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我們說到印度海軍在上世紀80年代自制的大型護衛艦,戈達瓦里級護衛艦。該級艦堪稱印度海軍自制大型水面艦艇的開端之作。而飽含“進取心”的印度海軍自然不會止步於戈達瓦里級,很快印度海軍便將戈達瓦里級護衛艦的改進工作提上了日程,這就是後續的布拉馬普特拉級護衛艦。
布拉馬普特拉級起源
布拉馬普特拉級護衛艦的命名與前級艦戈達瓦里級一致,均以印度境內的河流名稱命名,而布拉馬普特拉河的上游即為大名鼎鼎的我國境內的雅魯藏布江,雅魯藏布江在印度阿薩姆邦境內與其他兩河合流後始稱布拉馬普特拉河。並在孟加拉國境內與恆河交匯,形成廣袤的的恆河三角洲,最終注入孟加拉灣。
再說到布拉馬普特拉級護衛艦,印度稱為P16A (Project 16A )專案,也就是P16型戈達瓦里級的改進專案,由於戈達瓦里級存在整體火力偏弱的缺點,例如反艦導彈還是用的老舊的冥河,防空只有雙聯裝的SA-N-4近程防空導彈,恰逢在上世紀80/90年代,海軍艦載武器如雨後春筍一般蓬勃發展,於是在1986年,印度海軍開始首艘布拉馬普特拉河級護衛艦設計工作,並最初計劃在1993年年入役,並與德里級驅逐艦形成高低搭配態勢。
排水量 |
標準3600噸;滿載3850噸 |
全長 |
126.4米 |
寬度 |
14.5米 |
吃水 |
4.5米 |
動力 |
2臺燃氣輪機 30000馬力 |
最大航速 |
27節 |
成員 |
316人 |
續航力 |
4500海里/12節 |
布拉馬普特拉級武器
對於印度自制武器來說,有一句話十分貼切,那就是理想很豐滿,但現實很骨感。本來是成熟艦體加上更新換代武器裝備應該難度不高,但架不住印度海軍的多番修改設計,如同前後修改設計幾十次的德里級一樣,布拉馬普特拉級護衛艦的設計直到1994年才最終鎖定,加之配套武器的研製滯後,直到2000年第一艘布拉馬普特拉級護衛艦才加入印度海軍服役。
在武器裝備上,布拉馬普特拉級捨棄了戈達瓦里級的雙管57毫米主炮,換裝為一門奧托梅萊拉76毫米艦炮,在艦炮後方佈置有四座四聯裝SA-N-25天王星反艦導彈發射裝置(射程130km),呈30°仰角的16枚導彈發射裝置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這點和印度海軍的另一型科拉級輕型護衛艦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防空武器上,布拉馬普特拉級選擇了以色列制的巴拉克-1防空導彈,裝備3座8聯裝巴拉克艦空導彈垂髮裝置(射程0.5km~10km),巴拉克-1防空導彈雖然射程偏近,但是所需佈置空間較小,非常適合中小型艦艇搭載。此外布拉馬普特拉級還裝備了4門AK630近防炮用於近程防空反導作戰。
在反潛武器上,布拉馬普特拉級繼承了戈達瓦里級護衛艦優秀的反潛能力,首先依舊保持了西方國家反潛護衛艦標配的雙機庫設計,可搭載2架海王反潛直升機。其次還有2座3聯裝324毫米魚雷發射裝置,唯一缺點是依舊採用了蒸汽輪機動力,而未採用噪音偏低的燃氣輪機動力。
布拉馬普特拉級服役
布拉馬普特拉級護衛艦共計服役3艘,該級艦於1986年開啟設計工作,但是首艦於1998年下水,2000年正式服役,三號艦比亞斯號更是直到2002年才下水,堪稱經典的十年磨一艦,而這一切又在後續的什瓦里克級護衛艦和卡莫爾塔級護衛艦的研製中繼續上演。拖沓的研製計劃帶來了服役即落後的痛點,布拉馬普特拉級服役之時,各大海軍的隱身護衛艦已經不斷湧現,但依靠著較強的反潛/反艦能力,布拉馬普特拉級護衛艦還是可以助力當時的印度海軍維持其對老對手巴基斯坦海軍的水面艦艇碾壓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