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資料證實,在射血分數保留的
在Technology and Heart Failure Therapeutics(THT 2022)年會上,來自德國萊比錫心臟中心的Sebastian Rosch博士指出,對於低LVEF的HFpEF患者,針對應激容量和心室纖維化的治療可能更有利,對於高LVEF的HFpEF患者,針對動脈僵硬度的治療可能更有效。
Rosch博士指出,EMPEROR-preserved試驗表明鈉-
既往將LVEF 40%-49%的心衰定義為射血分數中間值的心力衰竭,但最近的歐洲
研究簡介
對心衰表型進行深入研究是分析差異的一種方法。在目前的研究中,Rosch及其同事開始探究對HFpEF患者進行LVEF分層是否可識別不同的形態和功能亞型。
在本研究中,共納入了56例HFpEF患者。其中,21例患者的LVEF為50%-60%,35例患者的LVEF>60%。表型分析包括心肌
研究顯示,與低LVEF的患者相比,LVEF≥60%的HFpEF患者的年齡稍大,更可能為女性;低LVEF患者則更可能罹患糖尿病,過去/現在吸菸。儘管如此,兩組患者之間的基線NT-proBNP水平無顯著差異。
在臨床表現方面,兩組患者入院時的
對28例亞組患者的心肌纖維化程度進行組織學量化顯示,低LVEF組的平均纖維化程度高於高LVEF組(15.2% vs. 9%)。
心臟核磁共振顯示,與高LVEF組相比,低LVEF組的舒張末容積(68 mL/m2 vs. 78 mL/m2)和收縮末期容積(25 mL/m2 vs. 38 mL/m2)均升高。在該亞組中,低LVEF組的平均LVEF為54%,高LVEF組的平均LVEF為64%。
雖然兩組患者的左室每搏量沒有差異,但LVEF較低組患者的心肌質量較高(63 g/m2 vs. 54 g/m2),LVEF較高組患者的相對壁厚較高(0.80 vs. 0.73)。
在壓力-容積環路分析顯示,與低LVEF組相比,高LVEF組患者的收縮末期和舒張末期壓力更高,收縮和舒張僵硬度也更高。在握力訓練期間,低LVEF患者具有典型的左心室壓力變化。相比之下,高LVEF組的有效動脈彈性顯著增加,表明動脈阻力更高,提示後負荷敏感性增加。
研究評論
Rosch博士指出,研究中使用了三種不同的表型測量方法,並發現LVEF在50%-60%範圍內的患者在心室大小、纖維化程度和心室-動脈耦合受損方面,在技術上更像射血分數降低的心力衰竭(HFrEF)患者。高LVEF的HFpEF患者在握力試驗中的收縮末彈性更高,且前負荷易損性增加。
此外,Rosch博士還表示,高LVEF患者不僅對後負荷敏感,對前負荷也敏感。在短暫的下腔靜脈閉塞期間,患者的前負荷降低,左心室壓力和容積急劇下降,因此每搏輸出量相應下降,表明高LVEF患者對前負荷敏感。
小組成員,來自伊利諾伊州芝加哥市西北大學範伯格醫學院的Clyde Yancy博士在評論時指出,該研究為一項“非常優雅的生理學研究”,在研究中將LVEF轉換為心臟核磁共振的衍生應變測量,可收集更多資訊。
另一位小組成員,來自紐約西奈山伊坎醫學院的Anu Lala博士指出,新資料表明HFpEF患者(尤其是女性)運動不耐受是主動脈僵硬的一種表現。Rosch博士贊同這一觀點,並指出尚需更多研究來更好地理解藥物治療如何更好地解決動脈僵硬問題。來自範德比爾特大學醫學中心的JoAnn Lindenfeld博士同樣強調了表型研究中性別分析的重要性。
來自賓夕法尼亞州費城的托馬斯·傑斐遜大學醫院的Alexander Hajduczok博士指出,現在就認為高、低範圍的HFpEF患者應進行不同的藥物治療仍為時過早,但這些資料給出了假設。無論從血流動力學還是其他角度來講,均是為了理解為什麼有些HFpEF患者可在給定治療中獲益更多。
Hajduczok博士表示,這項試驗是一個良好的開端,未來尚需更大規模的試驗來確定患者具體的血流動力學改變。
總體來講,目前仍在探索如何正確識別HFpEF的表型。有些患者的LVEF可能完全正常,有些患者的LVEF輕微降低,患者可能在炎症、全身性疾病或潛在澱粉樣蛋白上存在差異。在分析過程中,必須考慮患者是哪種損傷,他們的充盈壓力多高等。
醫脈通編譯自:
[1] L.A. McKeown. Probe Beyond Ejection Fraction to Understand and Manage HFpEF: Fibrosis and arterial stiffness, for example, differed in patients with EF under or over 60%, offering clues for care. TCTMD.FEBRUARY 07, 2022.
[2] Rosch S. Hemodynamic Profiles across the range of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in 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potential therapeutic implications. Presented at: THT 2022. New York, NY. February 2,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