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度時代風雲人物、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在推特分享了一張圖片。並配文“should be tought to all at a young age”——“圖片上的這些內容,應該在所有人年輕的時候就教給他”。看樣子這個小圖內容不簡單。
這位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人物,分享的究竟是什麼呢?英譯中翻譯過來,就是50種認知偏差。
什麼是認知偏差?
認知偏差是指,人類對世界的認知與真實世界的執行之間的偏差。人們在認知自身、他人或外部環境時,會受到自身或情境的影響,導致認知結果出現失真的現象。
如果人腦是一部高速運轉的計算機,那麼認知偏差就是程式碼中的Bug,它讓大腦做出常規邏輯之外的輸出。
由於認知偏差的存在,我們也許會做出不準確的判斷,或者是不合理的決策。
對充分掌握數字裝置操作技能的年輕人來說,常有這樣的情況:我們難以理解老人們的電子裝置掌握情況,認為頁面上的提示操作非常簡單,為什麼老人們還是不會根據提示操作呢?
就著這樣的心思,我們常常沒有耐心教會老年人使用電子裝置,最後在爭吵中結束了交流。
這就是知識的詛咒:“一旦我們知道某事,我們就假設其他人也知道它。”它讓專業人士很難想象普通人的理解情況,並及時地預測他們的反應。
程式設計思維對降低認知偏差的運用
認知偏差,說到底是一種思考機制。它是人類無法避免的,但是我們可以盡力減少與真實世界的認知偏差。“認知偏差”低,則可以做出與真實世界執行規律相同的判斷與決策。股神巴菲特就因為低“認知偏差”,從判斷與決策中獲取了極大地回報。
而如果我們不瞭解認知偏差,或者將它們適用到錯誤的環境,將會對我們的學習生活造成一定的破壞。程式設計思維或許可以幫我們打破或者降低認知偏差。
基本歸因錯誤
基本歸因錯誤是用來描述因果不匹配的現象。“我們根據他人的個性或基本性格判斷他人,但我們會根據不同情況上下文來判斷自己。”它讓人們難以發現引起結果的真正原因,更無法找出正確的解決辦法。
就比如,同樣是考試發揮失誤,你會認為童童是因為沒有掌握好知識點,而你沒有考好是因為粗心。實際上你的失利或許未必只是因為粗心。
程式設計思維可以避開基本歸因錯誤的坑。將自己的考試視為一個程式,成績為結果,對所有影響因素進行嚴謹地判斷,在除錯糾錯中找出最能影響結果的因素。
自動化系統偏差
自動化系統偏差是描述,人們會過分依賴自動化的系統,以至於其自動糾正過程會影響人們原本正確的決定。當輸入法自動把its改為it's的時候,你能百分百確定哪個才是正確的用法嗎?
可是在程式設計語境裡,一個分號細節將會影響整體。程式設計者不得不用確定且精準的邏輯語言完成每一項任務。久而久之,這種細緻的思維習慣也就保留了下來。
程式設計思維可降低認知偏差
想要降低其他認知偏差,有兩個通用的秘訣。一是注重資訊的完整性,二是堅持終生學習。
1.程式設計有助於培養完整資訊收集與呼叫的能力
認知偏差是從區域性的角度觀察真實世界的執行方式。在數字化高度發展的今天,我們的世界被各種電子裝置以海量的資訊詮釋著。如果不具有與資訊相處的能力,我們就容易陷進數字資訊造成的認知偏差中。
雄孩子機器人未來教育研究院提出了數字公民未來能力模型,並且特別提出了四大核心能力:分別是數字資訊的辨識與分析、呼叫與編譯、創作與創造、反饋與升級。
其中,第一項能力,資訊的辨識與分析,就要求未成年人要在海量資訊的包圍和衝擊中,篩選並判斷資訊的真假,讓資訊為自己所用,而非成為資訊的“受眾”。在此基礎上,他們透過學習程式設計,呼叫與編譯資訊,繼而製作解決問題的工具。
2.程式設計有助於培養終身學習的能力
學無止境,我們需要保持終生學習的態度與能力。在這樣不斷學習的過程中,我們提升的不只是認知水平,更是“元認知”水平。
有研究指出,元認知能力和學習能力相輔相成。學習能力強的人擅長於計劃、把控、評估自己的學習情況,也就是說,他們擁有較高的元認知能力;而擁有較高元認知能力的人,在學習上也往往有出色的表現。
元認知水平由心理學家佛拉威爾提出,指的是我們對自我學習思維活動的認知。也就是對認知的認知。
程式設計者應該很容易理解元認知的作用路徑。例如,當程式設計者要設計一項功能時,元認知會幫助我們思考:
- 需要達到什麼樣的使用效果?
- 可以把目標拆解成幾個步驟或者部分?
- 每一步需要用哪些指令去完成?
- 我應該怎樣安排設計任務?
隨後,透過元認知控制,我們將制定詳細的執行計劃,並在實踐過程中及時進行調整。
“理解問題——找出路徑——解決問題”,這就是程式設計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