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高層住宅,基本在30層左右,以後房齡高了,舊了,誰來住?破壞了,誰來維修?他們將何去何從?高層住宅,是不是沒有未來了?
一、 高層建築,存在什麼隱患呢?
1、 現有的消防裝置,消防雲梯最高只能到18層。
2、 7層以下,公攤率大概10%-15%,20層以上的公攤率基本超過20%,相當於客戶買房要多花錢買這些公攤。假設100㎡的房子,單價1萬元,差10%的公攤,要多花10萬元。
3、 房子住久了,電梯、電線、漏水、外牆脫落等問題都會出現,就憑那點公共維修基金,可能早就用光了,以後業主再自己掏錢維修嗎?不太可能!
4、 這才是最大的問題:房齡高了,以後不能住了,誰會來拆?以前,樓層低,容積率1左右,拆了,容積率提高到2-3,樓層基本30層左右,可賣的房子多了,有利可圖,所以有拆的動力。現在新建的都是30層左右了,拆了沒有多出可售房源,拆遷成本又大,沒利可圖,誰會去拆?這基本上是一個無解之題。
但是就算這樣的隱患,因為中心區域土地少,又涉及買賣雙方的利益,也只能往上建。
二、今年也出了兩個政策,也說明高層建築的問題。
1、2021年3月份,住建部等15部門印發了《關於加強縣城綠色低碳建設的意見》,提出:縣城新建住宅以6層為主,且6層及以下的比例不低於75%,最高不超過18層。
2、2021年7月份,發改委發文,不得新建500米以上超高層建築,嚴格限制新建250米以上建築。
從這兩個政策來看,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限制高層建築。這是不是說也意識到,高層建築,未來可能是沒有未來的?
三、 難道高層建築都沒有未來了嗎?
這並非絕對,分三種情況:
1、 一二線城市,或者有人口流入的城市,在核心地段的建築。因為稀缺、有需求、有價值,業主也願意出錢維修。有人住,房子老化的速度也不會那麼快。
例如:一棟房子放在人口稀少的農村,除了個人情感的需求,幾乎就是隻剩住的功能。而同樣的面積,如果是在大城市的核心地段,那就不僅僅是住的功能,至少還有租或者其他功能。這就是地段和價值的存在。
2、城市遠郊的,有些城市即使有人口流入,但人口流入量根本無法支撐人口持續外溢。沒人去,繁華不起來,沒人住,更沒人會去買,最後還是淪落到沒有未來。
3、縣城的,國內很多縣城人口是外流的,高層建築房齡老了,貸款還少,誰會願意去買?泉州區域比較特別的是有些縣城還有產業支撐,鄉鎮人口會進入縣城,但是現在的年輕人幾乎都是往大城市流動了,目前進入到縣城的人口,大部分是40歲以上的,等這一批人口流動完了,買的人更少,縣城的高層未來還會在哪裡?
房子,本身就是鋼筋水泥和居住的,真正值錢的是土地和周邊的配套。
四、這些高層未來何去何從?
1、沒人口的地方,未來的高層房子,沒人住,沒人維修,估計只能爛在那裡。
2、還有價值的地段,因為有其地段價或者其他優勢價值存在,有再開發的利用價值,但拆遷成本高,高層以後估計是被很低的價格收購,再重新開發。
關注餘少,買房少吃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