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我在本科時候看過一個雜誌,裡面轉載了美國人寫的一篇文章講,現代戰爭為什麼那麼貴?文章中給出的答案是:缺乏創新。文章作者認為當前各種隱身戰機,第4代,第5代,第6代之類的東西,並不是創新,只是改造。那麼什麼是創新?一戰中飛機首次應用於戰場,這才是創新。之前不存在這個武器,現在有了。
而這種新裝備,一開始是非常非常便宜的。如果在不遠的未來,比如2035年,無人化作戰迅速普及,但還沒有陷入“內卷”的境地,比如現在這種第X代戰機,那會不會大大降低戰爭的成本。就像這次亞美尼亞戰爭一樣,亞塞拜然用很便宜的無人機幹掉了亞美尼亞價值連城的重武器。那樣,小國弱國會發現,自己完全可以負擔戰爭,小國之間戰爭會不會更頻繁?
同樣地,小國對大國的騷擾,會不會也因為戰爭成本急劇下降而更加頻繁?我們的周邊有可能更不穩定呢。或許到2035年,將人民軍隊打造成世界一流軍隊。再次之外,我也提出一點其他的看法。作為世界人口最大的國家,人力資源優勢勢必將會在軍隊建設中更加凸顯,但是相比歷史上以士兵人數及素質作為軍隊戰鬥力的衡量準則,未來軍隊戰鬥力更加凸顯在軍人綜合素質的不斷提升,而非量的不斷增大。
但是基於我國國情,我認為人民軍隊在未來除了往三化方面發展之外,傳統的以軍人為核心、以信念為基礎、以原始技術為拖地的建設方針仍會持續。這不僅是我黨建立的人民軍隊完成歷史性成就的決定性因素,更是對未來戰爭殘酷的負責。其實不需要抗住干擾,如果對面敢幹擾就是給人工智慧戰術平臺一個檢驗的機會。
比如說現在有些導彈末端制導不單靠GPS,還靠著高精陀螺儀和地形匹配/影象匹配,即使在末端把GPS和資料鏈干擾掉也不影響對目標的打擊,也就是“job done”的訊號無法傳回,需要結合其他手段做毀傷評估而已。甚至智慧戰場上干擾對方資料鏈會給己方帶來更大的損失,比如遠控無人機群在保持資料連線的情況下是後面的指揮部判斷,然後精確打擊某機場的控制塔;但出發前設定的人工智慧失聯接管情況下的打擊方案可能就是摧毀整個機場,所以說只要形成技術和戰術碾壓,敢幹擾會讓對方死的更慘。
這一大群無人機,有自己獨立的智慧體系,可以預見的明天,它們必然有自主決策系統,加上高精度的慣導匹配,只要按下發射鈕,目標陣地必然一片廢墟,這時打個瞬時目標都更有把握。抓住主要矛盾,片面上面沒錯,但肯定機器或人費用越便宜越好,當下機器貴,人也不便宜,行業大方向上面都在轉型期,這是動態的問題。倒逼資本捨棄越來越高漲人工勞務費用,轉型失敗一律市場淘汰,最佳化產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