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大大小小博物館數不勝數,但是今天小編要帶您一起看一看這些動物博物館,從那些早已消失的遠古動物到如今面臨瀕危的珍稀野生動物,我們可以解開自然演變的面紗,探索那些為我們所陌生的神奇生物們。
1、國家動物博物館
國家動物博物館隸屬於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是我國最大的動物學專業博物館,由動物標本館和標本展示館兩部分組成。
標本展示館建築格局仿法國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建築面積7500平米,包括地下一層、地面二層半共三層半的結構,其中布展面積5500平米。展示館設9個固定展廳、1個流動展廳和一個4D動感電影院,固定展廳展品基本不變動,流動展廳不時有不同的展覽,主題每次也不同。
地下一層是無脊椎動物展廳,由於體型小、運動緩慢、生境隱蔽等特點,大多數無脊椎動物不為人們所瞭解。展示了一些代表性類群如“珊瑚”、“貝殼”、“蚯蚓”、“蜘蛛”等。
瀕危動物展廳在一層,主要展示的是我國特有和珍稀的動物標本。這裡有我們耳熟能詳的動物明星,也有我們從未謀面的陌生動物,雖然是標本,但形態、姿勢、表情都不同,彷彿看到了它們活著時的樣子~
這些動物處於瀕危的地步,與人類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係,或是人類直接獵殺了它們,或是使用農藥、殺蟲劑等毒害了它們,或是侵犯和破壞了它們的棲息地,改變了棲息地的性質,使其不再適合原有動物的生存,導致其瀕危,看到這些真實的動物標本,更能讓人反思,畢竟它們也是地球的主人,有權利共享地球資源。
在昆蟲展廳,有色澤鮮豔的“會移動的寶石”—甲殼蟲,有多姿多彩的“夜之精靈”—蛾子,有兇猛的捕食性昆蟲:虎甲、螳螂、齒蛉、胡蜂。有能夠致其它動物於死地的寄生蜂、寄生蠅,有偽裝植物枝葉的竹節蟲、螽斯,有善於警戒恐嚇的蠟蟬、蛾子、食蚜蠅等。
各種昆蟲稀奇古怪,令不少遊人嘖嘖稱奇,動物世界,人類瞭解的還有限。動物的世界很奇妙,希望以後我們能在自然界相識,週末一定要去看看!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北辰西路1號院5號中國科學院奧運科技園區
2、中國古動物館
中國古動物館是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建立的,中國第一家以古生物化石為載體,系統普及古生物學、古生態學、古人類學及進化論知識的國家級自然科學類專題博物館,也是目前亞洲最大的古動物博物館。1995年12月對公眾開放。
按照生物的演化序列,中國古動物館分為兩館(古脊椎動物館、樹華古人類館)、四個展廳(古魚形動物和古兩棲動物展廳、古爬行動物和古鳥類展廳、古哺乳動物展廳、古人類與舊石器展廳)。展品之精美、種類之齊全,堪稱亞洲第一、中國之最。
樹華古人類館展出國內外古人類化石和舊石器標本及模型,系統普及了人類起源與進化的科學知識,昭示了人與自然共存共榮的科普主題。內容包括北京猿人頭蓋骨以及國外贈送的各種珍貴的古人類化石標本模型。
古魚類化石展區中可以見到各地質時期,各個演化階段的魚化石,包括帶盔披甲的無頜類、原始的盾皮魚類、高等魚類化石等。被稱為活化石的拉蒂邁魚是目前國內儲存最為完整的拉蒂邁魚。
古鳥類展區中展出了各地質時期的各種鳥類化石,其中包括世界上已知最早有喙的鳥、除始祖鳥以外最著名的化石鳥類孔子鳥等著名的古鳥類化石。我國已成為擁有早期鳥類化石最多的國家,是世界上當之無愧的研究早期鳥類起源和演化的中心。
兩棲類展區展出的是我國發現的2億多年前(二疊紀)至1千多萬年前(新生代的中新世)的兩棲類化石。由於兩棲動物的軟骨較多,且它們多生活在潮溼的環境,死亡後屍體很快腐爛,很難儲存為完整化石,因此本館內展出的標本都是兩棲動物化石中的珍品。
古爬行動物展區展出各類爬行動物化石,有我國發現的最大的淡水龜化石南雄龜、古老的鱷魚化石、被稱為中生代的海怪的海生爬行動物、中生代的空中霸主翼龍、中生代的霸主恐龍、哺乳動物的祖先似哺乳爬行動物。古哺乳動物展廳透過大量的哺乳動物化石,使觀眾從中瞭解哺乳動物在經歷了上億年的發展過程中是怎樣由最初的微不足道的小動物發展成為今天在地球上佔有優勢的種類繁多的大家族。
依託研究所近百年收藏的20餘萬件標本,展出了從中精選的有代表性的藏品近千件。這裡陳列著自5億多年前的寒武紀至距今1萬年前的地層中產出的史前各門類古生物化石和舊石器標本及模型,包括無頜類和有頜類魚形動物、兩棲動物、爬行動物、鳥類、哺乳動物和古人類化石及舊石器等。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西直門外大街142號
3、自然博物館
北京自然博物館位於首都南城中軸線上的天橋地區,背靠世界文化遺產天壇公園,面對現代化的天橋演藝區,具有特殊的文化環境。主要的陳列展館有《古爬行動物》《古哺乳動物》《無脊椎動物的繁榮》《恐龍公園》《植物世界》《人之由來》《神奇的非洲》《動物--人類的朋友》《水生生物館》《走進人體》。
“動物——人類的朋友”陳列是以進化論為主線,展示了動物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等到高等的進化過程,以及在相應的生態環境下,各類動物生存的真實景觀。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陳列中的這些珍貴動物標本製作水平很高,毛皮色澤光潤、體態造型完美,再現了動物體生前應有的姿態和容貌。
北京自然博物館《恐龍公園》中觀眾可親眼目睹龐大的峨眉龍躲在樹林中,高抬著長長的脖子,夠吃蕨類植物樹頂端的嫩枝;一隻小小的鹽都龍,受到了食肉恐龍的威脅,鑽到峨眉龍的肚子底下躲避危險;儘管地面危機四伏,天空上的翼龍悠閒地在空中滑翔;馬門溪龍動著蟒蛇一樣的脖子,極力想發出叫聲,無奈它的脖子太長,就像今日長頸鹿一樣,是個啞巴;更有兇猛的永川龍虎視眈眈地盯著巨大峨眉龍,伺機把它們作為美食;兩隻恐爪龍合力圍攻一隻甲龍,甲龍憑藉身上的重甲,對貪婪的恐爪龍不理不睬。
古爬行動物廳向觀眾展示了生物界兩億多年前的景觀,並以總鰭魚、魚石螈、蚓螈和異齒龍為代表,演示了脊椎動物從水域向陸地發展的複雜過程。大廳中央展示了栩栩如生的恐龍骨架群,如中國人發現的第一條恐龍——許氏祿豐龍,體長達26米的井研馬門溪龍,稱王稱霸的霸王龍,小巧玲瓏的恐爪龍,背上佈滿劍板的沱江龍,威風凜凜的永川龍,展翅翱翔的翼龍,稱霸海洋的魚龍。多媒體電腦可以讓觀眾欣賞到恐龍的原始埋藏狀態,並透過“化石搜尋器”來體味古生物學家挖掘恐龍化石的艱辛和樂趣,從模擬地層演示中體會到地球滄海變良田式的重大地質變化過程。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天橋南大街126號
來源 | 北京旅遊網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