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戰之後世界各國的陸軍借鑑鷹醬的經驗都紛紛將手中的傢伙換成了小口徑槍彈,我兔也不例外搞了5.8口徑。但期間70-80年代因為國內技術積累有限,小口徑化走的並不順利,還因為對敵鬥爭的需要匆匆上了81來應急。81因為趕上了邊界戰爭一炮而紅,本來平庸的效能在30年後還被國內的軍宅們奉為玉帛那是後話。
不過我兔在小口徑上的步伐卻是個大國中邁得最大的,不僅一口氣出了好幾個不同型號的5.8彈(而且居然還不完全相互相容),還直接淘汰了勞苦功高的7.62通機,直接從短突、標準步槍、狙擊槍、班機全系都搞5.8,甚至衝鋒槍和手槍都不放過,都搞了專用的5.8彈。[捂臉]
進入新世紀後,隨著國際形勢的持續動盪,統一需求和邊防安全愈加嚴峻,陸兔突然發現周邊各列強及其跟班的多數都是5.x毫米小口徑步槍 +(5.x或7.62x39毫米中間威力口徑)機槍、7.62x51/7.62x54R全威力中間口徑通用機槍 + 12.7毫米大口徑機槍三級銜接的火力體系。自己手中的全系5.8在中距離上出現了令人尷尬的斷層!
7.62通機已經在陸兔中消失太長時間了,沒有辦法只有玩命地給12.7減重,試圖用大口徑壓對面的一頭。但是無論怎麼搞,步兵機槍班裝備大口徑機槍始終面臨很大的問題,不僅在全系統重量而且火力持續性還是更大的問題。以目前主要使用的89式12.7毫米機槍系統為例:12.7彈重量~140克,一個彈鏈盒帶彈鏈2.1公斤,51發彈總重量 ~9公斤。四人機槍組,撐死了能攜帶5盒彈藥250發掛零,按60發/分的戰鬥射速去打,撐不過5分鐘。這樣的火力持續能力,實際上是根本無法讓人放心的。
而且全系統為了能夠跟上戰術分隊的速度,只有以徹底犧牲掉精度(400米散佈直徑5.3米)和壽命作為代價,減重到26.5公斤,槍身、腳架、備用槍管三大件各需要一人專門揹負,還有一個人專門揹負彈藥。攜行和展開都極不方便也難以持久突擊。
反觀二戰之後就沒斷過戰鬥的毛熊和鷹醬,他們早就看穿一切,12.7只適合給機械化步兵上車使用,壓根就沒有考慮下地。他們都保留的7.62中間口徑作為中距離的火力支柱。
這兩種選擇誰對誰錯,大家心中各有意見。
但在任何適合更遠的射程和更大的威力是戰場上每一個人的剛需,而這個剛需最直接的手段就是更重的槍、更重的彈為基礎來實現。
毛熊現在手段不多解決方案很直接,7.62直接下到分隊當突擊步槍使。
鷹醬細緻點總想玩點有技術含量的,近年來鷹醬一直在招標8.6槍和彈。目的很清楚,步兵分隊必須保留中口徑通機,但現在7.62通機威力不夠看,鷹醬還是想要兔子12.7的威力,但少爺們可不想去抗那麼重的東東。於是向下全面超過7.62,向上接近12.7,鷹醬這麼做有可能嗎?作為最大美粉的兔子有可能嗎?
鷹醬對新中口徑槍彈系統的總體要求是:用機槍發射時,能在1006米距離上,擊穿III級防彈衣。所以主要的目標都集中在.338 諾瑪(Norma)口徑(8.6x63毫米),它是在.338拉普阿(Lapua)口徑(8.6x70毫米)的基礎上,進行了彈殼長度縮減等設計而形成的變種。主要用在機槍和高精度狙擊步槍上。
目前參與鷹醬8.6機槍系統競爭的公司是通用和西格。通用推出8.6系統比較早我美提出的效能要求,實際上就是根據通用的產品指標來制定的。
西格的8.6出來得晚得多,實際上為了充分發揮後發優勢,它就是盯著通用產品的不足開發的,追求得是總體效能和成本優勢。
兩家的產品在結構設計上都強調良好的附件擴充套件能力,利用各種緩衝機構來吸收、減輕射擊時的後坐力,以提高槍械的射擊精度,特別是在半自動速射和連發的狀態下。僅從目前公佈的資料看,西格在很多關鍵的指標上都顯著超越了通用。
如果最終8.6能夠開花結果,對於普通步兵分隊在缺乏後方重型裝備火力支援的目視距離交戰中,8.6毫米機槍無論在開闊地帶還是城市環境或者是有高等級防護的情況下,對傳統7.62毫米機槍有著壓倒性的火力優勢。
而相對12.7毫米機槍,8.6毫米在打人這種常見用途上,無論是有效射程還是效果其實都相差不多。特別對現在主要是搞治安戰的鷹醬來說,對於動用裝備非常有限的特種作戰任務8.6毫米的射程、威力、火力持續性、使用靈活(可上車可下地)上優勢明顯。
在遠距離和隨車戰鬥的情況下,8.6毫米機槍並不能也不可能取代12.7毫米機槍。它主要的取代目標,還是傳統的7.62毫米機槍。實際上本宇宙君認為,對於這類槍彈最為急需的並不是鷹醬(因為他們都能不下車就不下車,車上12.7毫米管夠),反而是缺乏傳統中口徑機槍那些部隊,比如陸兔的步兵分隊。[抓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