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北迴歸線及其以南區域,已經可以明顯感覺到早春的氣息,但由於我國幅員遼闊,南北跨度大,廣大北方地區萬物尚未復甦,整體溫度仍較低。這也提醒風溼病患者應該注意防寒保暖,防止病情反覆。
“春捂秋凍,不生雜病”是我國自古流傳下來的一條養生保健諺語,意思是說,立春後天氣轉暖,氣溫升高,但不要急於脫掉厚衣服,而是應該繼續穿多一點,即所謂“捂一捂”,這樣更有利於人體適應氣候的變化,避免在冬春交替之際感染病邪。
對於風溼病患者而言,在當前的早春時節“捂一捂”尤其重要,那麼到底該怎麼“捂”才是科學、正確的呢?
根據體質差異選擇“春捂”的程度
“春捂”的程度要因人而異,如年老體弱的風溼病患者,一般對外界氣溫變化較為敏感,整體抵抗力較弱,因此“春捂”時衣服可以選擇厚一些的衣服。
對於青中年風溼病患者,由於整體身體狀況較好,“春捂”時應該選擇不太厚的衣服。
根據氣溫不同選擇“春捂”的時間
“春捂”的時間一定要參考外界環境整體溫度水平。
一般而言,若白天最高氣溫未達到15℃以上時,應當堅持多“捂”一會兒。
若白天最高氣溫穩定在15℃以上時,可以縮短“捂”的時間。
根據病變關節選擇“春捂”的部位
千萬不要認為“春捂”就是從頭到腳裹得嚴嚴實實,風溼病患者應當根據具體病變關節,選擇關鍵部位重點“捂”。
對於類風溼關節炎患者而言,手足膝疼痛最為常見,因此也是最需要保暖的部位。
而對於強直性脊柱炎患者而言,做好頸腰胸椎等脊柱關節保暖最為重要。
“春捂”時不可只“捂”不動
春天萬物復甦,生機勃勃,人體也要適應自然環境的變化增加活動。
因此,風溼病患者在“春捂”的同時要適度加強體育鍛煉,不可只“捂”不動。
要知道“春捂”的目的在於避免風寒溼邪氣侵襲人體,保護體內的陽氣,但這是一種被動的“防禦”。
體育鍛煉可以促進身體氣血執行,增強陽氣功能,幫助身體適應外界氣溫變化,是一種主動的“提升”。
對於風溼病患者而言,若能將這二者有效結合,才能更好地增強抵抗力,減少風溼病反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