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氣管炎在中醫學裡面屬於“咳嗽”、“痰飲”、“咳喘”等範疇。認為外邪侵襲以及肺、脾、腎三髒功能失常,是引起本病的主要原因。人體正氣不足,衛外失職,感受外邪,外邪既可以是風寒之邪,也可是風熱之邪,也可風寒之邪化熱,侵犯肺臟,使肺失宣肅;或肺氣虛弱,衛外不固,復感外邪;或因年老體弱,脾肺氣虛,脾失健運,溼聚成痰,停蓄於肺;或肺有宿疾,復感外邪;或久病之後,由脾肺損及腎,導致腎氣不足,納氣無權等。#支氣管炎#
支氣管炎起病前往往有流感、肺炎等急性呼吸道感染史,發病多在寒冷季節,症狀以咳嗽、咯痰為主,初期可有發熱等全身症狀,咳嗽劇烈時還可發生氣憋氣喘。
一、咳
支氣管粘膜充血、水腫或分泌物積聚於支氣管腔內均可引起咳嗽。咳嗽的嚴重程度視病情而定,一般晨間咳嗽較重,白天較輕,晚間睡前有陣咳或排痰。咳嗽長期不愈,秋冬加劇。
二、痰
開始時咳嗽不重,呈刺激性痰少,幾天後咳嗽加劇,痰由粘液轉為粘液膿性。痰液呈白色泡沫狀,粘稠,不易咳出。粘液分泌物在較大支氣管時可有粗的乾性羅音,咳嗽後消失;水樣分泌物積留在小支氣管時則在肺部聽到溼性羅音。
三、喘
喘息型支氣管炎患者有支氣管痙攣,可引起喘息,常伴有哮喘發作,造成呼吸困難。早期無氣急現象,反覆發作數年,併發阻塞性肺氣腫時,可伴有輕重程度不等的氣急。慢性支氣管炎病程較長,長期失治導致肺脾損傷及腎臟損傷,故病情嚴重者,常伴有喘息不能平臥,動則加重等腎不納氣等證候。
《黃帝內經素問咳論》中:“其寒飲食入胃,從肺脈上至於肺則肺寒,肺寒則外內合邪,因而客之,則為肺咳。”就明確地指出了,肺寒導致了肺咳。肺對寒邪的易感性,決定了寒邪致咳的多發性。寒邪是外感咳喘最重要的狀態要素,寒邪也是外邪之首,所以古代中醫有一種說法“謂邪而為寒,蓋古義也。”明代的著名醫學家張景嶽也提出“氣不足則為寒。”無獨有偶,當代著名中醫學者和中醫臨床家何紹奇也提出“無熱便是寒”的觀點。透過這些中醫理論,就有了“治咳不遠溫”的治療原則。
痰為陰邪,易傷陽氣,遇寒則聚,得溫則行。張仲景《金匱要略》中提出“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這一治痰飲的總原則,就是說治痰,要用溫藥去調和治療,振奮陽氣,氣行痰自消。哮喘常以寒痰、風痰存在。當然正邪交爭而相兼,也常出現寒熱轉化,或寒熱錯雜,或表裡同病。對於寒熱錯雜當溫涼並用以防偏性為害,切不可過用寒涼。
中醫將支氣管炎分為7類
風寒襲肺
咳嗽,咯痰色白稀薄,咽癢,可伴鼻塞流涕、發熱、頭痛身楚、畏寒等症。舌苔薄白,脈浮或浮緊。
分析:風寒之邪犯肺,肺氣為風寒所束,壅遏而不得宣通,肺氣上逆而見咳嗽;風寒上受肺竅不利,則鼻塞流涕,咽喉作癢;寒邪鬱肺,氣不布津,凝聚為痰,故咯痰色白稀薄;風寒外束肌腠,故伴頭痛身楚、發熱畏寒等表寒證;舌苔薄白,脈浮或浮緊,為風寒在表之徵。
風熱犯肺
咳嗽氣粗,咯痰不爽,痰黏稠或稠黃,常伴鼻流黃涕、頭痛肢楚、發熱微惡風等表證。舌苔薄黃,脈浮數或浮滑。
分析:風熱犯肺,肺失清肅而咳嗽氣粗;肺熱傷津,則見口乾咽痛;肺熱內鬱,蒸液成痰,故咯痰不爽,稠黏色黃,鼻流黃涕;風熱犯表,衛表不和,而見發熱惡風等表熱證;舌苔薄黃、脈浮數,皆為風熱在表之徵。
燥熱傷肺
乾咳作嗆,無痰或痰少不易咯出,喉癢,咽喉刺痛,唇鼻乾燥,口乾,或伴鼻塞頭痛,微寒,身熱等表證。青苔薄白或薄黃,舌質紅幹而少津,脈浮數或小數。
分析:風燥傷肺,肺失清潤,故見乾咳作嗆;燥熱灼津,則咽喉口鼻乾燥,痰黏不易咯出,口乾;風燥外客,衛氣不和,則見鼻塞頭痛,微寒身熱等表證;舌質乾紅少津,脈浮數,均屬燥熱之徵。
以上三型見於急性支氣管炎
痰溼蘊肺
咳嗽反覆發作,痰多色白,咯痰釉稠,胸悶脘痞,納差腹脹。舌苔白膩,脈弦滑或濡滑。
分析:脾溼生痰,上漬於肺,壅遏肺氣,故咳嗽痰多,咯痰黏稠;痰溼中阻,則胸悶脘痞;脾氣虛弱,運化失司,故納差腹脹;舌苔白膩,脈弦滑或儒滑,為痰溼內蘊之徵。
痰熱鬱肺
咳嗽氣急,痰多黏稠色黃,咯痰不爽,便秘。舌苔黃或膩,脈滑數。
