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近日,華為“心聲社群”釋出了任正非在華為“中央研究院”創新先鋒座談會上發表的題為《江山代有才人出》的講話,該講話被不少網際網路媒體轉發,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當前,華為作為全球資訊通訊業(ICT)的領軍企業,正處在戰略生存和發展的關鍵時期。其一方面要抵抗美國的制裁,實現穩健發展;另一方面又要把握數字經濟時代科技革命所帶來的機遇。這一切都需要科技人才和科技研發工作的強有力支撐,而此時,如何平衡好企業科研投入與商業價值產出之間的關係,繼續吸引、保留和使用好科技人才,提升科研工作的效能,便成為了關鍵。
短短兩年時間,美國對華為進行了四輪制裁,導致華為的消費者業務收入大幅下滑,但是運營商和企業業務表現依然穩健,雲計算、智慧汽車解決方案等戰略新興業務正在有條不紊推進,華為在ICT領域仍然穩居全球技術領先地位。由於運營商和企業業務的毛利率遠超競爭對手,且一直是華為公司利潤的主要來源,“手裡有錢心裡不慌”,因此面臨數字經濟科技革命的時代機遇,技術領先、資金充沛的華為仍然能夠展現出強大的底氣和勇氣,領導層也有非凡的信心繼續帶領公司抵抗美國製裁、實現穩健發展。
相應地,那些支撐華為發展的科學家們也獲得了很好的待遇。但面對當前的大環境,華為的科學家們對公司未來能否繼續大力支援科學理論和關鍵技術研究,如何在“活下去”和“有未來”之間取得平衡,自己的收入是否會縮水等問題產生了困惑和疑慮。
也正是在這一背景下,任正非在“中央研究院”創新先鋒座談會上發表了題為《江山代有才人出》的講話。其在講話中表示,希望真正的科學家打消顧慮,用好奇心驅動前沿科技的基礎研究,華為可以提供清華教授的待遇,不斷提升科學家的價值、地位和影響力,但科學家不能把物質激勵看得太重。同時,任正非也倡議大部分科學家走專家道路,根據客戶的實際需求,用掌握的基礎理論去研發關鍵技術、解決商業問題、貢獻商業價值,幫助公司有質量地活下去,成功度過關鍵轉折期。
從任正非的談話及外界的相關反應來看,某些做科學研究的人很可能並不理解企業運營的基本原則,所以當任正非說“華為提倡用清華教授的待遇來衡量科學家的學術貢獻”時,華為“心聲社群”上罵聲一片,指責任正非不重視理論研究,但這其中顯然存在某種認知問題。
一、企業是商業組織,核心是商業利益,企業中的個人價值評估必須與支援具體業務、創造實際利潤相掛鉤。
企業的本質是商業組織。企業為客戶創造價值,客戶為企業帶來利潤,如此,企業才能實現自己的商業成功。所有的企業行為都必須以商業利益為核心進行設計實施。企業的商業利益,最終體現為創造利潤的能力,其具象體現為資本回報、利潤、現金流等財務指標。
當企業評價員工時,如果一個人對創造利潤沒有貢獻,那麼他對企業就沒有價值。而如果當一個人離具體業務太遠,很難講清他對創造利潤的貢獻時,那麼在企業的困難時期,其將是被優先裁員的物件。
當員工向企業要求高薪時,必須要講清楚他幫助企業賺了多少錢,而不能僅僅講自己的工作多麼偉大,自己加了多少班、付出了多少辛苦,因為這些因素和企業的商業利益沒有直接關聯。
二、企業的科技研發(R&D)分為科技研究(Research)和技術開發(Development)兩類工作,其本質是一種投資行為。
企業的科技研發本質是一種投資行為,是企業實現商業利益的一種手段和工具,其中最關鍵的是要確保投資回報率(ROI:Return on investment)。科技研發一般都聚焦在企業的主要業務方向、強競爭力產品、高價值客戶。科技研發首先是要評估投入產出,決定是否投入,然後調節投入強度和節奏,最終達到透過合理的研發投入,在短期、中期、長期創造合理利潤的目的。討論企業的科技研發,必須把研究和開發的差異搞清楚,把科學和技術的差異搞清楚,不能混為一談。
(一)科技研究。當企業做到一定規模,有了豐厚的利潤支撐,為了確保中長期的戰略安全,就需要緊密跟蹤世界前沿科技創新,保持對未來的敏銳洞察力,預防顛覆性創新的衝擊。於是企業就需要用有競爭力的薪酬待遇引進優秀的科學家、技術專家、工程專家,逐步加大科技研究在整體研發費用中的佔比,不斷擴充套件和提升企業在科技研究領域的實力。
