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剛過,諸事重啟,又到了獲得片刻安寧的日子。我特別珍惜這一小段時光,因為寧靜才產生頓悟。
因為我感覺每每持續處於高節奏狀態時,自己被迫是個困惑而不自知的陀螺。只有停下來,才有能力做最清醒的自我回顧。
拿出普魯斯特問卷,每年都問一次自己同樣的28個問題,對比去年,可以看到好多想法的轉變和成長;
問問自己:今年有哪些恍然大悟覺得自己是傻x的時刻?
如果次數還挺多,說明今年進步得特別快。
正好前段時間看到馬斯克發了個twitter,文案是:Should be taught to all at a young age,闡述了50種人類容易陷入的認知偏見。
我就對照這張圖再次完成了我的2021認知校正,為2022設定校準後的新航線。
為了強化記憶,我把50條誤區進行了篩選,提煉,把我認為最有用也不太常見的誤區成文,自勉共勉。
其實這個誤區並不算小眾,把它放在第一個,主要是希望在新的一年提醒自己:學會珍惜和感恩別人的幫助,同時也看淡自己對他人的付出。
這份感觸來源於一段令我震驚的,真實的,與以上誤區相關的故事。
平權運動的浪潮曾經席捲美國,他的目的主要是在就業晉升和升學方面優先照顧非裔和拉丁裔。
為的是從根本改變這些來自貧困階層的族裔在與更“有文化”的白人公開競爭時幾乎沒有勝算而子輩都陷於貧窮的絕境。
比如措施有,非裔學生和白人學生一起參加升學考試,錄取並不完全按成績拉同排名,而是在保證非裔學生被錄取比例的前提下,分別排名。
某種程度上,白人學生犧牲了一部分利益成全了非裔學生。
這個運動當然就導致不少成績更優異的白人子女,純粹因政策被大學拒之門外,逐漸開始發出強烈抗議。
但讓我意想不到的是,抗議者中,還有相當一部分是非裔美國人,而且恰恰是那些受益於平權運動而發家的非裔中產階級。
為什麼會抗議對自己族群有好處的運動呢?
這是因為,一方面他們已經成長為有頭有臉的人物,但他們認為平權運動的存在時刻提醒世人他們是“被貶損的”(受過施捨和幫助的),只有廢除此運動,他們族裔日後才能在中產階級裡真正挺直身板,平起平坐;
另一方面,作為既得利益者,他們認為當下的環境已經足夠“公平”,他們族群也足夠有能力。
他們不願承認今時今日的地位是因為得到了政策幫助,反而覺得主要憑自己的智慧和勤奮。
然而事實上,這些人的成功就是很大部分歸功於平權運動。
根據後來紐約大學法學院的研究,3435名非裔法律系學生中,只有687人能真憑成績進入本校,而正是這個專業讓他們有機會進入美國最賺錢的行業。
另一份資料,隨著平權政策被宣佈取消,德克薩斯大學法學院的非裔新生佔比立即從5.9%陡降為0.7%。
這個案例就是自私偏見的神還原。
我突然領悟,難怪會有“某貧苦男女靠家境殷實的另一半致富上位後,搖身一變將所有功勞歸於自己,把對方的付出撇得一乾二淨甚至掃地出門”的故事。
這既不是道德的淪喪,也不是人性的泯滅,這就是原生態人性。
但平權運動的故事真實的打了這種“人性”的臉,向我們證明:
絕大多數時候獲得成功不是因為自己多牛逼,而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幫襯,對所得幫助永存感恩和敬畏之心,才是天道;
同時對給予他人的幫助,也不必太苛求應有的反饋,如果被辜負,也只需要明白這就是未經審視和自我改造的人性而已,平常心。
如果你相信吸引力法則,我認為這個誤區恰好論證了吸引力法則原則中一個重要方法:
想要得到什麼/活出怎樣的狀態,不僅要努力去想象並你期望的狀態具體是什麼樣子,還切忌冒出那些負面的,與目標相悖的情緒或想法。
我個人比較相信吸引力法則,也認為它有一定的心理學依據,所謂的“向宇宙下訂單”其實是幫助人建立積極的心理暗示,讓你在積極狀態中更輕鬆更快速達成目標。
積極心態特別重要,因為確認偏差正好說明了“如果有了負面消極的念頭,人就會傾向於去尋找到那些能證實觀點的證據。”
比如我一直想換工作,但我連簡歷都沒投過,因為我早早在確認偏差陷阱中進行了“職業生涯”的自我了結:
我想換到外企,但我給自己下了結論“肯定換不了,因為我0外企工作經驗”。
順著這個思路,我在收集資訊過程中全在關注跳槽不成功案例,關注招聘要求中有多少次提到需要外企工作經驗。
就算看到成功案例,我也認定那是個別事件,天天感嘆命運負我,久而久之直接自我放棄。
直到前兩天,一個外企工作的朋友找我江湖救急,委託我幫忙修改英文年終總結,我突然意識到其實英語還行已經是塊敲門磚,我還有財務和商管背景,但我為什麼從未正視過它的價值?
