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是十分殘酷的。很多人因為戰爭家破人亡、分崩離析,因為戰爭讓自己的生命留下了許多不可磨滅的痛苦記憶。
但是正是因為戰爭,所以人們才明白和平的可貴,才更加珍惜身邊的人。經歷過戰爭的人,永遠會記得滿腔熱血的年月,也會記得曾經攜手共進的同伴。分別73年後,女兵終於見到丈夫,一眼認出哭得像個小孩。
“抗戰活化石”,與夫闊別七十載
距離抗戰結束已經過了七十六年,其中年紀最小的抗戰軍人也已經年過八旬,何況是在青壯年時期奉獻自己青春的革命志士。
所以,2021年已經年過116歲的周秀蓮老人,就成了整個14年抗戰歲月的見證人。據說,她是中國最長壽的抗戰女兵。
如今,周秀蓮老人住在了老家望城縣的一座堂屋裡,屋子裡的陳設都和普通的老人沒有什麼兩樣。自1949年之後,她便住在這裡,沒有再離開過家鄉。
但是她被稱作“抗戰活化石”並非空穴來風。直到現在她還記得遠在千里之外的南京中山陵的位置,2000年左右,她還能清晰地背出孫先生的《總理遺囑》,彷彿那段崢嶸歲月在她身上化為永恆了。
提起當年的從軍經歷,她依然能夠清晰、有邏輯地說出來。隨軍而行的每個住處她都記得,當年他們的軍隊經過了陝西、河南,在陝西就是睡的窯洞,在河南就是睡的磚坑。
尤其是河南的磚坑,讓周秀蓮老人印象深刻,磚坑本來是用來燒馬糞的,睡覺的時候本來就奇臭無比。結果出了房間,去大街上也依然是馬糞的臭味。
那個年代硬體設施如此之差,周秀蓮老人也都一一扛過來了。她說忍受馬糞的味道倒沒有什麼,相比之下她的條件還算好的了。
當時很多人鞋襪都沒得穿,女人都只能揹著小孩去地裡挖土,希望能挖點土根出來充飢。她還能吃些麥子小米之類的穀物,在山西的時候有騾子這種代步工具。
不過即使如此,那時候的條件也不允許他們鋪張浪費,而且還要節衣縮食。那時候一天三餐都吃不滿,只能一天吃兩餐。說到這裡,周秀蓮老人非常欣慰地看了看窗外家鄉的風景:“走過那麼多地方,還是湖南最好。”
她還記得馱著她回家的那匹馬。是匹白馬,很高大,她坐上去的時候很吃力。當時帶著她還有兩個孩子一路顛簸著從湘潭回到了老家,結束了軍旅生活。
因為當時,她的丈夫楊平在戰爭中不幸戰死。距今已經78年。周秀蓮和楊平一起經歷了抗戰最艱難的十幾年,互相扶持、互相支撐著。
卻沒想到丈夫去中緬邊境與日軍作戰,與她短暫的一次分離,竟成了永別。就這樣,她已經和丈夫闊別了七十多年。
她記得很多戰爭的細節,也記得和丈夫生活的一些瑣碎,但是她已經逐漸忘記了丈夫的模樣。五年前,老兵之家的志願者前去慰問周秀蓮,詢問她有沒有什麼願望。
周秀蓮有些靦腆,也有些感慨地說道,她已經100多歲了,說不定什麼時候就去了,和丈夫分別了73年,餘生只想再看看丈夫年輕的模樣。
尋照有難度,千迴百轉終覓得
楊平雖然並不在抗戰兵團說有多麼聲名遠揚,也算是功勳卓絕。年紀輕輕便連升連長、營長和團長,是當時杜聿明手下的得力干將。
但即便如此,要從當時的抗戰烈士中找出“楊平”的名字也是非常困難的。周秀蓮老人能給出的有效資訊只有三個:
一個是丈夫的名字:楊平;還有一個是丈夫的籍貫,他是長沙人;最後一個就是丈夫的出身,丈夫是黃埔軍校第六期的學生。
杜聿明
湖南的老兵之家的志願者們,一開始都在網路上搜尋資料。現在網路資訊四通八達,但很可惜的是,除了網站上的寥寥數筆之外,有關於楊平的肖像資訊完全沒有。
然後他們決定去找黃埔軍校第六期的學生名單做比對。但令人吃驚的是,依然沒有找到楊平的資訊。
這自然不是因為時間太長而導致周秀蓮記憶錯亂,志願者賀佳表示,那個年代依然很多人都會有“字”,也會有很多別名,可能這個名單裡登記的人名都是“字”或者是別名才會找不到。
