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場慘無人道的洪水之災,直接導致89萬老百姓無辜枉死,1200萬人變成難民,從此流離失所。而這一切,卻並非出自天災,也不是侵略者的手筆,而是由我們“自己人”一手策劃的人為災禍。
它就是由蔣介石直接下令炸燬,隨即將罪行嫁禍給日軍,最後被國民黨隱藏了29年的秘密——花園口決堤事件。如今回首歷史,我們不禁疑惑,當初那場葬送數以萬計同胞性命,讓百姓吃盡苦頭的“花園口決堤”,究竟是功是過,又真的值不值得?
事件起因
1937年,日本發動盧溝橋事變,抗日戰爭全面打響,一向敵對的國共兩黨,開始握手言和,一致對外,抵禦敵寇入侵。可日軍的攻勢十分迅猛,自東北一路南下,相繼佔領了天津、北平、上海、蘇州,最後連國民政府所在地南京,也被攻陷,此後出現了南京大屠殺的噩夢。中國軍隊被打得節節敗退,日軍於是變本加厲,猖狂至極,更是口出“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言。
結果我們都知道,蔣介石下令在上海主動反擊,這一決定,一是為了引導日軍的侵略方向由一路向南轉為向西部進發,從而擴大我軍作戰優勢;二是為了讓國際瞭解日本的野心,從而便於之後申請國際援助。這場淞滬會戰也是直接啪啪打臉日本,徹底粉碎了日本妄圖在三個月內滅亡中國的計劃。
可好景不長,次年五月,日軍土肥圓師團攻下徐州,並打算由北向南壓進隴海線,直搗黃龍拿下當時的兵家必爭之地——鄭州。鄭州若是失守,不到兩週時間,日軍就能到達武漢。當時淞滬會戰取勝,許多工廠裡的物資和裝置都被轉移到了武漢,如果武漢也淪陷,日本全面佔領中國的步伐就更快一步,後果簡直不堪設想。
為了守住鄭州,蔣介石親自飛往作戰區指揮,此時土肥圓師團因為派兵強渡黃河阻止我方援軍增援,而形成孤軍深入之勢。我軍有著人數上的優勢,按理說就算耗也能耗死他。結果土肥圓師團開始突圍,並把目標定到了蘭封。負責鎮守蘭封的是蔣介石手下一員愛將桂永清,他所率領的這支軍隊裝備精良,甚至還有德式坦克。沒想到桂永清僅僅守了一天,就臨陣脫逃,蘭封就此失守。
可即使土肥圓師團跳出包圍圈,面對人數上有些壓倒性優勢的國民黨,依舊很難突圍,甚至還有全軍覆沒的可能。只是萬萬沒想到的是,日軍還沒打算佔領商丘,鎮守商丘的部隊直接不戰而逃,直接把地盤拱手讓人,殲滅敵軍的機會也就此葬送。至此,國民黨軍隊前後投入15萬餘人,卻沒能將僅有2萬人的日軍殲滅,就連蔣介石也不得不承認:蘭封戰役可謂是千古一大笑柄。
隨著日軍佔領開封,並開始向開封進軍,鄭州早已岌岌可危。面對這種棘手的情況,蔣介石也心急如焚。這時手下程潛提出建議:“以水代兵,開挖黃河決堤,阻止敵軍西進”。關於“以水代兵”的建議,這也不是第一次了。
早在1935年,蔣介石的德國顧問法肯豪森就曾提議過,將黃河作為抵禦敵軍的最後防線,實在到了萬不得已的地步,就讓大水去阻擋敵軍機械化部隊的入侵。只是他沒想到的是,這個建議還真被蔣介石給實現了。當時的處境的確是生死存亡之秋,經過再三思考,蔣介石還是一拍桌子,決定以小的犧牲換取大的勝利。千算萬算,不如天算,他萬萬沒想到這次的決定,會造成多大的損失。
實施決堤
命令一下達,底下計程車兵便紛紛開始執行。儘管所有人都知道,這樣做的後果會怎樣,但沒人敢違抗命令。
最開始的位置其實並不是在花園口,而是選在趙口,但由於此時黃河正處於枯水期,趙口流沙太多無法挖開,因此更換地點,最後決定在花園口實施決堤計劃。期間,蔣介石考慮到事態緊急,又擔心底下士兵會有婦人之仁,於是一再電令催促執行計劃。
經過兩天兩夜的開鑿,又在炸藥的催使下,終於在1938年6月9日凌晨,花園口堤壩被炸燬,黃河之水猶如脫了韁的野馬奔湧而出,傾瀉而下。更加雪上加霜的是,夏雨將至,突然起來的暴雨導致黃河水量急速猛增,花園口的缺口被衝得越來越大,而一直被流沙堆積堵塞的趙口也被大水衝開,兩口匯合之後,溢位的大水開始浩浩蕩蕩向下遊奔湧而去,一夜之間,黃河中下游瞬間變成一片汪洋。
損失慘重
