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
2018年8月17日,在肯亞內羅畢,一名學生在維護機床。 新華社發
2021年11月9日,在位於烏干達中部穆科諾地區納曼韋工業園的中國援烏工業技能培訓與生產中心,一名中方導師為學員演示如何操作機械。 新華社發
2019年4月26日,在尚比亞下凱富峽水電專案開辦的培訓學院,學生在中國老師(右)的指導下學習工程測量技術。 記者 萬宇攝
肯亞蒙內鐵路遠景。 新華社發
中非合作共建職業院校、向非洲青年提供職業技能培訓、邀請非洲青年來華學習進修……中非在職業教育領域的務實合作,既為非洲國家培養了大批優秀技能人才,也為中非友好合作增添新的內涵。隨著合作的深入開展,越來越多非洲青年的職業夢想成為現實,為提升非洲自主發展能力不斷厚植人才基礎
中贊職業技術學院
“希望未來有更多這樣的培訓機會”
記者 閆韞明
尚比亞中國經濟貿易合作區電站工程師卡薩瓦現在是個大忙人。電站出現緊急故障,他都帶領團隊處理。能力越大,責任越大,工作也就更加繁忙。
卡薩瓦成長為一名電站運營維護方面的專家,只用了短短几年。此前他是一名普通電工。2019年,經貿合作區的電站投入運營,卡薩瓦和一些同事參加了中國—尚比亞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中贊職業技術學院)組織的電站運維培訓班。“接受培訓前,我們對如何安全規範地操作知之甚少,有的同事甚至不敢觸碰變壓器。”卡薩瓦回憶說,在培訓班上,他們不僅從老師那裡學到理論知識,還有實際操作的訓練。經過這次培訓,卡薩瓦熟悉了電站運維的步驟,安全意識和技能水平大為提升。
由於卡薩瓦在培訓中表現出色,被評為先進員工,後又成為管理十幾人團隊的負責人。“職業培訓讓我獲得了系統的技能訓練,一些突發電力故障,如果沒有經過培訓,我們肯定應付不了。現在,只要聽變壓器的響聲,我就基本可以判斷有沒有問題。”卡薩瓦說,“我們都希望未來有更多這樣的培訓機會,對企業和個人的發展來說,這都是好事。”
近年來,中贊職業技術學院先後在尚比亞開展了近50期員工技能培訓,包括電工、焊接、鉗工、維修技術等20多個工種,從整體上提升了當地員工的職業素養和技能,目前受訓人員達到1000多人。
中贊職業技術學院是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中國有色礦業集團在中國教育部支援下組織國內10家職業院校共同設立的。學院除了向中企贊方員工提供技能培訓外,還面向尚比亞高中畢業生開展中高等職業教育。“我們學院旨在為尚比亞培養技術和能力過硬的人才。”學院贊方院長雅姆瓦告訴記者,感謝中方為學院派遣了優秀的教師力量,提供了先進的設施,學生們不僅學習實用理論,還開展豐富的技能實踐。“我們期待與中方加強合作,讓學院發展成為一所在非洲範圍內享有盛譽的職業技術學院。”
在尚比亞深耕多年的中國有色礦業集團,始終視尚比亞員工為好朋友、好夥伴,與國內高職院校一同為贊方員工提供技能和工業漢語培訓,開發專業教學標準,舉辦孔子課堂,組織學員赴華學習等,建立了校企協同、高效共贏、深度融合的聯合工作機制,為企業培養了一大批熟悉中國技術、產品和工藝的本土技術技能人才。
28歲的巴沙前不久結束了在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為期3年的學習,回到尚比亞。巴沙是作為企業優秀員工子女被選派赴華學習的。“自從爸爸在中國企業工作後,我們家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家裡也不再為孩子的學費發愁了。”目前巴沙正忙著找工作,在中國學習機械電子的經歷無疑是一個加分項,“我不僅學到了技術,還能用簡單的中文進行交流,這讓我對未來充滿信心”。
據瞭解,中贊職業技術學院已先後從當地學校和企業員工子女中選派超過150名尚比亞學生赴中南大學、遼寧大學、昆明理工大學等院校學習。2020年,為了有針對性地幫助當地女生就業,學院還選派12名女生成立護理專業留學生班。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學員們目前進行線上學習,待疫情好轉後,也將赴中國學習。