當然,志願者們也想到了另一種可能,那便是這個有關於黃埔軍校的資料不全,於是他們去尋求其他資訊途徑來找。
釋出相關微博,尋求有關老兵的公眾號幫助,也去各個相關的群裡群發訊息,甚至還找到了相關的專業人士。志願者們用了他們能想到的所有方法幫助周秀蓮老人。
周秀蓮老人給志願者看當年的東西
果然皇天不負有心人,人多力量大,在短短兩天之後,他便收到了有效資訊。這個資訊來自浙江,有個志願者說,浙江博物館有完整的黃埔軍校資料庫。
賀佳便馬不停蹄地去資料庫搜尋,最後果然找到了一個叫做楊平的人的資訊。但是那個照片實在是太模糊了,完全不能確定是不是就是本人。
不過,有了這個發現,還是給了志願者們信心。既然能夠找到楊平的圖片資訊,那麼找些更清晰的照片應該也是時間問題。
不過,這個時間對於志願者們而言,有一點久,以至於他們已經有了放棄的念頭,就打算把那張模糊的照片給周秀蓮看。就在這個時候,臺灣那邊傳來訊息了。
一個遠在臺灣的志願者,在網上無意間看到了老兵之家釋出的有關周秀蓮的資訊,主動聯絡上了他們。他表示他在臺灣國史館的資料庫裡,找到了一張楊平清晰的照片。
志願者們連忙將臺灣志願者發來的電子照和他們找到的模糊照片做對比,相似度很高。他們覺得,應該這就是楊平的照片了。
然後,他們將照片打印出來,鄭重地遞給了周秀蓮。當那雙經歷了歲月的雙手顫抖地接過這張照片的時候,老人臉上的表情激動不已。
在下一個瞬間,周秀蓮的臉上流下了兩行清淚,這確實就是她丈夫楊平的照片。初遇丈夫時,她還是年輕少艾的姑娘家,丈夫英挺的少年郎;和丈夫分別73年後,她已經是垂垂老矣的老人,可是丈夫卻依然那麼英姿勃發。
看著丈夫的臉龐永遠定格在了年少有為的模樣,彷彿時間也回到了七十多年前的那段時光。
憶起少年往事,一腔熱血只為國
周秀蓮的少女時期是在學校度過的。那時興起了讀書風潮,有些家底的不管男女,都會送孩子去讀書。周秀蓮也和現在的普通學生一樣,上學,放學,和朋友們打鬧。
談及當時她在學校裡最有趣的活動,周秀蓮還滿臉自豪地說,她喜歡在學校爬樹,全校學生很少有能夠爬過她的。
正是周秀蓮從小到大如此跳脫活躍的個性,使得她看到當時的中國愈發水深火熱的時候,便第一時間加入革命。
1925年,年僅18歲的周秀蓮加入了長沙的婦女聯合會,積極組織婦女運動,投身抗戰第一線。她也是在抗戰過程中,結識到了有著共同革命目標的同鄉楊平。
1931年,周秀蓮和楊平結婚。婚後生活十分甜蜜,每次提到這一點周秀蓮的臉上都止不住笑容,說楊平年輕時英俊帥氣,從不罵人,對她很好。
婚後的周秀蓮也不甘心做一個相夫教子的傳統女性,她也希望在戰爭中發揮自己的餘熱。於是她跟隨著丈夫的軍隊一路前行,擔任後勤部隊。
一開始,她是在部隊的工廠開始進行服裝趕製,軍隊的軍服都是出自她之手。直到現在,周秀蓮還喜歡織物,也做過一些衣服配飾送給鄰居。如果自己的衣服破了,心性活潑的周秀蓮還會補上有趣的圖案。
同時,周秀蓮還負責服裝材料的採購工作。畢竟高中剛畢業就投身革命,沒有什麼社會經驗,更不會商人的討價還價。所以周秀蓮一開始也吃了不少苦頭。
後來日軍還發動空襲,瘋狂丟彈來炸他們的工廠,希望斷了軍隊的後勤。這時,周秀蓮也在戰火連連中,冒死保護物資,將物資轉移到安全的地方。
1933年,周秀蓮隨軍參加了古北口戰役。當時日軍逼近古長城,用飛機投彈的方式將軍隊困住。霎時間炮火紛飛,軍人們只能負隅頑抗。
當時,死傷人數急劇增加,身處醫療隊的周秀蓮身先士卒,不僅在大後方及時醫治傷兵,還跑去戰場上尋找有無存活的人。
對於周秀蓮而言,雖然她的體力撐不到上場殺敵,但是她也深知後援的重要性。每個士兵衝鋒陷陣,正是需要這樣穩穩的後援在後方支撐。