然而,更讓人憤怒的是,國民黨這次計劃並沒有事先通知民眾,也沒組織撤離行動。反倒是為了將炸燬堤壩的鍋給日本,讓記者大肆報道此次事件。這就導致了無辜百姓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就要面對洪水襲擊。
據統計,洪水在河南、安徽以及江蘇三地氾濫成災,黃泛區的居民裡,就有89萬百姓無辜喪命。而逃過一死的人們,也沒能逃過家破人亡的絕境。僅僅河南一個省,就有超過1200萬的居民流離失所。而且氾濫的洪水直接將農田毀壞殆盡,生產無法繼續,大饑荒隨之而來;死屍遍地又導致瘟疫、霍亂等流行病開始肆虐,兩眼所到之處可謂是哀鴻遍野、慘絕人寰。這次的花園口決堤事件,也和後來的文夕大火、重慶防空洞事件並稱為抗日戰爭史中的三大慘案。
這次的決堤事件給黃河以及流域百姓帶來的苦難無疑是沉重的,影響必然是深遠的。以至於國民黨用了整整八年才將決堤口堵住。黃泛區雖然消失了,但烙印在百姓心裡的痛苦永遠無法消失。
然而我們回頭看,決堤的目的是阻擋日軍,那日軍的損傷又是多少呢?在洪水猝不及防的攻勢之下,有的是被淹死,有的是病死,有的也被中國軍人殲滅,許多坦克大炮也淹沒在洪水當中,預計的進攻路線被打斷,總計傷亡人數7000餘人。相對於日軍,中方慘得不止一星半點。這種傷敵八百,自損一千的行為,是極度不可取的。那為什麼蔣介石要這麼做呢?結合歷史客觀來看,他這麼做到底值不值得呢?
決堤的功與過
從當時的形勢來看,要不讓中原失守,後方淪陷,中國徹底亡國;要不就以水代兵擊退敵人,保住中原。這麼一對比,似乎決堤放水的確是以小保大的萬不得已之策。畢竟在決堤後一個月內,中方開始反攻,黃泛區內的日軍基本得到肅清,日軍的入侵計劃也被迫中止,中國軍隊得以喘息的機會。花園口決堤,在一定程度上的確做到了延緩日軍進攻程序的作用,為後方戰場爭取到調整狀態的機會,為日後的持久戰打下良好的基礎。從戰略佈局上看,的確算是有功。
可這次決堤事件造成的罪過,卻是遠遠大於這點功勞的。最後日軍轉變進攻路線,從長江北岸進攻武漢,爆發了武漢會戰。僅僅維持了四個月,武漢還是失守了。而這短短的四個月,卻是付出了極其慘重的代價換來的。
89萬無辜民眾喪命於這場人為的災難中,這人數遠超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這還是中國人引發的自殘行為,哪怕它的確做到了延緩敵寇入侵程序,可這怎麼足以平民憤?誰來告慰那些在洪水中喪命的冤魂?誰又來彌補那些被迫喪親,變成難民的無辜百姓?誰能來?誰敢來?誰配來?
況且,這次的決堤,是必要的嗎?是不可避免的嗎?若是蔣介石那兩個手下沒有臨陣脫逃,堅定抗敵之心,15萬人,有著超越日軍的高階武器,怎麼可能打不過日軍區區兩萬人馬?打得過,怎麼可能會採取後面被迫決堤這種不得已的下策?那89萬同胞又怎麼會喪命?
退一萬步講,就算蘭封戰敗還是發生了,也不得不走到決堤放水這一步,那為什麼國民政府沒有做到讓傷害最小化呢?歷史上不是沒有過決堤放水,阻攔敵人的案例。17世紀的荷蘭為了抵禦法國入侵,就曾作出一模一樣的決定,但卻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
當時的荷蘭,是慎重考慮了決堤將帶來的後果,以及影響後做出的決定,並且事先做了周密的安排,提前告知了當地居民,並組織撤離。也許你會說,荷蘭人少啊,撤離行動又不費勁!可重點並不是行動費不費勁,而是當時有沒有考慮到數以萬計百姓安危的那顆心。
很顯然,蔣介石並沒有考慮到這些,為了不成為萬人唾棄的罪人,他還召集記者大肆報道,將這口鍋甩到日本身上,企圖讓自己的行為變得合理。甚至在兵敗逃離臺灣後,也不敢將此事公之於世,導致真相埋藏了29年,那些因他的決定,無辜枉死的靈魂和受盡苦難折磨的人民,也被矇在鼓裡整整29年之久。
當真相被揭開,令人痛心的不只是民國政府的不作為,更是那數以萬計本該活著的人民,他們或應戰死於敵人槍桿之下,或應老死於兒孫促膝之前,甚至可以生老病死,也不該死於那場本不該由他們以性命獻祭的洪災。這場由日本挑起的一場罪惡滔天的戰爭,促使蔣介石下達了一通無法違抗的命令,造成了慘絕人寰的犧牲,最終落定成一段不堪回首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