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宣佈,全國豬糧比價已進入過度下跌二級預警區間,將指導各地開展豬肉儲備收儲工作。連日來,多地已打響虎年穩定豬肉價格“第一槍”。
豬價低迷且短期走勢不被看好,是當前國家和省級層面出臺收儲舉措的主要背景。國家發展改革委資料顯示,全國平均豬糧比價連續三週處於5∶1至6∶1之間。農業農村部資料顯示,2月10日全國農產品批發市場豬肉每公斤均價21.15元,較2021年同期下跌53%。由於去年價格大幅下跌,養豬上市公司近日開啟“比慘”模式,豬肉概念股年報大面積預虧。
據媒體報道,在豬價下行的同時,養殖成本處於歷史高位,受制於豬價下跌與成本上升的雙重擠壓,養殖效益縮窄至常態水平,從長遠看,生豬保供穩價還要從生產端入手。
接下來我們就說說豬飼餵的一些高效養殖技巧。
豬日喂多少次才合適?
有人測試過,將飼糧一次飼餵和分5次飼餵,豬的日增重無明顯差異,日喂3次以上和日喂2~3次日增重和飼料報酬無大的區別,即分餐喂不能使豬長得快。生產中有些人採取多餐飼餵甚至不限餐自由採食,這種做法很不好,這種喂法不利於豬的生長髮育,因為分餐或不限餐飼餵使豬常沒有飢餓感,長期無飢餓感豬就不會有渴求食物的慾望,時間一久就會出現消化不良、食慾不振。
其次,多餐飼餵豬每餐就吃得少了,這些少的營養僅供豬維持消耗以後,就沒有多少剩餘用於豬增重;相反,當日喂餐數少時,豬每餐吃得多,吃得多每餐攝取的營養用於維持以外還有大量的營養可用於增重。
再次,多次飼餵增加了勞動強度,並浪費時間。生產實踐證實,豬日喂2~3餐為宜。
給豬喂哪種形態的料好?
同樣的飼料採用不同的形態,飼餵效果大不一樣,最好的形態是用顆粒飼料餵豬。顆粒飼料便於投食,損耗少,不易發黴,豬喜食,並能提高消化利用率;但是其加工費用高,需要專門的顆粒加工機械。
高效實用的飼餵法是溼拌料飼餵,即料和水以1:1攪拌飼餵。其加水適宜的標準是,用手緊抓一把拌好的料,手指縫中不滴水且飼料可握成小團時,則加水正好。若滴水說明加水多了,不成團則說明加水少了。在農村有許多養豬戶採用兌大量水的稀喂法或乾粉料喂法,這兩種喂法都不合理。
稀喂法有以下弊端:①稀餵豬食量大,進食時胃內容物增加引起胃壁擴張,因飼料水分多,排洩快,採食後不久胃內容物又減少,時間一久,胃壁就會變厚硬化,消化吸收功能減退。②飼料水分多會沖淡胃腸內的消化液,減弱消化作用;③豬採食過程中要多攝入大量的水分,水分攝入多,排尿就多,排尿帶走的熱量也就多,消耗就大。④稀食營養濃度低,豬雖然每頓都吃飽了,但營養往往滿足不了生長的需要,使豬增重很慢。
用乾粉料餵豬,其消化難度較大,豬對其消化利用率差。所以還是用溼拌料餵豬好。即在喂前,冬季2小時前、夏季1小時前將飼料用水拌好後飼餵,喂後再給豬供足飲水,讓豬自由飲用。這樣豬會按需飲水,不會攝入多餘的水分,也不會缺水。
豬每餐喂多少好?
豬每餐喂量的大小與飼料效率的發揮有緊密的關係。喂得過少,一方面營養滿足不了豬生長的需要,另一方面豬會長期有飢餓感,豬因飢餓會躁動不安,影響休息;喂得過多,又會超過豬胃的負擔,引起豬胃腸消化功能紊亂,出現消化不良,對飼料養分不能充分消化吸收,出現浪費。那麼豬喂多少飼料合適呢?這不是一個固定的量,因為大豬和小豬的喂量肯定不同,喂量的總原則是既不過量剩餘,又不至於因量少而使豬嚴重飢餓。把握的方法是,每餐喂完豬後,食槽內既不剩料,也不至於使豬將槽內料舔得特別乾淨,豬還拾頭望食桶,還有十分想食的慾望。還有,在下一頓喂料時,見豬十分飢餓的樣子,狼吞虎嚥搶食時,說明上一餐喂量少了,應增加喂量。若豬吃完食,已離開食槽,但槽內還有剩料,說明餵食量大了,下回應減少喂量。
本文內容來自《最新養豬竅門百問百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