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鋼礦業中關鐵礦轉型發展紀實
◎ 本報記者 張繼勇 通 訊 員 李志慧
【核心閱讀】
中關鐵礦透過技術創新,關鍵技術指標處於行業領先水平,選礦金屬回收率達到95%以上,採礦、選礦從業人員實物勞動生產率是行業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
2021年,河鋼礦業中關鐵礦入選國家級“智慧製造試點示範工廠”,一座“安全、綠色、高效、智慧”型現代化礦山破蛹而出。
強化科技攻關,引領礦山“新航向”
為進一步加快創新發展步伐,河鋼礦業中關鐵礦從創新管控模式、技術人才培養、生產組織等方面進行對標學習,研究制定了《創新科技管理提升實施辦法》,確定了高效採礦工藝、防治水技術、綠色充填材料研究與應用等多個重點研究方向。
該礦深化與東北大學、北京科技大學、華北理工大學等高校合作,研發與地質條件相適應的高效採礦技術和綜合防治水技術。2021年4月,大直徑深孔側向崩礦階段空場嗣後充填採礦方法在井下13S1礦房實驗成功,該專案作為子項同時被列入國家“十三五”重點計劃研發專案《金屬非金屬礦山完整性安全開採理論》課題,開創了國內大水破碎礦山安全高效回採先河,採礦回採率達到92%。
“要想在公司高質量發展征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必須踐行創新精神,解放思想、創新思維,根據實際情況隨機應變,打破常規,攻堅克難,進行全方位的管理創新和全產線的科技創新。”該礦創新工作室負責人王慶剛說。
2021年9月,該礦被評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河北省工業企業自建A級研發機構”和“河北省礦山綠色智慧開採技術創新中心”。
堅守紅線底線,織牢礦山“安全網”
讓所有職工都能“高高興興上班來,平平安安回家去”,安全生產既是“生命紅線”,更是“生存底線”。
在河鋼礦業中關鐵礦的安全理念中,安全管理由人防、物防到現代化技防的轉變,才能實現現代化礦山本質安全目標。
自建成以來,該礦實施“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專案提升工程,不斷最佳化現場崗位操作人員配置,堅持以“井下少人化、地表自動化、排程一體化”為目標,打造安全工作標準化平臺,實施運用“金睛工程”資訊化平臺,依託前沿大資料技術,實現全產線安全監測可視可控。
“在智慧集控中心,透過廠區數百個監控攝像頭,我們可以全方位監控全產線作業人員情況和裝置設施執行情況。監控系統同時與地方應急管理部門連線,安全監管真正實現了實時監測、聯防聯控,進一步凸顯了企業社會責任擔當,增強了職工針對突發安全狀況的預判性。”該礦安全總監連歡超介紹說。
為了加強安全生產,該礦對生產監控技術進行全面升級,透過引用水文、地壓、地表變形、井下氣體監測系統,全方位掌握水文、地質、作業環境變化情況,地表值守人員可以實時自動調整通風、排水系統,時刻保障井下作業安全。
堅持創新驅動,打造礦山“新引擎”
作為河鋼礦業自動化程度最高的現代化新型礦山,中關鐵礦基於新一代資訊科技創新賦能,充分發揮人才和技術優勢,讓礦山裝上“智慧大腦”。
“我們依託最前端的資訊科技,實現了全產線遠端自動控制,讓產線上的每一個環節都彰顯出智慧化礦山的魅力。”該礦電氣技術員宋曉西說,“全新的智慧集控中心被譽為全礦‘生產大腦’,每時每刻都在收集和分析來自各生產系統的監控操作資訊,將控制模式由傳統的人員現場值守變為智慧執行,實現了生產視覺化、決策科學化和功能上的一鍵操作,極大地提升了生產效率,為提產增效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撐。”
如果說技術創新讓該礦高質量發展獲得了內生動力,那麼新裝置、新工藝、新技術應用於生產全流程,則為產量、利潤大幅提高提供了強勁的“引擎力”。“曾經礦山的井下運輸系統還得靠人員駕駛,配備很多道閘工,現在我們坐在寬廣明亮的智慧集控中心裡面,全運輸流程都是自動化執行,簡直不敢想象。”中關鐵礦運輸班組班長劉廣建介紹。
該礦積極推進全產線技術創新,加快資訊化、自動化和智慧化深度融合,井下作業工序實現主井提升系統全流程自動化執行,副井自主要罐、訊號集中管理、罐籠自動升降的“智慧護航電梯式”執行模式,無線訊號實時定位全區域人員,遠端遙控大型鏟運裝置,井下通風、排水系統無人值守、井下有軌運輸無人駕駛系統,產線生產效率大幅度提升。地表生產工序磨選上料全流程遠端實現一鍵啟停操控,壓濾系統全自動調節、水處理系統全自動執行、智慧集控銷售、能源智慧分析等技術的應用,真正實現了智慧化礦山“井下少人化、地表自動化、排程智慧化”目標。
目前,該礦關鍵技術指標處於行業領先水平,選礦金屬回收率達到95%以上,採礦、選礦從業人員實物勞動生產率是行業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
每一次成功都是一次突破,每一次收穫都是一次跨越。中關鐵礦的轉型發展之路不但是河鋼礦業打造數字化、智慧化、綠色化資訊現代礦山的縮影,也折射出礦山行業轉型發展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