金華職業技術學院
“努力使盧安達職業教育實現跨越式發展”
記者 鄒 松
“在中國學到的東西會讓我受用一生”,盧安達小夥特維澤勒說道。幾年前,他獲得機會前往中國金華職業技術學院學習通訊裝置專業,目前正自主創業,探索著如何把在中國所學用於推動盧中兩國經貿往來。
回憶起在中國學習時的情景,特維澤勒依然很興奮。早上起床,開啟電腦研究資料、測試程式;出門去學校上課;下午到實驗室做畢業設計;晚上10點多回房間繼續敲程式碼。“作為首屆盧安達政府委託培養班的一名成員,我非常珍惜在中國的學習機會。”刻苦學習專業知識之餘,特維澤勒積極代表學校參加中國各類技能比賽,如在2018年中國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高職組“機電一體化專案”國際邀請賽中獲得二等獎的好成績。
畢業後,特維澤勒創辦了一家網上商城,專注於為盧安達及其他國家的在華人士提供經貿方面的服務。起初,特維澤勒一個人負責開發、推廣、維護、客服等多項工作,每天連軸轉。還記得有一次伺服器超載,導致程式不能正常使用,海量客戶投訴湧入特維澤勒的手機,讓他一時間不知所措。依靠金華職業技術學院教師團隊的指導和幫助,特維澤勒才攻克技術難關,實現線上商城平穩執行。這正應了那句非洲諺語:獨行快,眾行遠。
像特維澤勒一樣,享受到中盧職業教育合作紅利的盧安達留學生還有很多。2014年至今,金華職業技術學院已接收4屆共99名盧安達學生。基於職教合作的良好效果,2017年7月,由金華職業技術學院與盧安達穆桑澤職業技術學校合作建立的穆桑澤國際學院在盧安達正式掛牌,在資訊通訊、智慧製造、電氣自動化、電子商務和食品加工等領域著力培養懂漢語、精技能的盧安達本土人才,以提升盧安達及中東非地區勞動力素質,帶動地區經濟社會發展。
截至目前,穆桑澤國際學院已在盧安達培訓學生3880人次,還聯合華為等中國公司合作共建了涉及資訊通訊技術、電子商務等領域的8個實驗實訓室。穆桑澤職業技術學校常務副校長約瑟夫表示,感謝中國為我們建設如此美麗且高質量的學校,“我們正與中方積極合作,學習中國成熟經驗和先進教學理念,努力使盧安達職業教育實現跨越式發展,為本國乃至周邊國家培養急需的各類人才”。
如今,在中國高校的積極參與、支援下,中盧兩國職業教育合作辦學機制日益成熟。2019年11月,金華職業技術學院與盧安達理工學院就教學標準輸出、專業學科共建等達成多項合作共識,並商定由中方主持研究制定電子商務和電氣自動化技術的專業教學標準。
職教合作推動了中盧人文交流合作。8年來,中盧有關部門及地方政府開展交流互動近30次,就師資培訓、留學生委託培養、海外分校建設、幹部外派管理等方面進行了充分溝通。盧安達前教育部長歐仁·穆提穆拉評價,“中國為盧安達職業教育發展作出了貢獻,職教合作成為盧中友誼的又一典範。”
南非學生赴華留學實習專案
“職業生涯中的寶貴財富”
記者 鄒 松
鄧肯·蒙格祖魯今年不到30歲,在南非職業教育界已經小有名氣。作為“南非學生赴華留學實習專案”首批學生代表之一,他不僅在中國學有所成、回國順利就業,而且代表南非參加“一帶一路”暨金磚國家技能發展與技術創新大賽並獲獎。如今蒙格祖魯既是機械工程師,也是南非赴華留學生校友會主席,他肩負的一項重要使命,是幫助更多南非學生到中國學習職業技能。
蒙格祖魯說:“在中國,學習到的不僅是技術技能,還有職業精神。中國人勤勞肯幹、精益求精、高度負責的工作態度,都影響了我,成為職業生涯中的寶貴財富。”
2017年,蒙格祖魯還是一名普通機械工程專業學生,“南非學生赴華留學實習專案”為他的職業發展帶來機遇。該專案由南非高等教育與培訓部聯合南非中國文化和國際教育交流中心共同設立,旨在選派南非學生到中國進行為期一年的職業技能實踐,助力他們回國實現就業。
在常州資訊職業技術學院和蘇州博眾精工科技有限公司的實踐基地,蒙格祖魯重點學習了3軸和5軸數控機床操作、維護及質量品控,“這些專業裝置的操控,南非的學校很少涉及。感謝認真負責的中國老師,他們的熱情和專業精神都令人難忘”。學成回國後,他成為南非一家知名工程機械公司的機械工程師。他的經歷被多家南非媒體報道,“南非學生赴華留學實習專案”也逐漸成為中南職業教育合作的品牌專案。
