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老高的播客很有共鳴,遇到完全理解自己的人真是太難了,實在是可與不可求。
但凡能在身邊找到個百分之七八十可以理解自己的,也不至於逐漸學會對著空氣說話,臨近崩潰的時候去選擇找個明媚的下午一個人在家抱頭痛哭,而從情緒預備崩潰到崩潰再到平復的整場感情戲裡,參與者除了自己以外就只有家裡的那隻貓。
意識到這點是在個很隨機的夜裡因為一件很小的事兒。
當我再次因為苦悶二話不說拿起手機就撥通那個熟悉的號碼,簡單的寒暄之後大說特說近期生活工作裡的槽點,大肆喧洩情緒之後,電話那頭傳來句“如果事實是這樣的話,那麼……”當時就是傾訴欲瞬間消失殆盡。
很多時候我們選擇找人傾訴是為了釋放情緒,而傾訴物件當然是選擇自認為最信任、最親近、最能夠理解自己,在ta面前可以暢所欲言的那個人。當情緒迸發的那一刻最需要的是被傾聽被理解和支援,而不是客觀分析對錯;當情緒釋放完了,無論是悲是喜都被消化掉了,這個時候再來分析,傾訴的一方才會聽進去。
雖然已經意識到問題,但作為一個很感性的人對待感情就是很難輕易退縮。
而徹底把我從期待中懟出來的是後來一次跟好友商量備考一個專業證書。我們在聊的時候說到了報課的費用,我當時相關資料查的不完備,以為價格在某個較低的價位,直到後面我弄清楚了實際的費用標準再跟朋友聊的時候,對方說“對啊,就是這樣的一個標準,當時你還說不會這麼高。”我心想說,既然你當時就知道確切的資訊為什麼不告訴我呢,難道我們倆之間連這種明顯的錯誤都不好直接說出口了嗎,眼睜睜看著當時的我被一個錯誤資訊引導,那說到底這似乎不是我心裡知心朋友的樣子哎。
有段時間一些金句很熱,比如“人的悲喜並不相通”,“你的朋友希望你過的好,但又不希望你過得太好”,總之人總是有很多難以克服的情感,比如猜忌,攀比,患得患失等等,可當坐在家裡的地板上抱著貓邊發呆邊審視自己所做,發現自己也一樣會因為各種緣由不能在當下給到對方最需要的那個反應,發現自己在友情裡也並非那麼合格與清白,也就釋懷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憂慮和介意的點,想要追求完全被理解實在是過分艱難與嚴苛了。
與其去追求大機率不存在的東西,倒不如放輕鬆,這樣看來我們的確算得上是真正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