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過35歲,在醫學上被定義為高齡產婦。現實中,因結婚年齡推遲、養育成本上升以及二胎三胎政策落地,高齡產婦增多已是趨勢。
我們找到3位勇敢的女士,聊了聊她們的生育經歷。選擇妊娠,高齡寶媽們需要面對的挑戰與壓力,已經遠超年齡本身。
成為高齡產婦
2020年7月11日這天,38歲的楊媛挺著大肚子,進入雅思考場。疫情導致原本2月份的考試不斷延後,直到7月才開放了第一批12個考點,她想都沒想,就搶了考位。丈夫勸她放棄考試,擔心她的安全,畢竟,胎兒已經34周,預產期迫在眼前。
懷孕是個意外。在此之前,她順利通過了香港教育大學的博士面試,只等雅思成績。無奈,整個孕期,楊媛都在刷題中度過。
這是楊媛第二次成為母親,大兒子已經滿10歲。和10年前相比,楊媛的心態完全不同,照顧家庭、學業晉升,都讓她揹負著沉重的負擔。更大的隱憂同時困擾著夫妻倆——年紀大了,生育會有問題嗎?
一般而言,女性的年齡達到或超過35歲,醫生就會在病歷上寫下:高齡產婦。她們天然被貼上了高危妊娠的標籤,意味著這個年齡生孩子,產婦發生各種妊娠併發症的機率會大幅上升,比如妊娠期糖尿病和高血壓。
年齡越大,身體和精力都無法再負擔一個孩子,這道理楊媛都懂。2014年,她去醫院取出身體裡的節育環,準備要二胎。剛懷孕的時候,她未覺察到胎兒的存在,跑了50公里的馬拉松,第二天孩子就沒了。她崩潰大哭,這件事也成了她的心魔。
這次查出“兩道槓”後,她繞過丈夫,第一時間把兒子叫到身邊,鄭重其事地說:“你可能會有一個弟弟或妹妹了。”兒子嘆了口氣:“懷都懷了,那生吧。”大人似的口吻把楊媛逗樂了。
她要把孩子生下來,甚至做好打算,帶著孩子去香港唸書。
走出雅思考場,她特意在場外拍了張照。兩週後,成績發榜,順利過關,楊媛興奮地把照片從手機裡翻出來,發表在小紅書上,“肚子裡的寶寶要陪著媽媽一起讀博士了。”
令她意外的是,這條分享引起了媽媽們的共鳴。“我也是一邊帶娃一邊讀博。”一位媽媽在評論區留言。在這條筆記下方,許多高齡寶媽表露出相似的煩惱。“我懷孕上博一的課程,挺著7個多月的大肚子複習考試,感覺腦子有點縮水,記不住。”楊媛看到這裡笑了,回覆一句,“同款寶媽,鬧鐘也叫不醒我。”因為相同的經歷,兩人在評論區裡你一言我一語地交流起經驗來。
圖 | 楊媛在小紅書上與網友互動
楊媛發現,在小紅書有不少像她一樣的高齡寶媽,她們普遍生活在一二線城市,隨著求學年限延長、結婚年齡推遲、追求事業等原因,錯過了最佳生育年齡。她們在這裡,互相分享經驗,把自己的經歷和感想,都寫了下來。
現年40歲的Mona,早年一直從事金融工作,是個崇尚自由的女性。25歲那年,交往的男友曾向她求婚,她拒絕了,不想太早被婚姻束縛。翻開Mona的賬號,那裡記錄著她在各個國家遊歷的風景,這些都是她年輕時自在灑脫的寫照。
直到35歲的關口。“心靈上特別孤獨。”她開始渴望一個真正懂自己的人出現,組成家庭。36歲,Mona走進婚姻的殿堂,繼而“想成為媽媽”的念頭越發強烈。
