俄戰爭後,尤其是1907年第一次《日俄密約》後,沙俄加緊了在中國蒙古地區的滲透和侵略活動。1909年底,清政府在外蒙地區實行“新政”,對沙俄侵略野心的實現是個沉重打擊。於是沙俄一方面向清政府施加外交和軍事壓力,另一方面又以利益拉攏蒙古上層封建王公,加緊煽動外蒙獨立。
1911年7月,被俄拉攏的外蒙哲布尊丹巴活佛在庫倫秘密召開會議,討論外蒙“獨立”問題。會後派遣“代表團”秘密訪問彼得堡,尋求沙俄的支援和幫助。沙皇表示“支援蒙人捍衛獨立的願望”,並向庫倫大肆增兵,企圖迫使清政府停辦外蒙各項“新政”。至1911年10月,外蒙首府庫倫實際已在沙俄領館衛隊武裝的控制下。
辛亥革命爆發後,沙俄加緊策動外蒙古獨立。12月1日,在沙俄的扶持下,哲布尊丹巴等宣佈“獨立”,並於28日宣佈即皇帝位,稱“多人公舉之日光皇帝”,建立“大蒙古國”,年號為“共戴”。繼而迫使烏里雅蘇臺定邊左副將軍出逃,武力佔領科布多城(參贊大臣駐地),“獨立”擴大到整個外蒙。沙俄策動的清末外蒙古“獨立”延續至民國時期,進而釀成中國當代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國土分裂。
在列強的侵略和宰割下,晚清中國領土邊界發生了兩次大的變遷,先後喪失了150多萬平方公里領土;清末遺留下來的沙俄策動的外蒙古“獨立”問題又使156.65萬平方公里的外蒙古領土從中國分裂出去。在近代以來短短不到90年的時間內,中國失去30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幾乎相當於國土面積的1/4。從國家政治上講,喪失如此大片領土使歷史上國家主權受到巨大的侵害,國家政治蒙受巨大的恥辱;從國家發展的戰略角度講,晚清喪失如此大面積的國土,使國家經濟失去了重要的戰略資源後備基地,不僅影響近代中國的發展,而且對當代中國的可持續發展也帶來了不可估量的負面影響。
1820年中國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