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行情走到現在,很多人可能想起了2018年,今年是2018年的翻版嗎?
2018年,A股剛剛經歷了一波上漲,美國加息的同時,外部環境,美國開始對中國加徵關稅,而2022年美國同樣準備加息,外部環境,疫情持續,俄羅斯和烏克蘭的局勢升溫,美國對中國的打壓還在持續。
從這個角度來說,很類似。
2017年下半年開始,經濟下行壓力開始加大,疊加美國的政策,2018年全年,中國GDP連續下滑,從7%,一直下降。製造業利潤總額累計同比增速持續下滑,至2019年1季度見底回升。
而目前,2021年開始,增速同樣出現了巨大的下滑。
對股票市場來說,決定股票方向的有兩個,一個是貨幣,一個是估值。
關於貨幣,一個是多寡,一個是價格。
先來看看多寡,2018之前,市場的貨幣M2增速從高位下滑,但是經歷過一波超發,通脹的記憶還在,2018年也沒敢繼續增發貨幣,限制了政策空間,而2022年之前,M2同樣從高位下滑,但持續的時間較短,這也給了繼續大幅寬鬆的空間。
至於資金的價格利率,以十年期國債收益率為例,2017年時,國內市場利率處在高位,外圍加息的時候,國內利率還能下降,而2022年當下市場利率已經處在低位,這對未來繼續降息形成壓力。
所以,在貨幣端,外圍2020年M2增速過多,直接下降到0,所以此輪美國加息的幅度和持續時間可能會超過2018年。國內,貨幣政策下降的空間較2018年也不如,雖然國內通脹較低,政府主觀降息意願高於2018年,但PPI逐步傳導至CPI,未來也會制約國內政策空間力度。所以,2022年國內的貨幣環境甚至比2018年差。
從經濟增長來看,國內新能源革命有望成為驅動經濟增長的引擎,而半導體、AI等產業雖然很有前景,但短期內還是歐美日主導,難以對經濟產生決定性的支撐作用,目前還在發展的階段,需要大量資本和人力投入,尚未到收穫的季節。第一輪吹風已經為這些產業提供了大量的資金,下面就是業績驗證期,恐怕短期很難見效。
2018年的貿易摩擦對中美的影響多方面的,但範圍限定在中美等發達經濟體,但2020年以來的疫情對經濟的影響是全方位的,防疫成本將轉嫁到全球供應鏈的每一個環節,引發價格上漲,從而抑制需求。消費股,可能會面臨1-2年的低潮期。
所以,從經濟層面來看,2018年更多的是心理上的恐慌,經濟下行的壓力並沒有太大,而2022年,貨幣逐漸收緊,國外需求放緩,國內消費低迷,2020-2021年的出口可能會下滑,真正的疫情考驗來了,所以2022年的經濟下行壓力可能比2018年更大。
而經濟增長恰恰是股市上漲的根本動力,企業利潤增長才能帶動股市健康增長。
和2018年相似的是,在這種背景下,成長股可能是最受傷的,但是相比較2018年,A股成長股的承壓能力有所上升,這倒是一個好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