當然,戰爭年代也並非只是苦澀,抗戰時期,周秀蓮也曾喘息過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裡,她培養了一些愛好,一直到現在都還喜歡。
曾有靜謐時刻,以麻會友延至今
周秀蓮在部隊修整期的時候,隨著丈夫去了南京。那時候她認識了許多高階軍官的女眷,比如說杜聿明的妻子曹秀清、宋美齡都經常和她相約聊天。
那時候,流行打麻將。一開始周秀蓮還不會打,只會在她們打麻將的時候觀摩。民國時期的傳統高檔麻將都是牛骨做的,給周秀蓮很深的印象。
之後,周秀蓮就嘗試自己上場打麻將。當時她一個月工資80元,而一元就能買到100斤穀物。而那些太太們打一局麻將就是幾十塊。周秀蓮當然不敢玩太大,也就偶爾過過手癮。
但是那時候周秀蓮愛上了國粹,一直到現在也還喜歡。她的兒子楊蘭桂也說,只要來客人,麻將就擺上桌了。母親的麻技也很好,打10局能贏個八九局。
當記者去採訪周秀蓮的時候,周秀蓮也招呼過他們打麻將。那時候周秀蓮已經是百歲老人,卻依然精神矍鑠,對這個需要腦力的遊戲十分喜愛。
在南京,除了打麻將,周秀蓮還會去看看京劇。有一次,她就跟著以宋美齡為首的太太們一起去南京看京劇。
當然,要屬周秀蓮的愛好,除了麻將,就是種花和織毛衣了。織毛衣是她在軍隊後勤時養成的愛好,而種花則是她回到家鄉之後,為了陶冶情操而開始的。
周秀蓮家的堂屋外面,有一個院子。院子裡大大小小種了許多種類的花。看到自己滿庭花草,她便覺得生機勃勃,生活充滿了希望。
周秀蓮的晚年生活如此安靜寧和,也是因為她在新中國成立之後,得到了國家的幫助,才渡過了她最難的一段時間。
感謝國家幫助,晚年生活安心過
1943年楊平去世之後,周秀蓮心灰意冷,想著要好好撫養孩子,便帶著丈夫的骨灰回到了家鄉。那時候,她本以為能夠平靜度日,卻沒想到日寇的魔爪伸到了長沙。
周秀蓮和孩子
1944年的長沙會戰,日寇妄圖佔領長沙,霎時間許多房屋都被日軍燒燬,包括周秀蓮的房屋地產,以及一些家底,其中也包括楊平的遺物和照片。
在這之後,她過了一段顛沛流離的生活。一個柔弱的女子,在戰亂時期還要帶著兩個孩子,可以說是她人生最艱難的時刻。
1949年,解放戰爭塵埃落定,因為她曾是楊平的遺屬,曾有人送機票和軍幹票勸周秀蓮去臺灣。但是周秀蓮還是毅然決然地拒絕了那人的提議,留在了家鄉。一直到五十年代,還是長沙戶口。
國家因為她是抗戰老兵,分配了她農村裡幾畝地,這使得她的生活有了保障。也讓周秀蓮有了重新生活的信心和底氣。之後,她選擇了再嫁,過上了新生活。
也許正是因為她有這樣跌宕起伏的人生,周秀蓮老人之後的心態也變得十分平和,她總是能在生活找到許多樂子。
即使已經過了青春正盛的年紀,周秀蓮老人也會經常拾掇自己,讓自己打扮得體面漂亮。據她兒子說,她的衣櫃裡有許多喜歡的花襯衫,她經常拿熨斗熨燙得服服帖帖。
在周秀蓮老人110歲生日的時候,數十名湖南老兵之家的志願者前去賀壽,為老人風風光光地辦了一場壽宴。老人的晚年生活並不蕭索孤單,反而熱熱鬧鬧。
結語:
即使戰爭時期風雨飄搖,周秀蓮也依然活得開朗豁達。她也從未忘記過當年那些崢嶸歲月所帶來的美好。
人生有許多美好回憶,但不應該停步不前。就像周秀蓮老人一樣,她始終對曾經風華正茂的楊平念念不忘,卻也不會影響她現在悠然自得的生活。
參考文獻:
宋青紅.抗戰時期婦女戰地服務團幾個問題探討[J].軍事歷史研究,2020,34(04):68-85.
最美的抗戰女兵[J].黃埔,2013(02):43.
宋青紅,曹鳳.抗戰時期知識女青年從軍運動新論[J].重慶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01):40-53+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