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21是我國自主研發的第一種中程彈道導彈,作為設計服役的時間較早,但效能放到今天依然優異的中程彈道導彈,其依然是我國重要的中遠端戰略打擊手段之一。
而經過改進從而獲得了反艦能力的D型號,也就是DF-21D,更是在我軍的導彈裝備序列中有著不可代替的作用。
當然,對於這種強力的導彈,近年來網路上也不乏質疑的聲音。比如,因為DF-21D的特性就是反艦,因此有不少人質疑東風-21D導彈對於美國航空母艦防空網路的突防能力。
就筆者看來,這些關於DF21D突防能力的無根據的質疑,可以粗略的總結為兩個大類。
一個大類是對DF-21D硬突防能力的質疑,即DF-21D能否在物理上突破美國反導/防空導彈組成的攔截網路?
另一個大類則是對DF21D的軟突防能力進行質疑,即DF21D的導引頭是否能夠搜尋到美軍的航母?是否能夠給予DF21D末端精度以足夠的保障?是否能夠在與美國軍艦的電子戰中獲得優勢地位?
針對第一個問題,即DF21D是否能夠突破美國的防空反導網路。我們得先從DF21D的工作方式開始談起。
DF21D作為一款彈道導彈,它的彈道和傳統彈道導彈一樣都分為:動力段、自由段和再入段。我們可以把彈道導彈的彈道,簡單地理解為一個被用力丟擲去的石子在運動中產生的拋物線軌跡。
其中動力段可以看作是石子在手中的階段,導彈在這個階段所飛行的距離佔總射程的比例是非常小的。在這個階段中,作為一開始拋投石子的力量,也就是火箭發動機會先開始工作,快速燃燒並向後噴出大量燃氣,給予彈體一個加速度。
在火箭燃燒完後,彈頭就會與火箭分離,火箭發動機會在引力的影響下掉回地面,只剩下彈頭繼續飛行,也就進入了佔總射程比例最高的自由段彈道,這一階段基本上都是在大氣層外飛行的。
而到了彈道的最後一個階段,也就是再入段,彈頭會重新返回大氣層,並在幾分鐘內砸到目標腦袋頂上,對於DF-21D這種反艦彈道導彈來說,這也是彈頭上的末端制導系統開機鎖定美軍航母的階段。
針對彈道導彈彈道的特點,我們一般將對彈道導彈的攔截作戰分為兩部分:第一個部分是對正在自由段範圍內飛行的彈頭進行反導攔截,第二部分是對在再入段範圍內飛行的彈頭進行防空攔截。
在反導攔截中,由於攔截目標——也就是彈道導彈的彈頭,其工作環境的基本都是在大氣層外部的,且由於早已與火箭發動機分離,無動力的彈頭在大氣層外部,既不能借助動力機動,也不能借助空氣機動,因此這一段的DF-21D彈頭的彈道是可以被預測的,也為美國反導系統攔截DF21D提供了理論上的可能性。
但是理論上的可能性不等於現實中的確定性。
首先是如何探測到導彈彈頭,雖然美軍叫囂他們的艦載雷達效能優異,但是彈道導彈彈頭的外形光滑,並且沒有複雜舵面,是天然的“隱身目標”,因此如果想要探測到DF-21D,單靠美國航母的艦載雷達是不可以做到的。
美國的反導系統需要專用的反導雷達從側面照射,才可以讓火控雷達鎖定DF21D的彈頭位置。而美國可以做到這一點的反導雷達,美國專家自己都說過,目前除了在東海位置佈置的幾臺大型雷達以外,就只有佈置在韓國的薩德反導系統的雷達可以擔任這一任務。
不過這些雷達的位置都是固定的,也沒有專門的護衛力量,在真正戰爭爆發時,很容易在第一時間就遭到來自我國的毀滅性打擊。
而且,即便是這些雷達因為種種因素躲過了我國的打擊,並且在各種軟攻擊的手段下也能正常工作,也不能證明美國的反導系統可以遏制我國的DF21D導彈,因為能探測到只是第一步,能否打到則取決於攔截彈的效能。
對於反導攔截作戰來說,導彈的什麼效能最重要呢?答案是射高,字面意思也就是導彈能達到的最大高度,上文我們提到過,彈道導彈的彈道是一個拋物線,因此反導攔截彈的射高越高,就能獲得更大攔截範圍。
