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舅走了,七十來歲了,風風火火地去往舟山打工。
臨行前,一起喝了頓酒,兩杯下肚,老舅的臉開始微紅,母親在一旁督促我不能再勸酒了。老舅醉眼迷濛,開腔還是那句:我跟你講啊......
在我孩提的記憶裡,老舅是個企業家,至少是個人物。2020年,葉落歸根,閒賦在家,正巧在老家的公司專案開工在即,我說老舅要麼陪我去現場,有事搭把手。老舅欣然答應。我也婉轉表達只有小工的工資標準,老舅笑著說:我跟你講啊,錢不錢莫關係,你們年輕人做事業,我們也跟著學習學習。
老舅這一代人,即使到了古來稀的年紀,還是一膀子的力氣。搬地板,抬機櫃,趴線纜溝,用他的話講,自己人不能糊弄自己人,再說這點活比起在窯廠看火輕鬆多了。這,應該就是老舅的境界。
而看“火候”,則是他的格局。
青磚綠瓦,什麼樣的材質,什麼樣的樣式,就需要什麼樣的“火候”。看火,是智慧與經驗的結晶,也是責任和心態的調和。也有機會,在車上閒聊起過往,老舅微笑著聽完,輕描淡寫地說:“我跟你講啊,古書云‘福兮禍兮’,你說如果運氣好點,琉璃瓦廠開起來,現在怎麼樣怎麼樣,也說不定有福無壽。現在這樣也好啊,以前給人看火一年也有小十萬,夠用了。過個年把,也不幹了,回來就陪陪你舅母,高興就養養魚。反正一點,自己只要還能動,就多看看,多動動。”
對生活永遠做有規劃和憧憬,這就是他的格局所在。
(來自網頁,告知即刪)
這,不禁讓我聯想起譚喬,一個喜劇式的交警因一檔交通普法節目走紅,卻也因此得了嚴重的抑鬱症。好在,譚警官走出了那段不堪,並且藉著自己身上的“名人效應”,建立了一個兒童助殘基金,幫助更多的人。正如評論裡所說:譚喬,活過來了,也活透徹了。也許是“福貴”大爺的那句苦難哲學:往前看,激勵了譚喬。
(來自網頁,告知即刪)
兒子問我:什麼是境界和格局。
我覺得,境界就是一個人的自我修為,格局則更深、更遠、更寬。
正如一個學生,在吵鬧中還能靜心學習,或是在苦難中不忘學習,並取得優異的成績,這就是一種境界。而這樣的刻苦學習,往往有著一個目標,甚至遠大的目標,如此持之以恆的境界,就成了一種格局。像周恩來“為中華崛起而讀書”。
又如工作中的我們,如果把一份工作當作事業來做,敢於創新創優,併為此抵住方方面面的懷疑、壓力和誘惑,向著自己的目標,砥礪前行,這就是一種境界。權衡得失,不在乎小利,把創新創優的結果發揚推廣,爭取到更多的機會,這就形成一種格局。像我們國家的“五年計劃”政策。
境界是一種修為,而格局則是一種領悟。
老舅,失而不廢,是境界;大徹大悟,是格局。
福貴,不言放棄,是境界;往前看,是格局。
譚喬,活出自我,是境界;濟弱扶傾,是格局。
江陰的王總懟我:你還住在車庫啦,你也不是沒錢的樣啊,捨不得花錢,我留個房間給你。我笑而不語,杯酒下肚,我說:聽過我講的“龍場悟道”吧,我也悟出一點,人活一張床,能一起時不時地把酒言歡,再搭夥做點小買賣,人生可不美哉。再說,我永遠忘不了在蘇州研究生城一日三餐饅頭,負重二十斤水果夜行十幾里路的時光。
境界,是我們已經不在乎別人的眼光,能做到“看得清自己,也看得到別人”。至於,這樣的境界是什麼樣的格局,任人評說。
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
“我跟你講啊,開開心心活著是一天,愁眉苦臉活著也是一天。人要活得像花兒一樣,活開了,天天都開心,大病變小病,沒病更長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