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是一套140㎡的二手房,屋主希望能儘量在保留原有硬裝的基礎上實現功能的完善和展存空間的合理規劃,並且偏愛北歐的清新色調和日式的暖暖的原木元素。設計師在結合她們需求的基礎上,保留了原房屋大部分硬裝,沒有改動原地面,吊頂,衛生間等,以改動區域性為出發點最終完成此次二手房改造。
原房屋結構方正,但收納功能的欠缺和原牆面大膽的牆繪,將本身寬敞的空間顯得雜亂且壓抑。
存在缺陷:
1. 玄關繁雜的牆地面磚和收納不足的舊鞋櫃,影響入戶的第一感覺。
2. 原餐廳偏暗,顯得侷促。
3. 原廚房電器佔用面積多,操作檯面不符合屋主習慣。
4. 主臥“紅日”牆繪,高飽和度的彩色本就不適合就寢空間。
5. 兒童房“藍天”牆繪與異形吊頂讓整個空間壓抑且暗淡,高低兒童床佔據了房間的很大空間。
二手房屋的改造對整體格局可改空間較小,我們根據結構情況和功能需求做了區域性最佳化。
設計策略:
1. 將原牆面牆繪剷除,牆面色調重新統一搭配。
2. 入戶增加收納和換鞋凳功能,地面磚改為清晰明亮小花磚,以拱形門洞與連線客廳,避免原入戶獨立區域脫節的尷尬。
3.客廳將陽臺擴到室內,地臺與電視牆相連線,增加空間的延展性,採光通透增加流動性。
4. 廚房及生活陽臺整體改造翻新,餐邊櫃即是西廚,功能的多樣解決日常收納。
5.將三室分別劃分為主臥、書房、衣帽間兼客房。
6. 兩衛保留,僅更換潔具。
入戶保留了原吊頂,重新規劃了鞋櫃和樣式。 地面更換了屋主喜愛的花磚,左側增加一整面的到頂鞋櫃。原入戶梁較低,設計時改為了拱形門洞,花磚、拱形與木紋的元素,重新定義歸家時的心境。重新改造後的鞋櫃增加了換鞋凳的位置,鞋櫃做了懸空的設計,方便拖鞋以及常用鞋的放置。
在保留了原地面的強化木地板和頂面吊頂的情況下,改掉了原房屋高飽和度電視牆繪,拆掉原有陽臺防腐木,釋放更大采光區域。地臺在電視牆採用硬碰的收口方式,通往陽臺經常踩踏的區域考慮地板同色的陽角收口條,從細節上去滿足視覺整體統一。
陽臺增加的儲藏櫃 做了到頂的設計,可以放下行李箱,吸層器等大的物件,另一側是製作的矮櫃,坐人儲物均可。沙發背景牆塗抹一整面菩提黃,以安靜的力量衍生出無盡的感知、互動與共鳴。沙發旁增加的實木小邊櫃是他們喜歡的,能放下收藏的小物品。
從拱形門洞進入,與保留的圓形吊頂,打破原有生硬區域邊界,邊凝望自然,邊滋潤生活。為追求更高的視覺體驗,少許菩提黃的加持與溫潤實木構成輕盈中的厚重感。
將功能單一的薄餐邊櫃改為足量的櫃體形成餐廳與廚房客廳的共享空間,滿足收納需求。同時也用磚、木、紙、樹脂、陶藝等元素為空間披上一層活潑氣韻,為屋主存留一絲自由與靈活的專享一角。
改造後的餐邊櫃,增加了更多的功能,地櫃厚度是600mm,吊櫃厚度是350mm,地櫃能放下內嵌式的烤箱,檯面也可做西餐操作檯使用。設計前先確定好冰箱的尺寸,櫃子安裝後冰箱剛好鑲嵌在櫃子裡。冰箱的上方做了吊櫃方便儲藏。
廚房和餐廳之間可以方便的進行互動,也不用擔心油煙,讓每天做飯時光也成為了有趣的事。廚房延續了外面的基調,看起來既乾淨又清爽。尤其是牆面北歐風格的小方磚鋪貼,更是提高了整個空間的顏值。而油煙機兩邊放棄了吊櫃配置,也是從實用性來考慮的。
主臥作為家裡的睡眠區,氛圍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保留整體基調的情況下,給床頭牆面刷上灰色的乳膠漆,立馬就為空間增添了一抹靜謐的氣息。而護牆板造型的原木床頭,也呼應了空間主題,非常溫暖。
兒童房改變了牆面顏色,並增加整面儲物櫃。考慮到現在暫時沒有小朋友,所以預留了床的位置,現在可以用來健身,休閒等。地臺抬高150mm,之後也能滿足小朋友休息和玩耍。
書房作為主臥的補充,釋放超大收納空間,整面牆的儲藏櫃滿足換季衣物收納。大書桌也滿足了他們同時使用的電腦的需求,利用飄窗臺做了可以儲物的抽屜。臨窗設計的轉角書桌,哪怕兩個人共同使用,都不會感到擁擠。而牆面放棄傳統的吊櫃,並安裝上隔層,也讓空間輕盈了許多。
沒有改變原有的衛生間,在原有牆地磚基礎上更加精細化,更換潔具、重做美縫,乾淨的衛生間重獲舒適的體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