美國現在配套給艦船的反導導彈只有一款短程的,射高只有300公里的“標準-3”型反導導彈。而在距離最長的彈道中段中,DF-21D飛行的最高點差不多能達到600公里左右高度,在DF-21的彈頭經過最高點慢慢降低到300公里——也就是“標準-3”的射高前,“標準-3”自然是無計可施的,因此,美軍的反導攔截系統實際上只能對進入末端彈道飛行DF-21D進行攔截。
這就極大地壓縮了反導導彈的攔截距離,也壓縮了美國海軍的反應時間,還壓縮了反導導彈的攔截視窗。
再入速度高達15馬赫的DF-21D,在下降高度到300公里內後,僅需要一分半鐘就能命中目標,並且由於反導攔截彈實際上不能在大氣層內工作,留給美國海軍“標準-3”的攔截視窗只有幾十秒。
再考慮到命中率和DF-21D本身具備的誘餌等反攔截措施,如果美國海軍面對的是一整個編組的DF-21D彈群,即便能攔截其中的部分,但依然會有大量無法攔截的彈頭突破美國反導系統的攔截。
在突破了美國反導系統的攔截後,下一步DF21D要面對的是美國的防空系統的攔截。在這個時候DF21D已經進入了末端突防階段,也就是進入了大氣層的再入段彈道。
進入大氣層後,DF-21D彈頭就可以利用其上可活動的空氣舵面進行機動。這一末端的機動雖然是有限的,但一旦開始機動,就不是隻能攔截固定彈道的反導導彈能夠攔截的了。因此,在這一階段,DF21D的主要敵人是美國海軍的防空導彈。
美國海軍的防空導彈分為遠端,中程,近程三種。這三種防空導彈裡對DF21D威脅最大的就是遠端防空導彈。美國海軍的遠端防空導彈“標準-2ER”斜距射程可以達到220公里,而高拋射程更是可以達到400公里。
在這個距離上,一旦DF21D進入美國遠端防空導彈的射高,在理論上它就有被攔截的可能性。
而且美國近幾年也開始換裝新型的“標準-6”遠端防空導彈。“標準-6”採用了主動導引頭制導,這種導引頭自己攜帶雷達,可以讓防空導彈自己尋找目標。在此之前,“標準-2”防空導彈如果想要尋找打擊目標,是需要靠其他的大型雷達照射,才能引導防空導彈順利打擊目標的.因此這種導彈可以很大的提升攔截機率。
但是,這種新型遠端防空導彈真的能對DF21D造成很大的威脅嗎?
事實上,根本不可能。雖然這種新型防空導彈的能力很強,但是它有一個致命缺點,就是它是針對飛機和其他大氣層內的飛行器而設計的導彈,設計之初就沒有考慮攔截更高速的彈道導彈目標。
因此這種導彈在攔截速度在音速的10倍以上的DF21D時,就會非常吃力。DF21D在機動時的單位時間飛行距離遠大於攔截彈,很容易就會讓齊射的攔截彈全部脫靶,想要封鎖DF21D的機動範圍也會變得困難。
在反導系統和遠端防空都被突破的情況下,美國海軍還能依賴的硬殺傷手段也就只有中程和近程防空系統了。
美國海軍的中程防空系統採用的是海麻雀防空導彈。這種防空導彈在最新一批次也升級到了主動導引頭,但還沒有鋪開服役,因此大多數主力艦攜帶的還是需要艦載雷達引導的老式批次,火力通道受限,也不能齊射。
而且海麻雀本身就比標準6的彈體要小,極速也更低。因此它才是作為中程而非遠端防空導彈而服役的。對於末端突防的DF21D彈頭,即便是速度更快還能齊射的標準6都無可奈何,至於海麻雀能對DF-21D起到的威脅,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而在最末端,也就是距離打擊目標的3-10公里距離上,美國海軍只剩下海拉姆防空導彈和密集陣防空炮可以指望。
雖然海拉姆防空導彈速度慢,密集陣近防炮的射速也說不上快,但是多臺近防武器一同齊射,針對單一彈頭末端攔截還是有可能的,尤其是密集陣,在末端確實有機率擊中DF21D的彈頭,切開DF21D的彈頭殼體,以造成彈頭失穩。
