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陝西方言“打尜尜”是什麼意思嗎?
和小夥伴們一起晨練閒諞,美女說旁邊的高大帥哥現在越來越像個“尜”(gā)!我一頭霧水的發懵。她笑著調侃:姐,你看,中間粗,兩頭細,不奏是個尜?
原來,“尜”是一種民間自制的遊戲玩具。現如今基本上消失了。帥哥還舉了極具特色接地氣的例子:沒(mo)喔個閒(han)球功夫陪你打嘎嘎——沒有閒時間陪你玩/沒有多餘的時間給你耽擱。
打尜:打尜也稱打尜尜、打嘎嘎(dǎ gā gā)。主要流行於北方的民間遊戲。打尜多在冬春兩季,既可以在兩人之間進行,亦可以是兩隊人員之間的較量。過去的人們物質條件有限,玩遊戲幾乎不需成本,自己製作遊戲工具,自得其樂。
經常會瞅見一夥子鄉黨在街裡或場上打嘎,有大人也有碎娃。他們一邊耍著,一邊口裡還唸唸有詞:"兩頭小來中間大,棗木疙瘩名叫嘎。擱在地上用棍打,打起小頭再打大。"
那"ga" 音應發"gá",字寫作"尜"。上下兩個"小"字中間加個"大字",極其形象。
據說“打嘎嘎”遊戲源自新疆地區,什麼時候傳到村上的,不太清楚。“嘎嘎”的製作:1.找一根半尺長的木棍兒,硬木最好,經打,一般選用棗木、梨木或槐木,用斧子把其砍削成兩頭尖中間鼓的棗核兒狀,再找一根一尺多長棒槌粗細的木棍做為擊打用的“嘎棒”就成了,據說“嘎嘎”的名字就來自“嘎棒”擊打“嘎嘎”的聲音。
遊戲規則:1.先在地上畫一個長方形,大小如同羽毛球半邊的場地,在底部一米多的地方,再畫一橫線,作為擊打線。2.猜丁殼的勝方,先作為攻方,把“嘎嘎”放在大方塊的前沿線內,用“嘎棒”敲擊“嘎嘎”,使其騰起 ,迅速用“嘎棒”抽擊,儘量使其落得遠些。然後,退身到擊打線後。3.守方這時撿起“嘎嘎”,在原地將“嘎嘎”投回方框內。攻方扔出“嘎棒”擊打“嘎嘎”,沒打中,或沒打出方塊,算輸,換對方重來。打中了,然後有三次敲擊抽打機會,完成後,目測“嘎嘎”的落點與大方塊之間的距離,以“嘎棒”的長度為單位估摸著要分。4.要完分後,守方以“嘎棒”丈量,一“嘎棒”的距離一分,如果實際距離大於所要的分,有效,算贏,接著做攻方,如果要的分超過了實際距離,就無效,算作失敗,換位重來。5.最終以得分多者為勝。
這個遊戲有危險,當年常有被打起的“嘎嘎”碰破頭的,但孩子們樂此不疲。在秋冬季節,這一活動可以鍛鍊青少年的敏捷力和增加活動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