分析:邪熱壅肺,灼津成疾,肅降無權,而致咳嗽氣急,痰黏色黃;痰熱鬱蒸,故伴有口乾便秘等症;舌苔黃或膩,脈滑數為痰熱內鬱之徵。
氣陰兩虛
咳嗽氣短,氣怯聲低,咳聲低弱,咯痰稀薄或痰少,煩熱口乾,咽喉不利,面潮紅。舌淡或舌紅苔剝,脈細數。
分析:肺虛氣失所主,肺氣不足,故見咳嗽氣短,咳聲低弱;氣不化津,故咯痰稀薄;肺陰不足,虛火上炎,則見咳嗽少痰、煩熱口乾、咽喉不利、面潮紅;舌淡紅或舌紅苔剝,脈細數為氣陰兩虛之徵。
脾腎陽虛
咳嗽而喘,咯痰稀薄,胸悶氣短,甚至喉中疾嗚,動則心悸,畏寒肢冷足腫,食少腰膝痠軟。舌質淡胖,苔白,脈沉細。
分析:腎陽不足,命門火衰,致脾陽不足,脾陽虛則中焦運化失常,水溼內聚,上漬於肺,阻塞氣道,肺失宣降,腎陽虛壩u見氣失攝納,故見咳嗽、咯痰、氣喘等症;脾腎陽虛,失於溫煦,運化無權,見畏寒肢冷足腫,食少腰痠;舌淡胖、苔白、脈沉細皆為脾腎陽虛之徵。
以上四型見於慢性支氣管炎
治療原則:宣肺平喘,祛風除寒,寬胸理氣,化痰止咳,溫陽補虛。
一、痰熱壅肺型
若高熱戰汗,咳嗽劇烈,咳痰稠厚且色偏黃。
二、痰溼蘊肺型
以宣肺散寒、燥溼化痰之法,症為咳嗽痰多,白色黏液泡沫狀,晨起較多,常因黏稠而不易咯出,舌苔白膩。
三、寒熱錯雜型
根據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期外感風寒、痰飲內伏的病機,主症為咳逆倚息,甚則不得平臥,痰稀白,夜間咳甚,畏寒肢冷。
中醫認為,支氣管炎這一類的慢性疾病,其標在肺,基要在腎。就是說,看起來咳嗽是肺部疾病,但本質是腎虛.肺主呼,腎主吸,肺主宣發,腎主納氣。病情急驟時,以宣肺清熱、平喘、豁痰為治,病情緩解時以補腎、納氣、益精、養氣為治。預防慢性支氣管炎更重要的是食療,食療有很高的營養價值,能增強機體抗病能力,對改善症狀、促進康復有良好的作用。
支氣管炎中藥方-肺燥感寒藥方
【症狀】咳嗽陣作,痰少,形寒,飲食減少,口燥不欲飲,舌苔薄白,脈象小滑。
【治法】散寒清肺,順氣化痰
【方藥】炙麻黃,杏仁,生甘草,蘇子,炙紫苑,蒸百部,炙白前,炙款冬,海哈殼,炙枇杷葉
【用法】水煎服。
【按語】形寒未除仍屬風寒未徹,故用三坳湯合止咳散加減,止咳散化痰止咳作用好,外邪未清者可與宣肺散寒或清肺潤燥同用。此方對慢性支氣管炎尤為有效。其中紫苑、百部、白前三味為治咳良藥。紫苑性溫而潤,用量可適當重些,與百部配合,有肺熱者亦無妨。百部性寒味苦而潤,白前溫潤降逆,再與甘潤之藥配合,相得益彰,取效更為滿意。
支氣管炎中藥方-風熱襲肺
【症狀】咳嗽夜間喘甚,吐黃痰,身體疼痛,納呆,大便兩日未下,舌苔黃膩,脈象浮數。
【治法】宣肺解表,洩熱定喘白茅根
【方藥】前胡,薄荷,桔梗,杏仁泥,紫苑,生川軍
【用法】生川軍後下。
【按語】此為風熱襲肺,熱邪移於胃腸,致使肺氣失於宣降,胃腸熱壅氣滯,熱灼津液為痰,而出現咳喘,發熱,大便秘結等症,故治以宣肺洩熱化痰之法。其方用薄荷、前胡、桔梗以宣肺,黃苓、花粉、白茅根清熱,更以生川軍攻瀉胃腸之熱,即釜底抽薪之義,又佐以杏仁、貝母、紫苑、蘇子化痰降氣,肺之宣降得復,腸胃氣機通達,則症自愈。
支氣管炎的飲食原則
宜
1.宜常吃蘿蔔、刀豆、蘑菇、冬瓜、絲瓜、豆腐皮、水梨、枇杷、荸薺、蓮藕…等。
2.宜常喝茶,因茶葉中含有大量茶鹼,具有鬆弛平滑肌的作用,可以改善喘息、咳嗽。
3.多補充水份,可促進痰液稀釋,以利痰液排出。
忌
1.忌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韭菜、五香粉、麻辣火鍋等。
2.忌吃生冷食物,如:冰凍食品、飲料、冰淇淋等。
3.忌菸、酒;除了自己抽菸,也拒絕吸二手菸。
4.避免吸入引起支氣管發作的物品,如:棉花纖維、粉塵、塵蟎、氯、氮、硫的氧化物,這類物品容易引起支氣管水腫、充血和痙攣。
5.忌煎、炸、燻、烤食物。
綜上所述:喜歡記得點贊,關注我,支氣管炎不容忽視,反覆反覆更是危害健康,大家平時應做好預防的措施,以免遭受病害的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