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元帥:劉伯承高於賀龍,賀龍高於陳毅,為何這樣排?
十大元帥中,有三位元帥的排名很有意思,劉伯承高於賀龍,賀龍又高於陳毅,為什麼這樣排呢?在解放戰爭中,陳毅的功勞很難說比劉伯承小,更何況基本沒有在戰爭中出鏡的賀龍了。
陳毅雖然具體軍事水平很難比得上粟裕和林彪這些頂流,但他的優勢是坐鎮後方搞協調和資源調配,有他和饒漱石在後方,粟裕打起仗來得心應手。應該說解放戰爭中的幾場大仗惡仗中,陳毅的華野作用遠比劉伯承的中野大,特別是在淮海戰役中,中野消滅敵軍12萬,但華野殲滅的敵軍數量卻大於33萬。
按照這個邏輯,這三位元帥的排名就應該是陳毅、劉伯承和賀龍。賀龍只是在大局已定的情況下掛帥南征,而劉伯承和鄧小平也十分友好地把搶佔成都的頭功讓給了賀龍。
事實是,三位元帥的排名中央軍委是仔細研究過的,解放戰爭的戰績畢竟只能代表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另外,劉伯承和鄧小平千里躍進大別山,在國民黨統治的核心地帶南京和武漢之間狠插一刀,揭開戰略反攻的序幕,而陳毅卻在魯南蘇北難求一勝。
元帥的排名要綜合考慮,不僅要考慮現在的情況,還要考慮歷史功績。
首先說建軍大業。
1927年南昌起義,賀龍是起義總指揮,在軍中的地位僅次於前委書記周恩來。此時,劉伯承的職務是參謀團團長,在領導人中排名第5,而陳毅是在起義軍撤離南昌時追上隊伍的,而且,他只是團級幹部。
當然陳毅後來為南昌起義做出了卓越貢獻,如果不是他在關鍵時刻協助朱德整頓隊伍,並將僅存的800人帶上井岡山,南昌起義就可能徹底失敗。
但在總體貢獻上,就建軍大業而言,仍是賀龍高於劉伯承,劉伯承高於陳毅。
再說紅軍時期
賀龍在南昌起義後,回到家鄉拉起一支隊伍,越戰越勇,後來的紅2軍團就是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長征中,賀龍紅2軍團和蕭克的紅6軍團會師,再後來合併為紅2方面軍,賀龍出任總指揮——這基本是紅軍將領能達到的頂峰,和紅4方面軍的徐向前並駕齊驅。
劉伯承在中央蘇區的紅軍總部工作,擔任紅軍總參謀長。關於這個總參謀長和方面軍總指揮誰大誰小的問題不太好用後世的標準評判,但大體是相當的。
而陳毅在井岡山三巨頭時代後地位略有下滑,任西方軍總指揮和江西軍區總指揮,算是軍團級將領,次於賀、劉二人。此時三人的地位應該是賀龍等於劉伯承而大於陳毅。
然後是抗日戰爭
抗日戰爭初期,紅軍主力改編為八路軍,南方的紅軍游擊隊改編成新四軍。此時,賀龍任八路軍120師師長,劉伯承任129師師長,地位相當,雖然後來129師發展得遠比120師好,但從地位上看,劉賀二人相差無幾。
而此時的陳毅雖然是新四軍軍分會副書記,又是新四軍第1支隊司令員,但新四軍軍長的級別和八路軍的師長是一樣的,陳毅在此時自然比不上賀龍和劉伯承二人了。
“皖南事變”後,陳毅出任新四軍代軍長,又有重建新四軍軍部之大功,總算和賀龍、劉伯承基本持平。
最後再看解放戰爭
解放戰爭中三人的位置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陳毅調任山東軍區司令員,羅榮桓留下的豐厚“遺產”使陳毅實力大增,特別是山東野戰軍和華中野戰軍合併為華東野戰軍之後,陳毅有了粟裕這位戰神相助,開始了他在華東戰場的高光時刻。
劉伯承和鄧小平的戰鬥組合一如既往地穩定而高效,先是千里躍進大別山,隨後和華野配合打下淮海戰役和渡江戰役,解放了大半個中國。但總體而言,我覺得陳毅的功勞在解放戰爭要略大於劉伯承。
反觀賀龍,他在解放戰爭出任晉綏軍區司令員,但晉綏軍區人少地狹,他的主要任務是給彭德懷的西北野戰軍當後勤大總管。當然這也是個艱鉅而光榮的任務,如果說彭德懷是解放大西北的第一英雄,那賀龍就是第一幕後英雄。
總而言之,這段時間的總體功績應該是陳毅和劉伯承持平但稍稍佔點優勢,而賀龍則明顯不如他們。
綜合評定
結合三位元帥在各個歷史時期的總體貢獻,早期是賀龍最突出,後期是陳毅最明顯,而劉伯承一直是那個表現優異的。
劉伯承的南昌起義參謀團團長、紅軍總參謀長、八路軍129師(最能打)師長和解放軍中野司令員三項職務足夠硬核,這是他得以超越賀龍和陳毅的主要原因,另外,他和鄧小平的組合自抗日戰爭初期形成之後,一直保持超高的戰鬥效率,這也是另一個原因。
而賀龍南昌起義總指揮、紅2方面軍總指揮以及八路軍120師師長三項重量級的職務也是他的強有力背書,雖然解放戰爭相對暗淡了點,但他平均分高啊,因此雖然居於劉伯承之下,卻在陳毅之上。
陳毅資格老,噸位重,人緣好,資源廣,甚至在井岡山還當過毛澤東的上司,他在解放戰爭中的功勞十分亮眼,但軍事指揮都是粟裕做的,還給劉伯承在中野當過一段副司令員。因此把他排在劉伯承和賀龍後面,也沒有什麼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