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陵的情況,略顯複雜。仔細閱讀本文,你就會明白了。
與前面的朝代相比,明朝的皇陵,儲存情況還是相當OK的。
一般人提起明朝皇陵,只會想到北京昌平的明十三陵。
但許多人都不知道:十三陵遠遠不是明朝皇陵的全部!明朝皇陵總共分6處,形成了5個收費景區!
這是怎麼回事呢?
南明皇帝的陵寢,本文不討論。明朝最後一個皇帝朱由檢在煤山上吊後,南方形成了南明政權,但曇花一現,且皇帝大都處於流亡狀態,也都沒有像樣的皇陵。
皇陵比皇帝還多三個!
“正宗”的明朝,前後共有16個皇帝。
而明朝的皇陵數,則是19個,其中北京14個,江蘇3個,湖北1個,安徽1個。
很顯然,這些皇陵一個皇帝住一個,還空出三間……哦不,空出三個!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下面就來掰扯一下明朝的皇帝和皇陵:
0、明朝建立後,依慣例,對祖輩進行了追封,由此形成了明皇陵和明祖陵;
1、明太祖朱元璋,葬於南京孝陵;
2、朱元璋的太子朱標,被後世尊為孝康皇帝,葬於南京東陵;
3、惠宗朱允炆,被叔叔朱棣奪了位,下落不明,自然不會有皇陵;
4、永樂大帝葬於長陵,十三陵之一;
5、明仁宗葬於獻陵,十三陵之一;
6、明宣宗葬於景陵,十三陵之一;
7、明英宗葬於裕陵,十三陵之一;
8、明代宗朱祁鈺,在“奪門之變”後,被廢為郕王,其為自己修建的昌平皇陵被英宗搗毀。他死後,本以親王禮葬在北京西山。後來侄子明憲宗恢復其皇帝之位,並按帝陵的規格重修其墓。這就是西山景泰陵的由來。
9、明憲宗葬於茂陵,十三陵之一;
10、明孝宗葬於泰陵,十三陵之一;
11、明武宗葬於康陵,十三陵之一;
12、明世宗的父親朱祐杬被追封為皇帝,葬於湖北的顯陵;
13、明世宗葬於永陵,十三陵之一;
14、明穆宗葬於昭陵,十三陵之一;
15、明神宗葬於定陵,十三陵之一;
16、明光宗葬於慶陵,十三陵之一;
17、明熹宗葬於德陵,十三陵之一;
18、明思宗葬于思陵。朱由檢自縊後,由農民軍草草安葬到田貴妃的墓中,稱思陵。清朝建立後,由順治帝下令,思陵按皇陵規制改建。思陵由此成為十三陵的最後一個。
明皇陵
明皇陵是朱元璋為其父母、兄嫂修建的陵,位於安徽省鳳陽縣城南七公里處。
這個陵從元末開始修建,至洪武12年竣工,共建了13年。這個皇陵初號英陵,後改名為皇陵。
明皇陵雖沒有葬入真皇帝,但其規模與明十三陵是一致的。它初建時佔地2萬餘畝,主要由皇城、磚城、土城三道城垣,殿宇、房舍千餘間,陵丘、石刻若干。
明朝滅亡後,明皇陵受風雨侵蝕及人為破壞,建築都已成為遺址。現僅存陵丘和石刻群。
明皇陵現為AAAA級景區,全年通票價50元。
明祖陵
明祖陵是朱元璋為其高祖、曾祖、祖父修的衣冠冢,並且也是其祖父的實際葬地,位於江蘇省淮安市盱眙縣洪澤湖西岸。
之所以沒有把祖父遷葬、反而另修衣冠冢的原因,是怕挑斷龍脈,壞了風水。
該陵於洪武19年開始建設,陸續建起了享殿、欞星門、圍牆等。該陵除了建築外,還有萬株柏樹、碑亭、19對石像、望柱等,可謂規模宏大。
明祖陵建成後,時常受洪水侵襲;到了康熙年間,明祖陵和泗州城終於被洪水吞沒。
改革開放後,為了保護明祖陵,人們築起了3公里長的堤壩,將陵墓與湖水隔開,使得明祖陵重見天日。
現在,明祖陵的墳丘已經被蕩平,地面的建築也大多被毀壞,但石像大都完好。
明祖陵現為AAAA級景區,門票價格50元。
明孝陵
明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與馬皇后的陵寢,位於南京市玄武區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東面為中山陵、南面為梅花山。
明孝陵與明祖陵、明皇陵常合稱為“明初三陵”。
明孝陵從洪武14年開工,明永樂三年建成,歷時25年。為了修陵,先後調集了10萬軍民。
捨得下本錢,明孝陵自然非常宏大。它佔地面積達到170餘萬平方米,是中國規模最大的帝王陵之一。它的規制,深刻影響了明、清兩朝的皇陵。