備孕了半年,不見動靜。她開始做各項檢查,檢查報告單中顯示甲狀腺功能亢進,這個結果令她始料未及。醫生告訴她如果不積極控制,甲亢的指標會影響到生育,事實上Mona已經出現了月經週期延長,月經量少的情況。
“我還不到40歲就要閉經了?” Mona無法接受。她開始尋醫問藥,吃中藥調理身體,也試圖去尋找病理的原因,“是不是飲食出現了問題”,這讓她感到困惑。
Mona有記錄生活的習慣,她把這段經歷記在小紅書上。第二天,評論區多了十幾條暖心的評論。“不要吃含碘高的東西,比如紫菜,海帶。”一位網友寫道。看到這些Mona感到暖心,她開始放鬆心態,積極治療。經過半年多的調理,幸運地,在38歲那一年Mona加入了高齡產婦的行列。
2021年1月,35歲的王滿也在等待自己成為母親的那一刻。她的情況比Mona更為複雜。她的子宮外壁長著一塊4釐米左右的肌瘤,孕期第二個月,肌瘤長到了5.1釐米。有報告顯示,孕激素會刺激子宮肌瘤不斷增長,一旦產生紅色病變,生產時導致嚴重宮縮,大出血,肚子裡的胎兒有面臨缺氧的危險。
在孕早期終止妊娠,做手術把肌瘤摘除,是最為穩妥的方法。然而,這樣也存在不可控的風險,術後子宮產生斑痕,加上年齡因素,再次懷孕會更為不易,習慣性流產的機率明顯增高。考慮後,王滿選擇繼續妊娠。
選擇妊娠,就意味著某種冒險。大齡寶媽們,面對的是一道艱難的人生闖關。
趟過生育的河流
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我國結婚登記女性中,35歲及以上非最佳育齡婦女的佔比正逐年增加。自1990年至2017年,我國孕齡婦女平均初孕年齡從23.4歲推遲到26.8歲,近年還有繼續後推的趨勢。而傳統上認為,女性的最佳生育年齡為22-30週歲。
事實上,年齡本身不是最大的高危因素。在小紅書搜尋“高齡產婦”,不少女性都在筆記裡提及自己的擔憂。
一位署名“中年貪食少女”的網友稱,自己的工作是攝影師,因對美的追求而絕不允許自己發胖。害怕懷孕使身材走樣,她列出了一套詳細的“剖腹產+月子中心+奶粉餵養”方案。只有把未知的風險降到最低,她才能有安全感。
35歲+的女性,心態與年輕人有所不同,她們要承擔身材走形的風險,激素對情緒的衝撞,可能出現的妊娠期併發症,以及生育對職場事業的影響。趟過生育的河流,她們要穿過無數的暗礁。
懷孕後,王滿暫停工作,從北京回到廣西老家,安心養胎。孕期第12周參加同學聚會,晚上10點才回到家,洗簌時毫無徵兆地,內褲上映出一片紅。她嚇壞了,連夜奔去醫院。
去醫院的路上,王滿坐在車裡,止不住地流眼淚。她意識到這可能是流產的徵兆,被巨大的失落感籠罩著。
檢查結果,醫生判斷是子宮肌瘤引發的出血,並告訴她,如果血止不住會造成胎兒缺氧。第二天,王滿住進醫院,進行保胎治療。每天她需要輸三大瓶藥物,並時刻檢測胎心,每次數值變化,都會令她格外緊張。