華為所處的通訊行業已經逼近夏農定理、摩爾定律的極限,科技研究進入“無人區”,難以準確判斷產業技術趨勢,加上各行各業數字化轉型呈現出需求多元化的特點,所以華為為了把穩戰略方向,不能只對單一技術趨勢和機會下注,必須採用多路徑、多梯次、多場景的方式尋求對未來技術的突破。這並不是在浪費研發經費,相比戰略方向錯誤帶來的巨大損失,這是更加安全的戰略驅動方式。華為作為全球ICT領軍企業,有責任也必須自己引領行業基礎理論的研究創新。
(二)技術開發。關注中短期的技術,目的是將技術儘快應用到產品上,快速推向市場,獲取商業利益。其特點是確定性比較強,適宜採用嚴格的時間進度管理。企業的絕大部分研發經費都用於確定性的技術和產品開發,技術人員中大部分都是從事開發工作,其中大部分工作由工程師完成,有少量科學家參與。技術開發和企業利潤之間存在直接關聯。
三、科學研究不是企業的“本分”,企業只是技術創新的主體。
科學與技術不同,科學研究是在好奇心的驅動下探索世界,認識未知,進行基礎理論研究,創造科學知識,從而為創造發明新技術和新產品提供理論依據的行為。科學研究的成果是企業技術創新的來源,對於科技企業的技術突破和戰略發展非常重要。
科學研究的特點是難度大,不確定性高,目前尚無合適的量化評估體系。從科學發展史看,面向未來的基礎科學研究,其貢獻或許要等到幾十年、幾百年後才能被人們看到。有些理論和論文發表後,可能一兩百年後才能發揮作用。
科學研究很難直接為企業快速創造利潤,不是企業的“本分”。企業從商業利益的角度,一方面要考慮客戶的現實需求,並從中尋找商機,另一方面還要考慮當前的產業生態和技術水平是否能將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併成功實現產業化。只有當企業家準確判斷到客戶需求和技術匹配的時機窗口出現時,才能將理論轉化為技術,進而生產出產品,實現商業變現。所以,科學研究很難直接為企業快速創造利潤,而且企業也很難量化考核科學研究活動。企業作為商業組織,核心是商業利益,科學研究並不是企業的“本分”。
過去全球主流的科學研究體系是由西方構造的,核心是大規模建立研究型大學,讓研究生和教授一起推動科技研究。研究型大學不單純是做基礎研究,還開展大量驅動工程性研究。同時,政府還會出資建立一批國立實驗室,而科研方向主要以科學家為主導。
對於企業而言,最重要的是要考慮哪些研究成果具有商業前景,能夠成功實現技術轉化和產業化,並創造利潤,這才是企業的“本分”。對於技術的來源,或是在尊重原創的基礎上,採用拿來主義為我所用,或是採取產學研相結合的方式,資助大學和科研機構在企業的戰略方向上進行探索,開展相關基礎研究。
當前世界經濟形態正在發生根本性變革,人類正在跨入數字經濟時代,科學研究也隨之逐步進入第四正規化——資料密集型科學發現(The Fourth Paradigm: Data-Intensive Scientific Discovery)。這種科學研究需要大量資料,而大量資料只能透過大量商業行為獲得,所以這些年產學研用之間的關係越來越密切。在新的科學正規化指引下,未來企業的商業行為和科學研究將越走越近。
理解了以上這些企業運營的基本原則,再回過頭來看任正非的講話,其更像是對華為科研工作和團隊的一封倡議書。華為仍有實力和意願繼續支援科學家的前沿科技基礎研究,但在當下戰略生存和發展的關鍵時期,華為更需要能解決實際問題、驅動商業價值的“專家”。
科學技術始終是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尤其是在當前中美戰略競爭持續加劇,美國不斷加大對我科技與經濟打壓的大背景下,中國企業如何統籌好當下與長遠利益,透過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推動自身發展壯大,便顯得更為重要。而華為在科技研發投入、吸引整合國際智力資源、最佳化人才隊伍結構、統籌基礎理論研究與技術創新等方面的經驗做法,對於中國各行各業的領軍企業來說,不啻為一種有益借鑑。
————————————————
國以人興,政以才治。太和智庫,關注時代需要。
微信公眾號:taihezhik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