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強國論壇 原創稿
今年以來,一群來自雲南西雙版納的“大象旅行團”可謂是賺足了眼光,不僅國內網友關心,還吸引了國外媒體關注。
去年三月開始,一群野生亞洲象被發現離開了老家,一路向北遷徙,行經普洱、玉溪、紅河、昆明等地。一直到今年9月10日1時,北移亞洲象安全渡過湍急的把邊江,從普洱市墨江縣進入寧洱縣境內,完全進入傳統棲息地,終於到家了。
作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同時也是亞洲體型最大的陸地動物,現在它們雖然回家了,但會不會有下一次“旅行”呢?
從西雙版納走出的野生象群不止它們。今年5月,還有17頭亞洲象選擇了南下,一度滯留在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威脅著科學家60餘年來收集的1300多種珍稀瀕危植物。
實際上,種群擴散已成為當前亞洲象分佈動態變化的總趨勢。從歷史上來看,20世紀90年代中期,亞洲象僅分佈於西雙版納和南滾河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到2020年底,亞洲象長期活動範圍已經擴大到雲南省3個州市11個縣(市、區)、55個鄉鎮。
“野生動物種群的遷入、遷出和擴散,都是在種群增長以後的正常現象。”雲南省林業和草原局調查監測顯示,上世紀90年代中期,亞洲象僅分佈於西雙版納和南滾河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到2020年底,亞洲象長期活動範圍已經擴大到雲南省3個州市11個縣(市、區)、55個鄉鎮,且大量活動於自然保護區外。
除了活動範圍的擴大,野生亞洲象數量的增長也讓人欣慰。作為從1999年就開始研究亞洲象的研究者,北京師範大學生態學教授、北京市企業家環保基金會秘書長張立一路見證著這一切。雲南省林業和草原局資料顯示,野生亞洲象種群數量由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150頭左右增長至目前的300多頭。他表示,一方面,種群的快速增長意味著雲南生物多樣性及生態環境保護取得的巨大成就;另一方面,數量增多,也意味著對棲息地的承載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據張立團隊的計算,一頭亞洲象的棲息地大概要十多平方公里。按目前野生亞洲象的數量為300頭計算,目前野生亞洲象所需的棲息地面積為3000平方公里。然而,最新官方資料顯示,在亞洲象棲息地面積相對較大的雲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總面積也僅為2425平方公里,即便這個面積大小比1958年建區時提高了10%至15%,但原有棲息地的承載力卻還是沒能跟上亞洲象數量增長的速度。
“種群在增長,但棲息地卻相對減少,我認為這是象群向外擴散的根本原因。”張立說道。
2000年與2018年西雙版納亞洲象適宜棲息地分析圖。受訪者供圖
關於野生亞洲象的棲息地調研,張立團隊做了很多工作。根據2000年和2018年版納地區亞洲象適宜棲息地分析圖顯示,20年間,減少了40%的棲息地,且呈現破碎化的特點。
張立介紹道,1975年遙感衛星片顯示,深黃色的部分都是農田。到了1990年,我們引進了橡膠,橡膠的價格不斷上升,導致大部分人都開始想種橡膠,所以黃色區域就出現了。再到2005年,粉色區域出現了,這些地方種的是茶。到2015年,大面積種植茶已經連成了片。
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難題再一次擺在面前。張立認為,目前亟需從更大的空間制度上來統籌規劃土地利用,來平衡自然保護和經濟發展這對矛盾。建立亞洲象國家公園,是協調亞洲象和其棲息地保護的整體規劃和策略之一。
東北虎豹國家公園和大熊貓國家公園給了像張立這樣的保護工作者更大的信心,他建議,基於以往經驗,根據亞洲象活動的特點、遷移的規律,來規劃生態廊道、生態修復等等這些方式,在保護區外擴大它的棲息地的連通性,把適宜的棲息地首先儲存下來,然後把破碎化的適宜棲息地,透過建設生態走廊的方式連片。同時,在城鎮、村寨人口密集的地區,和亞洲象的分佈區之間形成生態緩衝區。
值得高興的是,在此前雲南省舉行的釋出會上,雲南省林業和草原局黨組書記、局長萬勇介紹說,目前,國家將以亞洲象為主要保護物件的國家公園建設提上了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