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有地震嗎?
科 普
解 答:
數百年來,為揭開南極洲的神秘面紗,數以千計的科學家前赴後繼。
在網上一旦搜尋“南極有地震嗎”等類似問題時常常會得到這樣的解答——“地震幾乎遍於世界各地,但南北兩極地區卻從沒有過任何地震的記錄。”“美國的科學家經過30多年的觀測研究認為,巨大的冰層是造成南極大陸和北極的格陵蘭島內陸地區沒有發生過任何地震的主要原因。”
但實際上,謎底早已揭曉。我國第二次南極考察(1985-11-20 ~ 1986-03-29)度夏期間,地震臺站已獲得1986年2月25日至3月25日的地震記錄資料。一個月內,共記錄到兩次3~4級近震、四次遠震,其餘大多數是冰震(相當於大型的物體敲擊水面,從而產生震波,與地震類似),平均每天發生有5~6次。
此外,中國南極長城站地震臺實現數字化觀測後,從2010年底至2011年底,數字化寬頻帶地震記錄儀還捕捉到發生在南極地區的百餘次地震,其最大震級達里氏4級左右,最小震級約為0.5級。可見“南極無地震”一說並不準確。
1986年1月,我國第一批前往南極科考的地震科學家、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林雲芳在長城站安裝地磁儀器
南極大陸是地球上最老的古陸之一,在地球45億多年的漫長演化中經歷了複雜的變遷。大約在18億年前,地球上可能存在一個超級古陸,稱哥倫比亞古陸;大約在14億年前該古陸逐漸解體,重組形成羅迪尼亞古陸;羅迪尼亞古陸又在850—500Ma(百萬年,地質學、古生物學等領域常用的時間單位)前逐漸解體,重組形成岡瓦納古陸。
南極大陸原處於岡瓦納古陸的核心位置,經歷了最為悠久的地球演化過程,並儲存了其中一些重大地質事件的記錄。因此,南極大陸現狀及歷史演化的研究關係到人們對全球構造格局的形成和演化的認識,具有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與潛力。
人類經過百餘年堅持不懈的探索,隨著對南極考察的深入,越來越認識到南極洲與人類生存和發展密切相關,地震監測也不例外。
其中,在南極地區開展的地震學研究主要集中在南極地震活動性、殼幔結構及其各向異性等方面。透過對南極大陸及周邊地震統計分析發現,南極大陸地震活動性較低,地震強度較小,僅在部分地區有較明顯的地震活動。
我國在南極建設的長城站地震臺可以記錄到發生在世界各地的大地震和南極地區的小地震及火山活動。由於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這些資料對研究全球地震、中國地震、南極地區小地震和火山的成因機制等,都十分重要。
南極大部分地區是穩定的地塊,
發生的地震較少,
有記錄的幾次地震的震級也不大,
因此,
南極大陸可稱之為
地球上最大的
地震活動明顯不發育的地區。
參考資料來源:
《經點科學:南極也有地震臺?他們在最南端聆聽地球“心跳”》中國地震局
來源:濟震微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