但是在末端的距離上,即便DF21D被擊中,也很難說它的打擊效果也因此減少。因為在末端,以DF21D的速度,只有幾秒的攔截時間。即便攔截到了,DF21D彈頭依靠慣性也依然會準確的擊中目標,海上軍艦並沒有那個速度可以在幾秒內位移一個身位。
也就是說,即便是在DF21D突防的末端,使用了遠端防空導彈攔截的美國海軍也難以應對大量突防的DF21D導彈。
在論證完美國海軍的硬手段沒有辦法對DF21D造成巨大的威脅後,我們還需要駁斥一些關於DF21D會被美國海軍的軟手段,即透過電子、熱誘餌彈干擾,從而大幅度降低DF21D的突防成功率。
我們可以先從美國海軍主力艦和航母標準配置的干擾手段談起。美國海軍主力艦會配備紅外干擾彈,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熱焰彈。這種干擾彈可以釋放大量高熱目標和煙幕,對於紅外感測器有很好的干擾效果。DF21D的導引頭確實相容了紅外探測模式,而且DF21D的紅外導引頭確實會被熱焰彈干擾。但熱焰彈有個很嚴重的問題,就是熱焰彈本身能維持的時間太短了。
熱焰彈暴露在空氣中會極速地降溫,在降溫後熱焰彈就失去了對紅外導引頭的干擾能力。而DF21D的紅外導引頭工作距離較遠,工作時間較長,熱焰彈的干擾範圍並不能覆蓋整個導引頭的開機時間,因此能夠起到的干擾效果是很有限的。
而美國海軍主力艦配備的另一種干擾手段,也就是有源干擾裝置。
這種新型的有源干擾裝置則是可以拖曳的,這也就意味著這種有源干擾裝置可以放置在距離船體有一段距離的地方,散發出比船體本身更大的訊號,誘騙DF21D的主動雷達將誘餌誤認打擊目標,從而造成脫靶。
但這種有源干擾裝置受限於陣面的佈置,而難以對垂直方向的目標進行干擾。恰巧作為彈道導彈,DF21D的末端彈道就是近乎垂直下落的。這種有源干擾裝置難以對打擊本目標的彈頭進行有效的干擾,也不能作為可靠的軟殺傷手段來阻礙DF21D突防。
綜上所述,我們能發現,美國無論是軟手段還是硬手段,都無法對DF21D的突防進行足夠好的攔截。在這種情況下,唯一還能阻擋DF21D擊沉美國航母的,就只剩下了一個因素,那就是DF21D自己的殺傷能力。
DF21D作為反艦導彈,它所採用的戰鬥部是針對大型艦船專門設計的。美國的航空母艦有水平方向鋪設的重灌甲,一般的反艦導彈即便是擊中了航母甲板,想要擊穿甲板下鋪設的重灌甲也是很難的。但是DF21D專門設計了一款侵徹戰鬥部,可以利用堅硬的侵徹前端,依靠極高的再入速度直接砸穿美國航母的水平裝甲板,將戰鬥部裝藥直接送到機庫,乃至於機庫更下層的動力艙跟前。
DF21D本身作為DF21家族的延續,它採用了兩級固體發動機,這也為它巨大的彈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相比其他反艦導彈,DF21D的彈頭無疑是大了好幾倍的,這也讓它可以裝下更多的戰鬥部裝藥。在侵徹前端破開航母裝甲後,接近1噸的高爆炸藥可以直接在航空母艦內部爆炸。如果是在機庫爆炸,機庫內,也就是航空母艦停靠飛機的場地會被徹底橫掃,所有內部停留的飛機都會被破片侵徹,打的千瘡百孔甚至是直接炸掉。
而如果彈頭在動力艙爆炸,則可以直接讓航母失去動力。航母作為大型艦艇,失去動力的後果非常嚴重,不僅是不可以開動,而是徹底喪失了一切電力運作能力,甚至不能滿足最基本的供電需求,相當於徹底失去了戰鬥能力。
而如果彈頭能夠擊穿整個航母,在水下爆炸。這種情況對航母的損傷是最大的,因為如果爆炸衝擊波在航母底部擴散,就會讓航母的龍骨彎折,整個航母船體就會因此報廢,甚至直接沉沒。
這樣強大的威懾力,讓美軍航母開始離得我國越來越遠,可以說DF-21D的服役,讓美軍航母在其射程範圍內的每一秒都擔驚受怕,而我軍也依靠這種非對稱武器,獲得了第一島鏈範圍內相當大的戰略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