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經濟,指一個國家的商品價值總量。是人透過思想使用工具在地球上創造的經濟。包括物質的、精神的產品和服務的生產、流通等經濟活動。包括農業、工業、交通通訊業、商業服務業、建築業、文化產業等物質生產和服務部門。
也包括教育、文化、知識、資訊、藝術、體育等精神產品的生產和服務部門。實體經濟始終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目前,中國經濟已進入轉型升級的高質量發展階段,然而,由於長期以來我國經濟發展模式始終是依賴出口的外向型經濟,而且整個龐大的製造業總體上仍處於中低端水平,支撐實體經濟尤其是先進製造業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短缺且受制於人的現狀並沒有得到根本轉變。。
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發展進入資訊時代,由於長期受高利潤虛擬經濟的影響和驅動,支援實體經濟發展的思想基礎和社會氛圍已難以迴歸到以前。使得推動實體經濟發展的支撐體系很難建立。這也是為何目前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進展緩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回顧建國初期上個世紀50年代,在當時一窮二白的情況下,老一代建設者們在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鼓舞下,硬是將一個貧窮落後,幾乎毫無工業基礎的舊中國發展成為如今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在西方發達國家對實施技術封鎖、建立反華包圍圈的處處圍堵、限制、刁難中國的情況下,一大批科技工作者將個人理想與祖國命運緊密相連,錢學森、鄧稼先等一大批愛國知識分子紛紛回到祖國懷抱,參與新中國的建設事業,創造出了“二彈一星”奇蹟。
上世紀6、70年代,我國在半導體、晶片和光刻方面並不落後,當時我國幾乎已經追趕上了美國的發展速度,與日本處於同一發展水平,但大大領先於韓國和臺灣地區。然而,由於決策失誤,我們親手放棄了自己的優勢。
1978年,國家計委彙總推出了400億引進外資計劃,由於該計劃導致財政赤字大幅上升,1980年國家停建緩建了400多個大中型專案,其中包括一大批尖端高科技專案。
後來,面對積體電路的落後局面,為了獲取技術,我國採取了對外資全面開放市場的政策,可結果是,丟了市場卻並未換來技術。
目前中國實體經濟的整體現狀可以概括為一句話,就是“大而不強”,雖然中國已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製造業中心,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但是,總體制造業仍處於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儘管中國製造產量巨大、產出很多,但實際上獲得的利潤並不高。
具體分析,造成實體經濟陷入困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實體經濟運營缺乏資金支援
由於近些年來的房地產熱,導致大量資本和民間資金紛紛進入房地產市場,而新增貨幣流向實體經濟的比例卻在不斷降低。從2021年新增貸款的行業分佈看,製造業、個人貸款、批發和零售業新增貸款佔比分別是27.6%、23.5%、22.8%。
由於製造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超過30%,並且考慮到間接融資是我國實體經濟企業獲得資金的主要渠道,由此可以判斷實體經濟部門的資金需求並沒有得到充分滿足。而直接後果就是很多企業由於經營資金短缺而陷入經營困境。
另一方面,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仍十分突出,使得企業融資成本不斷上升,因此,即使能夠融資成功獲得銀行貸款,但由於成本太高,使得企業最終獲得的利潤十分微薄,只能慘淡經營,哪裡還敢有做大、做強、做優的奢念。
二、企業經營成本不斷提高,比較優勢逐漸喪失
近些年來,隨著改革開放以來支撐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人口紅利逐漸消失,我國在國際競爭中的比較優勢也不復存在。過去我國參與國際競爭的最大比較優勢在於較低的要素成本,包括勞動力工資、土地價格、原材料成本及能源成本等。
這是中國經濟長期以來能夠吸引大量外國直接投資,在中國建立工廠,開展加工貿易,大力拓展外向型經濟,使得我國成為“世界工廠”,從而促使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重要原因。
然而,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我國生產要素成本也在不斷提高,人口結構的變化和劉易斯拐點,都顯示中國已逐漸進入老齡社會。這就促使我國勞動力成本進入持續上升期,而能源價格的不斷上漲則進一步提高了企業的生產成本。此外,土地價格和租金的上漲也加大了企業的經營負擔。
與實體經濟相比,虛擬經濟就很容易規避成本負擔所帶來的煩惱,一臺電腦,一個公文包就可以運營了,它們不需要太多土地和大面積的廠房。而且“船小好掉頭”當遇到風險時也很容易轉型,從而規避風險。而實體經濟在面臨風險時,卻很難作出抉擇,往往處於進退兩難的境地。
三、產能過剩和產品同質化問題嚴重
隨著市場產能過剩和產品同質化的加劇造成品牌的聚合度越來越高,與此同時,中國經濟也已經進入了壟斷經濟時代。它的顯著特點就是幾家廠商壟斷了某一行業的市場,這些廠商佔全行業總產量中很高的比例,從而控制著該行業的產品供給。
在市場整體消費能力沒有增加的情況下,只有品牌產品才能夠生存,這就必然會造成市場的兩極分化,導致大量小中小企業和商戶被淘汰。
四、網路經濟對實體經濟的擠壓效應
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使得人們逐漸養成了網上消費的習慣,給實體經濟的經營造成很大沖擊。再加上社群電商、新零售模式的興起,使得許多人往往習慣於足不出戶,在家點外賣、購買生鮮果蔬,一切消費行為都在線上進行,只需用手指在手機上點兩下,整個交易即可完成,十分快捷方便。
儘管實體經濟發展遇到的以上諸多困境,但是對於企業和所有經營者來說,抱怨是沒有用的,只能迎難而上,去積極採取措施化解矛盾、克服困難。筆者認為,未來眾多中小企業可取的發展方向就是“專精特新”。
因為,國家關於“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的大方針沒有變,在國家創新驅動引領發展的大背景下,專精特新將會成為中小企業發展的基本路徑。
結語
改革開放40年的成功經驗已經證明,改革中遇到的問題,唯有用改革方法去解決,別無他法。目前實體經濟遇到的發展困境亦是如此,只有在改革創新的探索實踐中,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找到一條適合企業自身發展的經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