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埃菲社馬德里2月14日報道,在一項全球調查中,所分析的四分之一的河流含有潛在有毒的藥物活性物質(PAF),而在巴基斯坦的拉合爾、玻利維亞的拉巴斯和衣索比亞的亞的斯亞貝巴等城市的河床上觀察到平均累積濃度最高的潛在有毒藥物活性物質。
報道稱,一個研究小組分析了104個國家258條河流沿線1052個地點61種活性物質的濃度,這些河流包括泰晤士河以及流經巴西的亞馬孫河,對4.714億人產生了環境影響。研究結果由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月刊在今天公佈。
這項研究指出,所有大陸的河流都受到藥物汙染的影響。其中最嚴重的汙染樣本在歐洲採集自馬德里,在美洲採集自哥斯大黎加聖何塞,在澳大利亞採集自阿德萊德。
研究強調,超過四分之一的取樣點至少有一個PAF超過被認為對水生生物或者抗菌藥物耐藥性安全的水平。作者認為,這一結果表明藥物汙染在環境中達到一定規模。
報道稱,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南亞和南美洲、中低收入國家以及與廢水和廢物管理基礎設施薄弱的地區,這些汙染物的累積濃度最高。
研究發現,拉合爾、拉巴斯和亞的斯亞貝巴是這些物質平均累積濃度最高的城市。
在被分析的河流中檢測到的最常見的藥物活性物質是卡馬西平、二甲雙胍和咖啡因。
報道稱,在潛在有害濃度中發現的其他汙染物是普萘洛爾(用於高血壓等心臟問題);磺胺甲惡唑(抗細菌感染的抗生素)或氯雷他定(抗組胺藥)。
報道指出,藥物活性物質濃度最高的是對乙醯氨基酚,在塞克河(拉巴斯)的一個取樣點發現,研究小組在那裡觀察到化糞池枯竭和取樣點上游垃圾填埋的證據。
藥物活性物質暴露於環境會損害生態系統,並可能透過微生物抗藥性等機制損害人類健康。
亞馬孫河、密西西比河、泰晤士河和湄公河等河流在不同的地點取樣,這些地點跨度巨大,從委內瑞拉的亞諾馬米村到德里、倫敦、紐約、拉斯維加斯、拉各斯(奈及利亞)。
這項研究是加拿大約克大學領導的全球藥物監測專案的一部分,是第一次對藥物對環境的汙染進行全球研究。
研究人員希望,透過加強對環境中藥物的監測,可以制定戰略來限制汙染物的潛在影響。
全球藥物監測專案聯合主任約翰·威爾金森說,20多年前,人們就知道藥品會進入水環境,從而可能“影響生物的特性”。
然而,幾乎所有可用資料都集中在北美、西歐,儘管透過這一新專案,對水環境中藥物全球分佈狀況的瞭解“大大增加”。
來源:參考訊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