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就是個騙局,其實並沒有50萬大軍。即使是五十萬人,但是也並沒有全軍覆沒。
英宗親征帶了多少軍隊,明實錄還有明史,這是兩本兒官修史書,一個字都沒寫。土木堡陣亡了多少士兵,也沒有準確數字。50萬這個數是哪兒來的?
國榷和否泰錄裡頭提到了,否泰錄裡記載的這50萬官軍私屬,就是部隊的家屬,不是軍隊。國榷記載的相對就要準確的多,原文是:前軍5萬,立卒私屬50萬人,就是5萬騎兵,加上50萬的部隊家屬,這就是英宗親征的全部陣容。
這50萬家屬不是軍隊,只是後勤人員。真正的作戰部隊就是5萬騎兵,這個數說出來肯定會有人覺得少不合理。
但是正統14年這個時間,寧陽侯陳懋帶著10萬大軍正在江浙平叛,靖遠伯王驥也是10萬大軍在湖廣平定苗亂,20萬大軍在外。英宗親征這都不是兩線作戰了,這叫三線作戰,他已經無兵可調了。
可想而知,大明朝還是強,軍隊那是長年打仗。就如現在的美國人,大仗沒有,小戰處處有。大清朝雍正皇帝打了個西北國庫都要打空了,對比一下,大明朝那會還是有錢。
正統11年,英宗犒賞軍隊,在冊的人數是22萬,這還是賬面上的數字,因為英宗前期是內閣控制朝政,軍隊吃空餉很普遍,這個數肯定是不實。
英宗親征的前半年,福建平叛從三大營調走了兩萬人,親征的前一個月,平鄉伯陳懷支援大同帶走了三萬人,都督王貴和吳克勤支援宣府又帶走了一萬五。
這英宗沒出門就已經調走了65000人了,再加上他這5萬兵,一共是115000軍隊。這個數字已經超過朱棣北伐的時候從北京帶走的軍隊了。
再說一下英宗這50萬的部隊家屬是怎麼回事兒,還是永樂20年北伐,朱棣的後勤保障人員使235146人,記載的非常準確,這個人數已經和作戰人員相比接近於1 : 1了。
朱棣是怎麼做到的呢,他是提前一年命工部做了11萬輛運輸用的車,還徵用了34萬頭毛驢。這個毛驢兒太解決問題了,因為你關鍵的時候沒糧了就可以殺驢充飢了。
英宗親征的時候就沒有這個條件,英宗親征是今天決定出徵,第二天就殺出去了,他沒有時間讓工部做車,他也沒有時間去張羅那麼多毛驢,所以他只能用人數彌補毛驢的不足。所以他這50萬的部隊家屬,全部是他親征時候的運輸隊,什麼大炮,槍支彈藥,主要是糧食,不可能都讓士兵帶著,不然誰去打仗。
最後就英宗親征,這5萬騎兵在土木堡也沒有全軍覆沒。大同總督西寧侯宋瑛陣亡,沒有陣亡的數字,成國公朱勇陣亡,也沒有數字。土木堡英宗大營被偷襲,還沒有士兵的陣亡人數,只有陣亡將領和官員的名單,五六十人。出事的這幾個地方全部都在長城以內,這都是是明朝地盤。
國榷記載,宣府和居庸關的部隊後來去打掃戰場,找回來了9800個頭盔,還有6000副盔甲。這東西都撿回來了,清點一下人數,非常簡單,他們其實都已經知道了人數,但是不能說,因為明軍真實的損失非常的少,少到你無法想象。
為什麼史書不寫陣亡數字,因為根本寫不了,土木堡之變就是一次朝廷文官集團和兵部那批人搞的一次兵變,而且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是,這種偶然性,往往是積累的弊端形成的結果。
英宗被殺成光桿司令,軍隊的高層也被殺的一個都不剩,但是部隊卻損失這麼少,這事兒就很明顯了,土木堡整個過程就是奔著英宗還有這幫軍官來的。
其實英宗如果不去西北,也就沒有這種事了。但是幸虧他去了,要不然也會莫名其妙的死在皇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