清朝建立後,出於穩定統治的目的,清廷一直在維護明孝陵。康熙、乾隆兩帝在謁陵時,甚至行三跪九叩之禮。
太平天國時,戰火燒燬了孝陵的幾乎所有地面建築,康熙御碑也被砸碎。但太平天國政權也保護了明孝陵。事實上,明朝以後的每個政權都在保護明孝陵,這是明孝陵得以儲存完整的重要原因。
同治年間,曾國藩奉詔修復明孝陵,但因預算有限,只是做了一些小修補。
因為種種原因,明孝陵在民國、文革時期也沒有遭到太嚴重的破壞。
明孝陵周邊,還有常遇春墓、李文忠墓、吳大帝孫權墓等。
明孝陵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世界文化遺產、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門票70元。
明東陵
明東陵為朱元璋長子朱標的陵寢,佈局跟孝陵相仿,但規模要小一些。
朱標死後,附葬於孝陵東側,本不是皇陵。建文帝把他追封為皇帝,其陵也改建為皇陵。
朱棣奪位後,剝奪了朱標的皇帝稱號,又將東陵恢復為“懿文太子陵”的稱號,從此無人奉祭和管理,逐漸荒蕪。直到清朝乾隆年間,官方才恢復了建文帝和朱標應有的歷史地位。
明東陵儲存狀況不佳,地上部分幾乎盡毀,只有一些建築遺址。
現在,東陵變成了“明東陵遺址公園”,位於明孝陵景區內部。
明十三陵
最著名的明代皇陵,位於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山麓。整個陵區佔地40平方公里。
在230年間,這裡先後修建了13座皇帝陵、7座妃子陵,1座太監墓,共葬有13位皇帝,23位皇后、2位太子、30餘位妃嬪、2位太監。
除明太祖、明代宗葬在別處、朱允炆下落不明外,其餘的明朝皇帝,都葬在這裡。
目前,對遊客開放的有長陵、定陵、昭陵、康陵、神路。
其中比較特別的有:
明長陵為朱棣陵寢,也是十三陵中的第一個;
明定陵是萬曆皇帝陵寢。該陵是十三陵裡唯一被考古發掘了的皇陵,其地宮可以進入參觀;
明思陵,本為明思宗寵妃田貴妃的墓。明亡後,李自成命人將思宗及皇后合葬到這裡。後來,清政府又對其進行擴建、增建。該陵曾兩度被土匪盜發。
目前,明十三陵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重點風景名勝保護區、世界遺產、5A級旅遊景區,門票135元。
明顯陵
明顯陵是嘉靖皇帝的父母的陵寢,位於湖北省鍾祥市純德山。
雖然顯陵裡沒有真皇帝,但朱祐杬的真皇帝兒子可是真孝順!它從嘉靖一即位就開始營建,一直修到嘉靖四十五年,歷明47年方才建成。
這個顯陵佔地183公頃,為明朝皇陵中第一大。
朱祐杬沒等到兒子當上皇帝就死了,當時以親王的禮儀下葬。他受封為興王,封地為安陸州,也就是今天的鐘祥市。他葬在這裡是理所當然的事。
嘉靖登基後,追尊父親為皇帝,隨後便開始按帝陵的規制,改建了父親的墳。
嘉靖的生母死後,他還一度想將父親的梓宮遷到北京,但幾經考量,最終還是決定將母親靈柩送回顯陵安葬。
後來,顯陵曾在明末、民國、抗戰這幾個時期遭到了一些破壞。
如今,明顯陵為AAAA級景區,門票65元。
景泰陵
明憲宗恢復了景泰帝號,並下令按帝陵的規格修飾。然而這次增飾的內容非常有限,這個陵也空有其名,實際上仍是王陵。
明世宗拜謁景泰陵後,認為它不符合帝陵的規格,下令將建築的綠瓦(王陵規格)改為黃瓦(帝陵規格),並增建了一些建築。
此後景泰陵便沒有再進行改建,所以從規格上講,只能說它是介於王陵和皇陵之間。
清朝時,這座皇陵就很殘破了。乾隆年間,陵前新立過一個御碑。
文革期間,它被軍事科學院徵用。
近些年來,它開始受到正規的保護和恢復。
目前,景泰陵仍在軍事科學院的幹休所院內。不收費,但可以靠近參觀的只有乾隆的御碑亭。
以上就是明代皇陵的現狀。
整體來說,明陵的保護情況還是不錯的,尤其是清朝,並沒有像以前朝代更替時那樣大規模破壞前代陵墓,反而派人修繕、看守。
明陵的命運,也反映了近五百年來中國的文明進步。即使滿清入關後也沒少殺人,但這已經是最文明的一次異族入侵了!
碼字不易,賞個讚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