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對未來可以進行展望、預見、期盼,也可以進行目標預設,然後為實現目標而努力奮鬥。但對於從前所發生的一切是沒有任何辦法進行改變的,回憶就成了過來人必不可少的思想活動了,在回憶的同時可以使自己得到一些安慰,可以引起共鳴,也可以讓別人從中分享一點快樂。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農村,留給人們的回憶還是非常多的。
提起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農村和農民,很多人就會想起因物質匱乏而導致貧窮的一面,只有這一方面是不夠全面的。應該還有積極向上、生產力水平比較低、社會風氣比較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比較親近和諧,不計報酬互相幫忙是常態。
農村居住比較鬆散,農民建房規劃幾乎就無從談起,宅基地面積普遍比較大,而且從來沒聽說過什麼土地使用證和具體面積大小的規定,對於自己的宅子到底有多少平方米,農民可能沒有一家能夠報出準確的數字。很多家庭只有幾間破舊不堪的房子,沒有院牆,沒有門房,沒有大門,大多數東西都是在房子附近隨意堆放。雞鴨豬羊樣樣都要飼養,家禽家畜的糞便不會被視為汙染,而是良好的農家肥,交給生產隊的話是要計工分的。因為社會風氣比較好,大家的防範意識都不是很強。
勞動收入很低,不勞動者不得食的思想深深地植根於人們的頭腦,勞動的積極性是非常高漲的。農民都是生產隊的社員,天天要去接受幹部安排幹活,偶爾有一半天沒活幹,他們是很難受的。遇到天陰下雨的時候,社員們呆在家裡更是非常著急的。儘管勞動很積極,但是因為勞動收益針對個人方面的比例是比較低的,所以很多社員年終決算後會出現超支現象。
誠實純樸的廣大農民群體是良好社會風氣的主要踐行者,農民文化程度雖然普遍不高,但是儒家思想在農村廣闊的天地傳承了數千年,有著深厚的底蘊,安份守己,誠實做人,誠實做事,樂於助人等使農村社會風氣處於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良好環境中。房前屋後建豬羊舍很普遍,雞鴨大多數都是散養,很少會擔心被盜現象發生。家裡需要建房子或者其他活需要多人來乾的話,打聲招呼鄉親們就會去幫忙,抽幾支煙喝幾口茶水也就了事了,從來不會因為幹活而要求付工錢。
農業生產中所產生的柴草對於農民來說是一寶,不但可以飼養家畜,更重要的是可以作為免費的燃料,最後的草木灰也是可以利用的。實際上那種做法是生產生活中的一個自然迴圈,是對資源的最大有效利用和節約,更是接近自然、融入自然的一種綠色的生活生產方式。
農村各種設施很落後,下雨走的是“水泥路”,天晴走的是“揚灰路”。沒有電,最基本的照明靠的是煤油燈。娛樂活動幾乎是一片空白,資訊閉塞。東家長西家短是平時交流最多的話題,任何一個家庭對於社員來說基本上是沒有秘密可言的,誰家的幫子長底子短大家都是很清楚的。早睡早起節約煤油,出工賣日去勞動是最顯著的特點。這些客觀條件不自覺地使大家養成了良好的生活作息規律。
對於農村以前的那種生活節奏,應該站在歷史的角度上去認識,它是發展過程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抹不去、改不掉的,回憶是一種享受,也是同當前的一種比較,更是對美好未來的一種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