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有一個綽號叫“秦大刀”,來源是昔年攻打黃安時,剛剛當上連長的他眼見其他部隊打得熱火朝天,唯有自己率領的連隊整日拿著大刀、手槍守在總部,沒有半點兒用武之地。
以至於他一時激憤,直接踹開營長的大門,怒吼道:“老子不想站崗了!老子的連隊要上戰場打仗!”
營長卻看也不看他一眼,繼續低頭修補軍裝。
半晌後,素知他個性的營長才口氣緩緩地說道:“行,你是英雄,連隊留下,你想去哪裡就去哪裡。”
他瞬間懵了,摸摸腦袋反問:“可把連隊留下,我就不是連長咯?”
營長淡定表示:“槍也給我留下,等到打完此戰,我就封你個秦大刀!”
從此以後,這個綽號便伴隨了他很長一段時間。
他就是我國著名上將秦基偉,半生征戰沙場,從未畏懼任何困難險阻,始終保持初心,一心愛國愛黨愛人民,所生2子1女全部成才,創造“一門三將”的榮耀傳奇。
兒子眼裡的父親:打仗從不是一件容易事,打仗必須學會進步。
1914年,秦基偉出生在一個貧苦家庭,8歲失去父親,10歲失去兄長,獨留下他一個人守著先祖留下的破舊草屋苦苦掙扎在溫飽線。
年少的他為了生存,學會了挖野菜、放牛、幫地主打短工等等手段,吃過無數苦,見過無數舊社會的陰暗,由此暗自許下心願,日後必定要讓惡霸地主“倒過來”走路,看他們還敢不敢欺負窮苦大眾。
1927年,13歲的秦基偉加入義勇隊,參加黃麻起義,是村子裡有名的“紅色少年”。2年後,16歲的他正式成為紅軍一員。
第一次參加戰鬥,年紀尚小的秦基偉絲毫不懼,勇敢衝向敵人,戰後以出色表現被提拔成副班長。
很久以後他告訴兒孫,自己初上戰場,腦袋裡什麼也沒有想,只惦記著如何在此次戰鬥給自己搞到一支槍。
他見到老戰士拿著槍趴在土堆上射擊,自己卻只能握著梭標等待衝鋒指令非常不甘,遂等到敵軍撤退之際,秦基偉一把抓起梭標衝了過去,憑著機智反應成功繳獲一支單套簡槍,實現了自己的心願。
他好像一直都是這樣一個人,只要走上戰場,就一定不甘示弱、搶著衝鋒陷陣,一點兒也不擔心流血犧牲。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秦基偉拿著張浩開給他的一封介紹信,千里迢迢趕赴太谷縣組織抗戰隊伍。
信的內容很詳細,將秦基偉參加戰爭以來的所有成績全都說明,並道明他的團長身份。
太谷縣縣長看過以後,果然十分重視此事,親自設宴款待秦基偉。
之後更是把縣城原有的200餘人自衛隊交到秦基偉手上,由他訓練指揮。
秦基偉少年沒有讀過什麼書,純粹一個大老粗,別有用心之人都想看他如何“收服”那群文化人,等著瞧他的笑話。
誰知秦基偉自有手段,一邊教授毛主席游擊戰“16字訣”,一邊聯合戰鬥實際向學生講述戰爭事例、介紹戰爭經驗,慢慢在學生中樹立威武形象,博得他們的認可和欽佩。
太谷縣淪陷後,秦基偉帶著這支隊伍深入太行山,成功聯絡到賴際發,並聽從組織命令,組建“秦賴支隊”。
只用2年時間即發展到5千餘人,與敵軍展開長久戰鬥,讓日軍防不勝防,非常苦惱。
在此期間,秦基偉漸漸意識到一個十分關鍵的問題:革命隊伍裡日漸增多的知識分子缺乏戰鬥經驗和閱歷的同時,原本帶隊的將領同樣也慢慢顯露“缺少文化知識和接受新鮮事物的開闊視野”所帶來的缺陷。
久而久之,這支隊伍勢必“兩極分化”,雙雙掉隊落伍,無法完成組織交給他們的任務。因而,秦基偉左思右想,下定決心開始抓緊文化學習,爭取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
秦基偉採用的方式是寫戰爭日記,每天堅持寫。
從最開始的一兩行,到後來的幾千字,秦基偉用他的行動告訴世人,日記亦能成為戰士在戰場上最親密的夥伴,它不只是總結經驗的法寶,也是個人進步的秘訣。
打仗不單單是打仗,打仗必須學會進步,如此才能不斷提高自身,成為對祖國和民族有大貢獻的將星。
除此外,在寫日記最初,秦基偉亦不忘把日記拿出來給懂文化的戰士看,請他們幫自己查詢錯別字。
這樣一來,不但秦基偉的形象漸漸多了幾分人情味,而且他的學習精神影響戰士們,上級和下級共同進步,一起成長。
秦天說:“父親晚年常常告誡我們,唯有學習,方能令你不斷擁有新知識,不斷開拓新思維和新意識,學習促使人變得成熟,也叫人越來越年輕。”
父親的人生經驗,對秦天和秦衛江兄弟倆影響頗深,哪怕後來他們紛紛躍居中將軍銜,也依然不敢含糊對待來自老父親的教誨。
父親對兒子的影響:父親的教誨一點一滴深入兒心,成就一門三將的光榮
有一年秦天將要到邊境作戰,臨行前他特地跑到老父親面前,滿滿深情地表示:“爸爸,我日後可能無法盡孝了。”
不料秦基偉根本不按秦天的“劇本”接戲,反倒口氣嚴厲把小兒子訓斥一頓,說:“你們那個小仗算個什麼?能和我們過去的戰爭比嗎?你一個當團長的,怎麼能有如此情緒?”
