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馬龍的銀絲畫,還是為了能讓更多人認識銀花絲,能讓大家關注就是一個好事。”銀花絲技藝傳承人王曉璐對封面新聞記者說道。
奧運會期間,非遺傳承人王曉璐利用銀花絲工藝製作的馬龍銀絲畫在網路上引起了關注。“馬龍他比心的動作特別可愛,考慮到銀花絲工藝的特點,我就設計了一個相對卡通的形象。沒想到大家都還挺喜歡的。”王曉璐沒想到這次為了網店上新的“誤打誤撞”,又一次讓銀花絲走入到大眾的視野中,言語中止不住地開心。
銀花絲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與蜀繡、漆器、瓷胎竹編、蜀錦並稱“成都五朵金花”,這其中最“神秘”,也最易失傳的“金花”,就是銀花絲。銀花絲分為南派和北派,北派就是以“鍍金、燒藍、鑲寶”為特點的北京花絲鑲嵌,南派就是遵循“不鍍金、不燒藍、不鑲寶”,追求純粹白銀之美的成都銀花絲。
以前,銀花絲屬於宮廷享用的貴重之物。20世紀80年代,成都生產的銀花絲大多都是銷往海外,並未走入尋常人家。等國內經濟逐漸發展起來了,機械化時代也開始了,依靠純手工製作的銀花絲製品早已過了立足揚名的時機。“現在成都從事銀花絲工藝製作的人,已經不超過30個人了。”說到銀花絲的傳承,王曉璐擔憂不已。
讓銀花絲飛入尋常百姓家
王曉璐的母親,是國家文化部指定的成都銀花絲製作技藝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道安,也是少數能夠獨立設計、製作,並掌握“無胎成型”等技術的人。從成都金銀製品廠離開之後,道安沉澱了三四年後,成立了自己的銀花絲工作室。
王曉璐那時還小,她還記得母親的辛苦:“母親每天的工作量都是在12個小時以上,連銷售也要自己上,每一個環節都靠自己。我印象很深的是,我都睡了一覺了,母親還在焊接臺上焊接。”王曉璐說,焊接工作完成之後,母親的臉就像是關公一樣通紅。從小耳濡目染的環境,再加上不忍父母的辛勞付諸東流,王曉璐在大學時期就下定決心,要將銀花絲的工藝傳承下去。
高中畢業後,王曉璐報考了旅遊工藝品設計與製作專業。在學校讀書的期間,她迎來了自己第一次展示學習成果的機會。“當時在杭州有個展會,我就問母親能不能把我設計的首飾也帶過去試試。我記得我設計了一對臉譜的耳環、一套魚的首飾、一套像水母的耳環。當時做手工的老師傅和母親都不太認可我的設計,但最後也還是做了出來,帶去了杭州。沒想到的是,只有一些樣品的首飾,居然很快就賣得差不多了。”
王曉璐的新穎設計居然如此受歡迎,這是道安沒有想到的。從那以後,道安就放手讓王曉璐去設計,也是希望王曉璐的新鮮想法能夠為銀花絲的發展提供另一種可能性。果然,王曉璐沒有讓母親失望。
道安確實是一位技藝高超的傳承人,她設計製作的擺件精美絕倫,更是少見地掌握了“銀燒蘭、堆景、無胎成型”三大技術。但即便是道安,製作一個擺件也需要幾個月甚至幾年。
週期長、價格貴,導致了銀花絲一直“深藏閨閣”。道安便創造出了製作週期短、價格相對沒那麼昂貴的銀絲畫,讓普通百姓也能有機會擁有銀花絲技藝的精美。而王曉璐所做的首飾,更是讓銀花絲飛入了尋常百姓家,成為了普通人也能“買得起”“戴得起”的非遺。
花絲如世界千變萬化
卻最能反應白銀本色
2013年,文殊坊打造“非遺一條街”,邀請“道安銀花絲”的加入。起初,道安是不太贊同的,但王曉璐說服了母親。“開店後發現,喜歡花絲的人還是很多的。也是這時才意識到,首飾能讓更多的人發現銀花絲,這才繼續開發更多的款式。很多人雖然不懂銀花絲,但當大家看到後,還是很感嘆的,說明這個工藝還是非常的好。”2015年,王曉璐開起了網店。“我們還會講解制作過程,讓大家瞭解銀花絲這個工藝。現在,有更多人把銀花絲當作成都特色帶回去,送給朋友和家人。”
在經過諸多嘗試後,王曉璐找到了與銀花絲的白銀光澤最為搭配材質——藍色的琺琅和充滿立體感的珍珠。於是,王曉璐和母親的店裡有了更豐富的款式。
但是遵循“不鍍金、不燒藍、不鑲寶”原則的王曉璐,還是傾向於表現銀花絲純粹的美。“白銀本身是沒有什麼顏色的,銀花絲就靠粗細不同的絲的搭配,來表現光澤度的變化。但也正是因為這樣,銀花絲才是最能反應白銀本色的工藝。”
和那些走進店裡,凝視著銀花絲作品而忘記時間的客人一樣,即便每天都面對著銀花絲,王曉璐還是沉浸在它的魅力中。
“銀花絲裡面的花紋非常細密、迷人,就像大千世界裡的千變萬化。大體看起來或許是一樣的,但仔細看每個花紋都不一樣,這就是手工藝人的溫度。”白銀是沒有溫度的,是銀花絲這個技藝和無數手工藝人賦予了它溫度。正如王曉璐所說的“銀花絲不應該只存在在宮廷裡,應該讓更多的人瞭解它”一樣,她正在儘可能地,讓更多的人瞭解到銀花絲這項技藝。
來源:封面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