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馬六甲海峽被譽為亞洲的海上生命線,全長1080千米,海峽連通了印度洋和太平洋。據統計,馬六甲海峽到南中國海的油輪是經蘇伊士運河的3倍,巴拿馬運河的5倍。對於中國、日本和韓國等東亞國家來說,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新加坡共同管轄的馬六甲海峽一直被定義為位於馬來半島和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之間漫長的海峽。這兩個國家佔據了海峽的大部分地區,但卻沒有出現一個世界型的超級大港口,反而是新加坡成為了世界第一中轉站。
那麼,同樣位於馬六甲海峽,為何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貧困潦倒,而新加坡卻富得流油呢?這其中的奧妙,既與各自的地理位置有關,也與各國執政者有關。
印尼人也曾在蘇門答臘的棉蘭港苦心經營過,但他的貨物吞吐量遠遠比不上爪哇島上的幾個港口,加上印尼本國的經濟比較落後,他的貨物進出口量本來就不大,要想將其打造成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港口可謂難比登天。與印尼的蘇門答臘命運相似的,還有位於新加坡對岸的寥內群島,因為遠離首都和大城市,這裡缺乏最為基礎的人力物力,根本就無法建設成為具備影響力的大港口。沒辦法,印尼人也只能望洋興嘆。
在地理位置這一點上,馬來西亞的檳城明顯要好得多。馬六甲海峽這個地方在公元4世紀就被發現了,不過它一開始還只是區域性通道,直到1403年鄭和下西洋後地位才逐漸升高。16世紀初的新航路開闢,葡萄牙人開始染指這裡。到了19世紀中後期,蘇伊士運河的貫通使得馬六甲的戰略地位得到了確定,從此以後成為了兵家必爭之地,而這一地區也由此染上了殖民者的血腥。
殖民時代早期,英國人在這裡興建了三個港口:檳城、馬六甲和新加坡,在此後的許多年內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直到今天依舊是如此。馬來西亞的檳城其實是由檳島和一塊陸地組成的,檳島的面積只有295平方千米,這片區域是進入海峽的部分優良的港灣,十分適合船隻的停泊,加上英國人很早就開發了它,這裡的基礎設施十分完備,而且有著深厚的港口文化傳統,所以情況要比印尼的蘇門答臘島棉蘭港要好得多。不過檳城有著先天的不足,那就是他所在的位置太寬了。這樣一來,船舶停靠在這裡會損失成本,因此貨物吞吐量遠比不上海峽深處的馬六甲。
馬六甲同樣位於馬來西亞,它其實就是當年鄭和經過的滿喇加,這裡人的生活習俗與爪哇人十分相似,它的地理優勢非常明顯,處在海峽狹長的地帶,來往的船隻都要經過此處,因此將這裡作為港口不會造成時間和成本上的損耗。不過,它實在是太靠近馬來西亞的首都吉隆坡了,這導致主要的資源都集中在首都,與印尼的蘇門答臘島相比,馬六甲的情況要好很多,然而他卻並不具備成為世界性大港口的能力,其主要的原因除了過於靠近首都吉隆坡之外,還有一點那就是檳城與他競爭。
馬來西亞的吉隆坡港、檳城港以及馬六甲港之間的相互競爭,極大的減弱了彼此的實力。這些地方都有著深厚的港口文化,彼此之間互不相讓。事實上,以馬來西亞目前的經濟發展狀況,著重發展其中的一個港口就夠了,但這樣的政策幾乎不可能實現。
不僅如此,為了與新加坡相抗衡,馬來西亞在吉隆坡與馬六甲之間又劃了一塊地新建皇京港,這一港口的定位是想取代新加坡,立志成為馬六甲海峽的第一大海港。雖然口號喊得非常響亮,但新建的皇京港能不能取代新加坡是另一回事兒。最令馬來人擔憂的是皇京港建成後會不會使得其他港口的實力更加分散,到時候連在東南亞稱雄的實力都沒有了。
與馬來西亞混亂的管理政策相比,新加坡一開始的定位就要好得多。英國人在馬六甲海峽的殖民首府原本設定在檳城,但它的缺點實在是過於明顯了,於是隨後搬移到新加坡,將其設計成為國際中轉站。此後,新加坡從馬來分離出來,繼續秉持西方人的政策發展,而馬來則一心發展吉隆坡,將檳城定位為馬來西亞矽谷,這一戰略目前來看沒有取得成就,然而檳城此後就逐漸衰落了,他的影響力遠不如從前。
反倒是新加坡這個彈丸之地後來居上,遠遠的將大馬甩在了身後,成為了富得流油的國家。新加坡的地理位置,不必說它比馬六甲這樣的陸地港口還要適合成為國際中轉站,又處在海峽狹窄的必經之路上,戰略位置可謂十分顯著。二戰以後殖民地逐漸解散,沿岸的三個國家相繼獨立,然而面積最小的新加坡發展的最好,面積第二的馬來西亞水平中等,而面積最大的印度尼西亞卻窮困潦倒。
這當然與英國人的殖民統治有關,首府從檳城搬到新加坡,使其崛起取代了檳城以及馬六甲的地位,成為了海峽地區的經濟中心。然而,除了這一點天賜的好運之外,執政人員的因素也至關重要。
新加坡與馬來和印尼最大的區別,那就是華人佔據了主導地位,當地的居民約為568.6萬人,華人佔據了74%的份額。也就是說,新加坡生活著400萬的華人,華語更是當地的官方語言之一,普通話口語水平實際上與我國南方省份的居民是差不多的,而且普及程度非常高。與東南亞其他的民族相比,華人普遍吃苦耐勞,而且在管理方面也更勝一籌,這並非是偏見,而是歷史事實的證明。
除了新加坡之外,東南亞的很多國家都由華人掌握了經濟命脈,而這個曾經被馬來西亞聯邦踢出去不得不獨立的國家,更是在華人的領導下創造了屬於自己的輝煌。李光耀在新加坡獨立之初瞄準時機,將英文作為官方語言,不斷的降低中文的重要性。站在我們的角度來看,這是數典忘祖的行為,但站在歷史的角度來看,他做出了正確的選擇,這使得新加坡在獨立後並未被英美拋棄,反而受到了他們的扶持。
作為海峽上的彈丸小國,能在夾縫中生存實屬不易。他們在保持原有的港口優勢的前提下,一直在進行填海造陸,並且建造了世界上最為先進的煉油廠。從波斯灣運送到新加坡港口的原油,有一小部分是在當地進行冶煉的。雖然對於大國來說這樣的數量過於渺小,但是他們足夠將近600萬新加坡人使用一個月。
除了國際貨物吞吐量遙遙領先外,新加坡的華人執政官員還使其成為了紐約、倫敦之外的第三大金融城市。除此之外,在旅遊業上也十分有優勢,這些都是馬來西亞所不具備的。
自從被馬來聯邦一腳踢出被迫獨立後,新加坡在高速發展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已經遠遠的超過了馬來和印尼,恐怕這也是當時的人們未曾料想的事情。它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成為馬六甲海峽三國中唯一的發達國家,除了自身的地理優勢以及時代機遇外,華人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可謂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