而自我放棄太久,卻導致語言太久不用刀都鈍了。
我浪費了這麼多時間和情緒,要是把這些精力用來強化語言技能,或不斷投簡歷,面試不是更好?
但你看,當我有了我不行的想法,我的行動也開始潛意識去認證我不行了。
所以是時候去建立一些從未有過的正面認知,再刻意去生活中尋找一些能支援它的證據。
我曾經看到過一句無比擊中我的話:如果你現在做一件事發現路走不通或錯了,那麼千萬不要再用現有思維去覆盤或改正,因為正是這種思維把你引向了錯誤,再怎麼改也還是錯。
你該做的是探索和建立一套新的思維體系。
而馬斯克提到的會加強類似迷惑的誤區還有:
可用性啟發(Availability Heuristic):我們在做判斷時,通常依賴於腦海中出現的最直觀的例子。
錨定效應(Anchoring):做決定非常依賴第一眼資訊。
看完這些誤區,我想你心裡一定有個疑問:但有時候我反覆論證過還是覺得現有認知沒問題怎麼辦?
答案是請看下一個誤區。
“當一個錯誤的資訊被更正時,如果更正的資訊與人原本的看法不符,反而會讓人加深對錯誤資訊的信任度。”
所以針對以上問題的建議或許是:再想一下。
因為逆火效應完整論述了我們是如何對某些認知產生執念。
逆火效應起源於2006年的一個實驗。
密西根大學的Brendan和喬治亞州立大學的Jason邀請了一批實驗物件(其中支援戰爭者和反戰者都有),先是偽造了新聞讓其閱讀,如:
美軍在伊拉克發現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再讓實驗物件閱讀真實報道:美軍在伊拉克什麼也沒發現。
實驗結果顯示,反對戰爭者大多不相信偽造的新聞,而支援戰爭者往往相信偽造的新聞。(這也是確認偏差的體現)
而最迷惑的是,即便事後告訴了支援戰爭者其實“什麼也沒發現”才是真的,進行了闢謠,他們反而更加相信假訊息了。
這就是逆火,被用於更正的真實資訊不僅無法消滅謠言,反而逆向燃燒把真實資訊燒個粉碎,反向鞏固了謠言。
可見人為了捍衛自己的認知能有多荒唐。
我突然就明白了為什麼說塌房明星的最好危機公關是“不解釋”,因為如果社會輿論已經無可救藥的朝向一邊倒,即便拿出經過驗證的反向事實給大家看,也只是加強大家對謠言的信任度罷了。
為避免太相信自己,還可參考的同類誤區進行自我反省:
樸素現實主義(Naïve Realism):我們習慣相信自己觀察到的是客觀事實,而其他人是不理性,不知情和有偏見的。
樸素犬儒主義(Naïve Cynicism):相信自己是客觀的,而其他人比他們表現出來的還要更加以自我為中心。
其實這類容易使人陷入負面情緒的誤區還有:
蔡格尼克記憶效應(Zeigarnik Effect):比起已經完成的任務,人們更容易記住未完成的任務。
衰落主義(Declinism):我們傾向於將過去浪漫化,並消極看待未來,認為全世界都在走下坡路。
之所以把這幾個誤區專門提出來說,是因為這些真的都是我們日常會經常有的想法!
而一旦這些想法揮之不去,就會逐漸把你變成渾身負能量的可憐人,定期清空年頭很重要。
比如一到下班就焦慮:哎我今天都做了些啥,怎麼感覺啥都沒做呀?但其實你只是更容易記得還沒做的事,忘記已經做了的事。
再比如以前的日子總是容易加夢幻濾鏡,當下的自己和世界卻總是每況愈下,疫情永遠過不去,錢永遠都這麼少(要是什麼都不做還會越來越少),日子永遠都好不起來了。
但這幾個誤區就是在提醒我們:
有這些想法是正常的,大家都容易這麼想,但這些想法大機率是錯的!
所以即便這幾天各位股票基金已經虧到為了不見證觸目驚心的跌幅不敢開啟軟體打新的程度,依然要相信:everything will be alright.
這雖然是句調侃,但永遠要堅信生活會越來越好,倒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