好在四五天後,血止住了。出院后王滿也不敢走動,終日躺在床上,被疲憊、悲傷和焦慮纏繞。她吃不下東西,聞到米飯的味道就難受,開啟外賣平臺,看見上面的食物圖片,頭便開始發暈。此前她喜歡做飯,廚房裡囤了許多調料,這些也被她一併丟棄。
長在她身體裡的子宮肌瘤如同一顆隱形炸彈,無論做什麼都干預不了它的生長,這讓王滿感到無力。每次產檢,醫生都用“那個有子宮肌瘤的”來稱呼指代她,她一邊感到尷尬,一邊應和著完成檢查。有時,做B超的護士也會問,“(子宮肌瘤)是懷孕前發現的還是懷孕以後才發現?”這種口吻讓敏感的王滿又加重了自責,“都是自己沒有準備好,讓孩子和自己陷入了危險的境地。”
事後,王滿才意識到這是孕期抑鬱的症狀,她沒有和丈夫過多討論,把因果都往自己身上攬,“女性太容易自責了。”相比於懷孕前那個在工作上信心十足的自己,判若兩人。懷孕第三個月,王滿獨自去醫院檢查,確診中度抑鬱。
女性成為母親,並不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無形的妊娠壓力,使得她們無法向身邊人表達,但是她們在小紅書發現了許多相同經歷的人,繼而轉向社交平臺去尋找宣洩的出口。
孕期前4個月,Mona被強烈的孕反折磨得死去活來。有時,她肚子裡什麼食物都沒有,就吐酸水,整個胃都快被翻出來。難受和焦慮達到頂峰,她透過冥想、運動來減輕自己的痛苦。“每日走路不小於5000步,每週游泳3-4次,每週至少一次冥想,進入深度安詳狀態,感受和寶寶的連線,用心和寶寶對話。”她把這些經驗記錄下來,分享在小紅書上。那條筆記下方有200多條評論,有同樣經歷的產婦來向她取經,更多的是陌生媽媽們的鼓勵,這讓她有了些許安慰。
圖 | Mona的懷孕經歷獲得了一片共鳴
對於高齡準媽媽來說,生育帶來的不只有身體上的痛苦,還有更為現實的壓力。
報考博士之前,楊媛就對事業有著清晰的規劃。此時是她第三次創業,從事教育相關的專案——國際遊學。她計劃,透過3至5年的博士學習,能帶給她知識的積累,以及結識更優秀的人才、更好的老師,以支援事業發展。
但意外接踵而至。雅思考試因疫情推遲,與楊媛合作的甲方又面臨破產,團隊無法從上游拿到退款,這意味著她不得不停掉專案,以個人的存款來填補窟窿。在身體本該休養生息的時候,楊媛還在打雞血工作,她給每個客戶打電話,耐心解釋並協商退款事宜。
這些事消耗了她太多的體能,楊媛看見憔悴呈現在自己臉上,眼袋浮腫,嘴唇發白。好在這樣的狀態沒有持續太久,她立馬生出一絲警惕:我還懷著孕。她摸著肚子給自己打氣,“寶寶,我們一起度過難關。”
圖 | 懷孕的楊媛在做瑜伽運動
在疼痛中成為母親
相似的處境,讓高齡準媽媽們更容易抱團取暖,一些“過來人”的經驗,總能引起大家的共鳴。
自從確診抑鬱症,王滿才意識到自己因為過度擔心胎兒,導致情緒緊繃,連入睡身體都是僵硬的。在孕期長達半年的時間裡,王滿沒有即將成為母親的喜悅,相反,她覺得生育對於女性是極為苦悶的事。她感到困惑,這樣的情緒只有自己才有麼?別人是怎樣經歷生育這件事的?
