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前的今天,發生了什麼?
1931年9月18日夜,月近半圓,日本關東軍的河本末守中尉帶領數名部下,悄悄把炸藥安裝在南滿鐵路柳條溝段鐵軌下。轟的一聲巨響,鐵軌和枕木炸成了碎屑。
為了給侵略行為製造“藉口”,日軍在現場放置了三具穿著中國士兵服裝的屍體,將其偽裝成被擊斃的炸路“兇犯”,誣稱中國軍隊破壞鐵路並襲擊日守備隊,以此“明示”此後日軍進攻北大營完全系“自衛”行為。
面對數萬日軍,十餘萬東北軍奉行“不抵抗”政策,有土不守,不戰自退。4個月後的1932年2月5日,全東北淪亡。富饒的森林與煤礦、漫山遍野的大豆高梁被日軍竊取,3000萬東北同胞慘遭日軍蹂躪。中國人民在白山黑水間奮起抵抗,九一八事變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同時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
從1874年進犯臺灣、1894年挑起甲午戰爭再到1904年發動日俄戰爭,日本從腐朽無能的清政府身上攫取了大量賠款和利益。日本侵略者不僅由此變得更加貪得無厭,也更加嗜殺成性,富饒的中國東北成為他們的下個目標。為了侵佔東北,他們做了十足的準備。
理論層面,日本大肆炮製並宣揚各類理論,為侵佔東北造勢。1929年10月至11月,日本右翼外交家松岡洋右在第三屆太平洋國際會議上丟擲“滿蒙權益論”,指出“滿蒙自古以來就隔離於中國領土”,“滿蒙近代的建設都靠日本,日本付出了巨大犧牲”,“日本得到一些特權是應該的”等奇談怪論。日本軍事理論家、關東軍作戰主任參謀石原莞爾提出“世界最終戰爭”論:為了保證日本在世界最終戰爭中取勝,國土面積小、資源匱乏的日本必須佔有和“開發”滿蒙。這些荒謬至極的理論洗腦了日本國民,也混淆了部分國家的視聽,為之後侵華打下了思想基礎。
實踐層面,1929年到1931年夏,關東軍參謀部先後四次以“參謀旅行團”的名義在東北各地系統地蒐集情報。隨後,日軍確定了以武力侵佔中國東北的具體步驟,不僅從各地調兵遣將,還竭力煽動仇華情緒,發給日本僑民槍支組織軍事訓練,並頻繁在北大營附近組織實兵軍事演習。資料顯示,僅在九一八事變爆發前一年時間裡,關東軍就在東北進行了100多次軍事演習。
事變前夕,一名日本炮兵少尉曾記錄道:“閉著眼睛,我都能打到北大營。”這一切都說明日軍對發動九一八事變早有預謀。
東北軍就一定打不過日軍嗎?
再精巧的侵略計劃,沒有強大的實力支撐也只能是一紙空文。
九一八事變前夕,東北的軍事力量格局總體上敵強我弱,但由於奉系軍閥多年的經營,加之東北極為富饒,張學良的東北軍在實力上與日本關東軍並沒有實質性差距,飛機、大炮等重武器也是一應俱全。
九一八事變爆發時,東北軍駐紮在關外就有16.5萬人,在關內還有近10萬人,而日本關東軍則只有2.4萬人,另有警察6000人。一旦雙方發生正面衝突,東北軍本土作戰,佔據地利;日本關東軍兵力不足,後勤乏力。即使日本從國內和朝鮮調兵,在東北軍的拼死抵抗下,勝負尚在兩可之間。
因此,如果排除人的因素,僅看紙面實力,日本壓根無力鯨吞東北。
那麼是什麼,讓日軍在實力不足的情況下鯨吞東北?從最後的行為觀察,似乎可以簡單認為是張學良奉行“不抵抗”政策,將東北讓給了日本侵略者。可仔細一想,誰心甘情願地會把自己經營許久的地盤讓給外國人呢?
究竟是誰授意“不抵抗”?
