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眾多的電影電視節目中,天才的科學家和武林高手都是特立獨行,瘋瘋癲癲,不同於尋常人的,他們的舉止和言行都是那麼的與眾不同,好像這才能夠配得上天才或者創造性這個稱呼。
然而這是我們對於創造性人才的一個天大的誤解。
“特立獨行”不一定是創造力的標誌
“對很多人而言,”喬治·內勒(George Kneller)評論說,“有創造性似乎僅僅意味著釋放衝動或緊張……
然而,狂放不羈地扭動屁股算不上是有創造性的舞蹈,把顏料潑到畫布上也並不是有創造性的繪畫。”
創造力的確包含破舊立新的意願,但這並不意味著刻意地追求不同或者自我放縱。
被過去積累的知識所束縛是錯誤的,但忽視它們也同樣不對。
阿爾弗雷德·諾斯·懷特海(Alfred NorthWhitehead)曾經警告說:“蠢人愚昧無知,單憑想象行事;書呆子則缺乏想象,死摳知識。”
有創造性意味著把知識和想象力結合起來。
創造力不要求特殊的智力天分或者高智商
認為極富創造力的人擁有常人所不具備的某種特殊智慧,這種觀念已經流行了幾個世紀。
智商測驗出現之後,這種觀點更加甚囂塵上,使得公眾普遍相信如果你的智商達不到天才水平(135以上),你就幾乎不可能有什麼創造性的智力成就。
然而,當研究者開始研究創造型人才的生活,並把他們的智商測驗表現與創造力測驗表現比較之後,他們有了兩個發現:首先,創造力並不取決於特殊的才能,而是取決於普通才能的利用——這些才能人人都具備,但是大多數人從未學會利用它們。
其次,智商測驗並不是用來測量創造力的,所以智商得分高並不意味著富有創造力,得分低也不意味著缺乏創造力。實際上他們發現,絕大多數創造型人才的智商測驗得分明顯低於天才水平。
創造力是心理健康的表現
很多低成本的恐怖電影強化了創造型人才的一個普遍形象:一個暴怒瘋狂的科學家,神經質地在實驗室裡走來走去,邪惡地搓著手,臉上流露出痴迷的神情。
很多人真的相信這種形象,認為“有創造力的人”和“瘋子”是近義詞。
然而他們錯了。關於創造型人才的相對心理健康,哈羅德·安德森(Harold Anderson)在下文中概述了一種主流的心理學觀點。【贊同這一觀點的人包括很多受人尊敬的思想家,比如艾瑞克·弗洛姆、羅洛·梅、卡爾·羅傑斯、亞伯拉罕·馬斯洛、吉爾福德(Guilford)和歐內斯特·希爾加德(Ernest Hilgard)。】
這些作者一致認為,創造力是一個人心理或精神健康的表現,與完整性、統一性、誠實、正直、投入、熱情、激勵和行動有關。
他們還認為,神經官能症會伴隨或者導致創造力的退化。對於患有神經官能症或者其他精神疾病但很有創造力的人,這些作者的看法是:
儘管患病,他們仍然有創造力;如果沒病,他們會取得更大的成就;他們在走下坡路,或者他們的創造是虛假的,也就是說,他們可能有絕妙新穎的想法,但是因為有病,他們無法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