小紅書上的高齡媽媽們給了她答案。一位博士媽媽分享,她在讀博期間意外懷孕,正值論文產出最艱難的時刻,也曾生出抑鬱的情緒,但她挺了過來,“給孩子做個榜樣。”王滿生出一絲敬佩,她想回到“這件事應該有的狀態”——打破自己的一些誤解,看到生育的本來面貌。看了大量的育兒筆記,她開始反思自己,輕鬆了很多。
圖 | 一位博士媽媽分享自己的生育經驗
生產的前一天,最後一次產檢,王滿的子宮肌瘤長到了10釐米,她在心裡給自己打氣:要努力,把孩子平安健康地生下來。凌晨2點,她開始有宮縮反應,熬到7點,她吃飽飯去見醫生,走進了待產房。
整個生產過程極為順利,她誕下了一個可愛的男寶寶。
楊媛也順利闖關。孕期第5個月,處理完公司事宜,她給自己報了瑜伽班和游泳,每日堅持一定量的運動。她深知高齡生產的風險,只有加強鍛鍊,才能讓自己有更多的體能保障胎兒順產。為了監督自己,每隔一段時間,她就在小紅書上寫“孕期日記”,記錄下自己的孕期運動及飲食。“普拉提已經上了三次課,感覺精神越來越好,背部和手臂的贅肉也慢慢緊實了。”
圖 | 楊媛的孕期日記
2020年8月15日早上7點,她“破水”了。為了防止羊水出現汙染,醫生給她打催產針,楊媛躺在床上,進入漫長的產程。
宮口開到兩指,楊媛疼得叫出聲,醫生說:“就這程度你還想順產呢。”忍了一會,楊媛提出打無痛,醫生又說,“還早”。
事後,楊媛回憶初產的經歷,“也是順產,好像一點也不疼。”畢竟年齡大了,第二次生產感受的疼痛來得更為猛烈。“就像有人不停地在敲打你的肚子,”楊媛形容,她試圖調整呼吸,還是沒能得到緩解。
一直熬到宮口開5指,楊媛實在撐不住了。護士告知她,麻醉師正在準備一臺手術,至少需要等待半小時才能打無痛。楊媛欲哭無淚。沒等來麻醉,半小時後,她已經開始生產。作為高齡產婦,她的骨盆和產道雖沒有年輕時的韌性,但因為孕期堅持鍛鍊,會陰僅有少量撕裂,下午3點,腹中的寶寶順利出生。
就像紀錄片《生門》中所說的,生產就像是一道門,門外是等待新生兒的期盼與喜悅,門內卻是與死神交手的驚心動魄。
生產的風險不必多說。資料統計,產後出血是產婦死亡的第三大常見原因,大約 2% 的分娩會發生大出血。
Mona經歷了16個小時的陣痛,在水中生下了寶寶。全家都沉浸在喜悅當中,取胎盤時卻意外導致了產後大出血。血流不止,把被單整個染紅,只好拿臉盆在下面接著,滿盤的血,連著胎盤,足有一升多。此時Mona已經用光了所有力氣,她感覺不到疼痛,意識也漸漸模糊。隱隱約約,她聽到助產師喊來醫生,準備進行緊急手術。
好在,嚴重的事情並未發生,歷經一個多小時的縫合處理,血終於止住了。
圖 | Mona記錄下對寶寶的期待
生育,是另一個起點
新生兒降臨,只是高齡寶媽們開啟另一個新角色的起點。瀏覽小紅書上那些新晉媽媽的經歷,可以窺見成為母親不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充斥著因身份轉換引發的不適、慌亂和無措。
孩子出生後,王滿請了月嫂幫忙照顧,很快發現與月嫂有不少育兒觀念上的衝突。有一次,月嫂將孩子的衣服脫去,放在太陽下曬,一曬就是幾十分鐘到一個小時,聲稱可以去除新生兒黃疸。起初,王滿很信任月嫂,直到寶寶的背上起了紅斑。“大人直曬都受不了,”她有些擔心。月嫂明顯不高興了:“我帶過這麼多寶寶,沒有一個寶寶出過問題。”
從月子餐吃什麼,到情緒控制,月嫂的建議都以“幫你成為好媽媽”為標準,但王滿時常感覺到,這讓她更像一個餵奶機器一樣被照顧,而不是一個完整的個體。
晚上王滿久久不能入睡,在小紅書上她看見有不少新手媽媽也正遭遇著和她一樣的煩惱。“新生兒去黃疸的正確方式”、“我親歷的帶娃十大誤區”、“產後我是如何擺脫抑鬱情緒的”……媽媽們透過自己的親身經歷,寫下一個個實用又暖心的筆記。