自1928年12月東北易幟後,張學良在一切外交方面的交涉、辦理,無不聽命於中央,但作為直面日軍的東北軍閥,他對日本的侵略野心一直有清晰的認知。張學良曾致電蔣介石表示擔憂:“日本推展其大陸政策,有急侵滿蒙之意,已無疑問;無論其對手為中國抑或蘇聯,事既關係滿蒙存亡,吾人自應早為之計。”
可是,當時南京國民政府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南方“剿共”,並未重視日本在東北所製造的事端。1931年7月,蔣介石在南昌行營發表通電,公開提出“先安內後攘外”的國策宣告。8月16日,在中日衝突日漸加劇時,蔣介石致張學良“銑電”:“無論日本軍隊此後如何在東北尋釁,我方應予不抵抗,力避衝突,吾兄萬勿逞一時之憤,置國家民族於不顧”。
基於這“為剿共”“為國家統一”的思想,事變前,張學良沒有對東北軍下達正式的戰爭動員和戰爭準備,而是下達了對日挑釁“力避衝突”的命令。當九一八事變之夜,日軍發動對北大營的進攻時,東北軍參謀長榮臻傳達張學良的命令:不準抵抗,不準動,把槍放到庫房裡,挺著死,大家成仁,為國犧牲……
“國際社會”能主持正義嗎?
九一八事變發生後,蔣介石和張學良都寄希望於國聯的調停。得知事變的第一時間,張學良便向前線參謀長榮臻指令:“尊重國聯和平宗旨,避免衝突。”9月21日,蔣介石演講時強調:“必須上下一致,先以公理對強權,以和平對野蠻,忍痛含憤,暫取逆來順受態度,以待國際公理之判斷。”
就現實而言,在綜合實力敵強我弱的情況下,採取“力避衝突”的方式較為合理。但問題的關鍵在於1931年11月以後,日本拒絕按國聯要求退回事變前原地,並意欲奪取位於入關通道戰略要地的錦州。這清楚地表明國聯無力制裁日本,日本也不想停止擴大侵略的步伐。在這樣的關鍵節點上,國民政府和張學良依舊保持幻想,秉持原定的“不抵抗”政策。數十萬東北軍基本不戰而退,將東北拱手送與日軍。
由此可見,九一八事變後東北淪喪,固然與日軍的陰謀與實力相關,但更主要的還是當時中國人心的分裂與妥協。
這段歷史給我們怎樣的啟示?
鑑往事,知來者。
九一八事變這段屈辱的歷史告誡我們,一味的退讓求不來和平,一味的投降也求不來和平,一味的“爭取外部幫助”更求不來和平。加強自身實力,凝結全國人心,才能為國家、為世界帶來和平。雖然九一八事變已過去整整90年,國內國際形勢已然大變,但這次教訓依舊要牢牢記住。
“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目前,中國已有足夠的實力,有足夠的資格去維護自己和世界的和平。中國已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製造業大國和最大的貨物貿易國,我們擁有威震天下的陸軍和飛速發展的海空力量……這些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幾個關鍵步驟,我們將繼續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不斷奮進,為世界和平與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正如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人民的勝利,我們在新時代的征程上,同樣要緊緊依靠人民群眾,戰勝一切艱難險阻。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有了千千萬萬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勞動人民,有什麼困難我們不能克服?
我們也要警惕,在凝結全國力量的過程中,難免會存在個別數典忘祖的蛀蟲。例如有人熱衷在網路上大搞歷史虛無主義,發表一系列“奇談怪論”,否認蔣介石消極抗日與積極剿共的事實;甚至還有人力挺靖國神社、為日本軍國主義招魂。這樣的人不涼,人民豈能答應?
除此以外,我們還注意到了日本軍國主義的抬頭。剛剛過去的8月,有數名日本內閣大臣到靖國神社“拜鬼”。
日本政府更是首次釋出面向中小學生的兒童版《防衛白皮書》,在中國軍力發展、釣魚島、南海問題上沿襲抹黑中國的陳詞濫調,企圖向未成年人灌輸“反華”“仇華”意識;還有一些披著華麗外衣的遊戲、動漫作品,其實內藏了軍國主義之毒,妄圖潛移默化地扭曲青少年的歷史認知。這些或明或暗的軍國主義思想滲透,值得每一位中國青年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