2017年至今,已有超過1700名南非學生參與“南非學生赴華留學實習專案”,其職業培訓和實踐領域涵蓋機械、電子、通訊、旅遊、物流、食品、電商等多個門類。目前,該專案被納入中非(南)職業教育合作聯盟平臺實施的機制成果。中非(南)職業教育合作聯盟成員包括100多箇中國職業院校和企業、近30所南非職業技術學院。
“南非學生赴華留學實習專案”設立的宗旨,就是幫助學生掌握技能、實現就業。南非教育界充分肯定該專案成效。南非格特·西班德職業技術學院校長波提亞洲·摩根表示,學校會繼續擇優選拔學生參與該專案,這些從中國學成歸來的學生將有更大機會留校任教,學校還會組織學生代表到各校區講演,請他們講述在中國的所見、所學,鼓勵更多學生爭取到中國學習的機會。
南非高等教育和科技部部長納茲曼德致信感謝中國政府及相關職教機構。他表示,南非學生在中國學習和實踐中受益匪淺,他們將珍惜這一寶貴經歷。南非政府期待進一步與中國加強在科學技術和職教培訓方面的合作。
衣索比亞職業教育孔子學院
“讓我們擁有如此寶貴的學習機會”
記者 閆韞明
在衣索比亞職業教育孔子學院(以下簡稱埃塞職教孔院)的實驗室裡,以輕快的音效為背景,當地學生塔博爾正配合老師在鏡頭前用中文、英文和當地語言阿姆哈拉語展示各種電氣裝置及其用途:“色標感測器、光纖放大器……”
在塔博爾參與錄製的影片下方,有留言寫道:“影片非常實用,讓人受益!期待可以看到更多機器人相關話題的影片。”塔博爾告訴記者,“這種課堂教學方式注重傳授實用技能,我參與影片錄製也樂在其中,同時學到了很多知識。”
這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埃塞職教孔院的新嘗試——透過網路影片平臺開展線上教學。埃塞職教孔院由天津職業技術師範大學和埃塞聯邦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學院(原埃塞—中國職業技術學院)共同承辦,自2009年建立以來一直採用中文教學與職業技術培訓相結合的培養模式,是一所以“中文+職業技能”為特色的孔子學院。
塔博爾是衣索比亞亞的斯亞貝巴科技大學機電工程專業大三的學生。他的老師曾受益於中國與埃塞兩國職教合作,於是把包括塔博爾在內的幾名優秀學生推薦到埃塞職教孔院學習漢語和相關技術。“我們學校實驗裝置比較少,多數時間是學習理論知識,這導致我們在實操方面能力不足。來到埃塞職教孔院後,我第一次接觸到這麼多先進的裝置,更加深入地理解我所學習的領域。”塔博爾說。埃塞職教孔院不向他們收取任何費用,這讓塔博爾心存感激,“這樣優秀的課程、先進的裝置,如果需要交學費,我肯定負擔不起。真心感謝埃塞職教孔院為我們免除學費,讓我們擁有如此寶貴的學習機會”。
“我曾經非常擔憂,畢業後能不能找到工作”,塔博爾說,“透過這幾個月在埃塞職教孔院的學習,我意識到,只有不斷學習先進的知識和技術,才能為國家做更有意義的事情。”現在,在埃塞職教孔院老師的鼓勵下,塔博爾正在努力學習漢語,計劃申請到中國讀研究生。
塔博爾是數以萬計受益於埃塞職教孔院培訓的學生之一。自創辦以來,埃塞職教孔院面向埃塞聯邦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學院汽車、機械、電子電氣、計算機等多個專業師生,開設了專業技術漢語、技能實訓及短期培訓等課程,累計註冊學員達4萬餘人。
埃塞職教孔院中方院長江絳是天津職業技術師範大學選派的援非教師,如今在衣索比亞從事職業教育培訓已有10餘年。塔博爾和他的大學老師都是江絳的學生。“從前些年主要培訓當地職業教育學校教師到現今更多培訓學生,我們的教學範圍在不斷擴大。在埃塞職業教育領域,尤其是電氣方向,幾乎每所學校都能找到我們的學生。”江絳和同事們談及此,臉上洋溢著自豪與欣慰的笑容。
“許多學生畢業後仍然和我保持著聯絡,最近有一名畢業的學生從外地來探望我們,送給我一隻馬克杯,上面印著他自己開的電器維修鋪的圖案。他說現在工作時還經常參考我們當年印發的維修講義。能幫助到這些年輕人,真是最幸福的事了。”江絳感嘆道。
《 人民日報 》( 2022年02月15日 第 1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