圖 | 往左滑檢視媽媽們分享的經驗貼
王滿這才意識到,月嫂的經驗並非錯誤,只是有些知識沒有及時更新。成為新手媽媽的這3個月裡,王滿在焦慮和不安中度過,遇事總想要逃避,害怕面對關係,“總是下意識把自己想象成受害者。”
媽媽們的經驗筆記看得多了,疑慮才一點點打消。王滿慢慢走出來,在育兒中她開始積極主動地引導關係,勇敢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說話語氣也更為柔和。
38歲生二胎,楊媛把養育孩子當作一場修行。
生產完,楊媛就住進了深圳最好的月子中心。10年前,她在公立醫院誕下第一胎,沒有排上床位,就躺在醫院的走廊,湊合了一晚。這些年,經濟條件改善,經歷了不少人與事,讓楊媛意識到,女性在生育上可以有更大的自主選擇權。
月子中心讓楊媛得以更好地休息,因為接下來她還要打一場硬仗。1個半月後,回到家,她開始一邊奶娃一邊讀書。博士的第1年,疫情仍未結束,她在家中遠端上網課。前兩個學期,楊媛選了2門核心課和2門專業課,因為一年級需要把所有的基礎學分修完,才能開題寫論文或做研究。
開頭的3個月,她都不在狀態,因為身體虛弱,更因為母乳餵養離不開媽媽。時常,上著課,她一聽見孩子的哭聲就得關了螢幕,去安撫孩子。這個時候,她就把課程錄下來,等晚上孩子睡了,再聽。
寶寶3個月後,白天睡眠時間減少,也變得更為活潑,醒來看著楊媛上課,也“咿咿呀呀”地要媽媽抱。螢幕那端,老師和同學都看著樂呵,但楊媛知道,輪到交作業時,她肯定樂不起來。
圖 | 楊媛帶著寶寶上網課
一個學期要完成4門功課,量不小。期末的時候,為了趕作業,她像熱鍋上的螞蟻,焦慮到1天吃了1盒杏仁糖。學業用力過猛,也導致失眠加重,她不得不安慰自己:不用每門都滿分,只要不掛科。給了自己心理暗示,學習效率反倒越來越高。如今,博士第2年,對待生活和學業,她都更為遊刃有餘。
家有二寶,生活有了雙倍的快樂,也讓楊媛有所擔心,怕自己疏忽了和大寶的交流。“你永遠是媽媽最愛的寶寶!”這句話她每天都和大寶說。一開始大寶問為什麼,她總是說,“因為你是媽媽的第一個寶寶呀!我們在一起相處了10年,有那麼多美好的回憶!”孩子聽了表示非常認同,還時不時翻出以前的照片來調侃:老大照書養,老二照豬養。後來,有一天,大寶很認真地跟楊媛說:“媽媽,以後這句話當著妹妹千萬不要說,我是你們最愛的寶寶,我心裡都知道。”那一刻,楊媛熱淚盈眶。
Mona說,自己很幸運在38歲那年成為母親,沒有早也沒有晚。如今她的女兒已經兩歲,最近她開始自主創業,利用晚上的時間發貨趕訂單,一直忙到半夜。Mona很享受現在的狀態,但她也明白,在40歲的年紀,她需要更好地照顧自己,才能兼顧好家庭。
對Mona、王滿、楊媛而言,這場與孩子一起的生命旅程剛剛開始。養育一個孩子,一方面會清晰地標刻你的生命,另一方面,也意味著有機會帶著成年人的全部經驗再一次體驗童年。Mona很喜歡帶著女兒去河邊玩,一次,看著孩子挖沙子的背影,她突然生出一種奇妙的感覺。“我們之間隔著40年的距離,但在那一刻,時間好像被摺疊了。”她這條貼文發出來,立即獲得了128個點贊。
在小紅書上,高齡媽媽們透過記錄下一個個日常片段,從別人的筆記中吸取好的經驗,彼此分享最真實的養育體驗,每個人都留下了最真實的樣子,媽媽們完成了一次彼此守望。
*應當事人要求,文中部分人物為化名
- END -
撰文 | 周婧
(摘自微信公眾號真實故事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