秦天一噎,當即感到一股委屈,覺得老父親不懂自己的心。可隨著時間慢慢推移,秦天再次回想此事,又漸漸明白父親的深意。
他表示:“父親罵我罵得很對,身為即將上戰場的指導員確實不該婆婆媽媽,兒女情長,這種情緒會影響整個部隊,不好!父親在用他的方式來教我如何帶兵。”
就像秦基偉臨危受命擔負守衛臨澤縣城長官時一樣,即便敵軍早就兵臨城下,可秦基偉仍舊不曾露出半點兒膽怯。
他直接拿著武器,叫來全部戰士,口氣嚴厲地對他們說:“我告訴你們,只要我秦基偉在,臨澤就肯定在!如果需要突圍,我秦基偉勢必殿後!
同志們聽我的命令指揮,就是我的兄弟姐妹,倘若不聽,那麼你們看好了,我秦基偉有兩支槍,機關槍打敵人,手槍專門打逃兵,你們聽明白了嗎?”
戰士們的血氣一下子被秦基偉激發出來,大聲回答“聽明白了”。
次日一早,秦基偉即和戰士們一同奮起反抗敵軍猛攻,一連堅持3天3夜,未讓敵人突破城牆防守。
期間,秦基偉四根指頭被削傷,他卻滿不在乎,一心執行掩護任務,直至收到組織命令,棄城撤退。
可以說,臨澤一戰即是秦基偉戎馬半生的經典戰役之一,他的奮勇、他的無畏和鎮定都是值得秦天、秦衛江以及所有戰士學習的優良品質!
對於兩個兒子步上自己的後塵,同樣參軍的決定,秦基偉從未阻攔,他只告訴兩個兒子,當兵就要從戰士做起,一步一步向上升,要不然你當兵就沒有意義。
秦基偉對權勢沒有渴望,也不教兒子們如何玩弄權術,他只喜歡向兩個兒子傳授如何做人的經驗,指導他們當一名合格的軍人。
譬如在連隊怎麼帶兵、怎麼團結、怎麼搞伙食等等,說起這些,秦基偉總能說得頭頭是道,讓兩兄弟佩服受教不已。
在熟悉秦家父子的人眼中,秦衛江、秦天兄弟可謂深得父親真傳,他們的行事作風與父親如出一轍,非常相似。
秦家兄弟眾所周知的日常穿著是一雙“三接頭”皮鞋,它乃軍服標配,是軍規的象徵。
幾十年的時間,秦家兄弟一直近乎執拗地堅持穿“三接頭”皮鞋,從未改變,將屬於一位軍人該有的自信和縝密毫無保留地傳達給所有人,成就屬於秦家的“一門三將”之光榮。
不為人知的一面:脫去軍人威嚴,他也是一位思念親人的老人
當然,就像俗話所說,鐵骨錚錚的將軍同樣擁有柔情,秦基偉亦不例外。
步入暮年,漸漸老去的他不得不接受組織安排,任由自己的身邊多了一位幾乎朝夕相處的保健醫生,確保他的身體健康,由此令保健醫生李炎唐慢慢見到了那些深藏在秦基偉心中,不為人知的一面。
1996年,秦基偉病重,但他依舊堅持在“3.8”婦女節到來之前,強撐著寫了三張給夫人唐賢美的紙條:
第一張問他的長女,也是唯一的女兒秦畹江何日歸來,他想請小兵代為招待祝賀秦畹江;
第二張是請小兵買一個大蛋糕請特護組、醫生以及營養師的女主任前來品嚐;
第三張是擔心護士放假到外地遊玩,問蛋糕能否提前一日拿來。
紙條送走,秦基偉再度撐起身子,又給護士們寫了一封邀請信,說他買了一個蛋糕,感謝她們的護理,希望她們都能來吃上一塊。
對秦基偉來說,不只妻子、女兒是他掛心的物件,平日裡照顧他的護士、醫生等等,同樣也是應當感謝的存在。
他的愛心和柔情,在無法開口說話的時候,透過紙條流傳了下來。
秦基偉晚年寫了一本回憶錄,相傳唯一一本由他簽名的書是送給他最疼愛的孫子龍龍的。
他在病情稍稍轉好時提筆寫下一封信件,說他想給龍龍寫字,但考慮到某種原因,只能託人向龍龍轉達。
讓龍龍等爺爺回家,親耳聽爺爺誇讚龍龍是爺爺心中最可愛的寶寶,並祝龍龍二年級學習更好,爺爺非常想念龍龍。
但很可惜,這一次他沒能如願走出醫院。
生命盡頭,已然不能言語的秦基偉緊緊拉著長子和長媳的手,希望他們能明白他未完的遺憾,代替他把希望傳給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