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4月解放軍以雷霆之勢度過長江,撕破了蔣介石苦心經營的長江防線,一路解放了蕪湖、江陰、鎮江、南京等戰略重鎮,國民黨軍隊在南方開始大規模崩潰,尤其是蔣介石的直屬中央軍,跑得跑降地降,湖南的陳明仁,更是棄暗投明,直接通告起義,破壞了蔣介石在南方做“最後一搏”的可能。一直儲存實力的桂系軍閥白崇禧,被迫與林彪率領的東野在湖南進行決戰。
白崇禧是國民黨軍閥中少有的出色軍事家,他心裡很清楚這場戰爭已經沒有贏的可能,但他不甘心就這樣被擊敗,在兵力處於劣勢的情況下指揮桂系部隊,於湖南青樹坪強行包圍了四野146師,雖然最後146師成功突圍,但付出了800多人死傷的慘痛代價,大有一副給林彪下馬威的意思。
林彪主動向毛主席去電,彙報了自己對於在衡陽、寶慶逼迫白崇禧與四野決戰的方案,但一向不會在軍事指揮上浪費絲毫時間,習慣在三小時之內回電的毛澤東,這次間隔了36個小時都沒有回覆,讓林彪感到十分困惑,究竟該如何決策,林彪心有慼慼;
聯想到白崇禧已經從他手上溜走過一回,還打殘了四野一個師,加之前幾次和主席在作戰戰略上的分歧,林彪更加不安起來。終於,在36個小時後,主席回電林彪,同意他的作戰部署並且囑咐他小心行事。還特地提醒,白崇禧手下的桂系部隊向來能征善戰,不管在裝備還是在人員素質上都遠超國民黨的中央軍部隊,四野不能以平常對付中央軍的手段來對付桂系部隊,最好是集中優勢兵力進行各個擊破。
收到電報後林彪吃了一顆定心丸,他終於可以和白崇禧來一場正大光明的決戰了。但計劃總是趕不上變化,白崇禧的部隊居然開始撤退了!
白崇禧的戰術非常狡猾,他自知不敵四野,於是透過命令部隊有序撤退的方式,將四野拖帶在撤往廣西的道路上。四野部隊大多為東北士兵,對於南方的叢林並不適應,在持續的拖帶中勢必會損失戰鬥力。白崇禧坐擁主動權,或許還能夠在撤退中抓到個別冒進或者掉隊的四野部隊,不斷減少解放軍的有生力量。
林彪看出白崇禧想要利用防守反擊戰術,而非真正撤退的意圖,果斷命令所有部隊停止行動,不再執行之前部署的進攻計劃;
但此時四野45軍135師正在朝預計進攻地點進行急行軍,並沒有開啟電臺收到命令,導致他們孤軍深入,插入到了敵人防禦深處,白崇禧大喜過望,迅速調集部隊想要將孤軍深入的135師吃掉。
但一個優秀的軍事家,必備的軍事素養就是往往能從最危險的處境中窺探到戰機,林彪得知135師身陷險境後,發現135師宛如一個楔子,直接卡到了白崇禧部隊撤退的必經之路:湘桂鐵路上,如果135師此時能夠頂住敵人的圍剿,拖住白崇禧的行軍,後方部隊在前線突然發動全面進攻,面前敵軍的主力部隊就極有可能被我軍殲滅,135師能否頂住白崇禧的包圍進攻,甚至將會成為這場戰役的勝負手!
看明白了其中奧妙的林彪在135師行軍結束後,馬上電令部隊原地休整一天,等待阻擊白崇禧撤退部隊。而白崇禧也不含糊,派來了其下屬的第七軍四個師圍攻135師,妄圖吃掉135師後全身而退進入地形複雜的廣西地區。
桂系第七軍有“鋼軍”之稱,大部分士兵都是廣西人,戰鬥力非常強悍,擅長山地作戰、夜戰和近戰,佔盡了主場優勢;在抗日戰爭時期,第七軍參加過滬淞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桂柳會戰等著名戰役,沉痛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第七軍作為白崇禧手下最強大的王牌部隊,一次性就來了四個師,對135師來說壓力巨大,但如果第七軍沒能很快吃掉135師,勢必會被北方趕來的四野其餘部隊包圍殲滅!
戰鬥很快開始,135師在以一敵四的環境中,並未有絲毫退縮,而是選擇主動出擊的方式,由同樂村北邊進入一條狹長的山溝,經界嶺衝、觀音亭的險峻山道,穿越這片橫亙在石株橋以南的高山峻嶺,這條山溝是石株橋到黃土鋪的一條捷徑,如果第七軍部隊想要撤退或者是圍殲135師,這條路都肯定是必經之路。而這條路上的險峻地形,也給了伏擊在此處的135師最好的掩護。第七軍軍長李本一為了節約時間,命令第七軍軍部和兩個師先從這條小道過路,其餘兩個師從石株橋西南小道透過。
就在李本一帶著部隊透過小道時,突然聽見滿山傳來喊殺之聲,原來是伏擊在小道旁的135師405團團長韋統泰,帶著九個連從山上一衝而下,剛好切斷了第七軍軍部和周圍部隊的聯絡,一番血戰後,擁有不少自動武器和充分作戰經驗的韋統泰部隊明顯佔據了上風,全殲第七軍軍部1200餘人;
第七軍軍長李本一,看到大事不妙,趁著夜色一路狂奔,狼狽至極地逃出了包圍圈,坐上了逃往廣西的火車,第七軍的另外兩支部隊,在支援還是逃跑的猶豫不決中正面遭遇了四野的進攻,最後被殲滅。白崇禧手下最強大的第七軍,就這樣被四野整個吃掉,桂系軍閥遭到重創;
事實告訴我們,在戰爭中除開謀略和策劃,及時的應急反應也是指揮者需要的智慧。林彪在這點上明顯要勝過白崇禧幾個檔次。而我軍戰士的英勇奮戰也是這場戰役勝利的關鍵要素,在雙方裝備實力接近、戰鬥素質類似的條件下,我軍指戰員充分發動主觀能動性,打出了“狹路相逢勇者勝”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