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只有朱元璋實現了從南到北統一中國,建立政權?我是當年從百家講壇中第一次聽到這個問題的。關於這個問題,網上的大拿都做過不同的回答,大約都是講經濟中心南移的理由。這當然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但我相信這個觀點也是值得商榷的。比如民國時期,孫中山數次北伐為什麼沒能成功呢?要知道在清末時廣州可是最大的通商口岸,廣東十三行的赫赫大名,號稱天子南庫。如果以經濟中心南移為觀點,孫中山的北伐就沒有理由失敗。
“凝聚力核心理論”
只有從凝聚民心的核心地段出發,才有可能擊碎民心潰散的地方。這個凝聚力核心,首先是文化認同上的向心力點,其次才是經濟發展水平。什麼地方是漢族的基本盤?什麼地方象徵著漢族?什麼地方聚集著漢族菁華?符合這些條件的地方就是“凝聚力核心”。 民心聚集才有韌性和爆發力,才有大義;菁華聚集才有經濟實力,才有戰爭韌性。從“凝聚力核心”出發,才有掃蕩群魔、收拾河山的氣象和韌性。
秦滅六國的順序:韓、趙、魏、楚、燕、齊
我們從中國第一次大一統開始說起。平王東遷以後,周天子的權威旁落,落到誰家呢?晉國。晉國不僅是周天子的近支,而且是列國裡邊實力和底盤最大的一家,晉文公也是春秋五霸裡邊第一個稱霸的諸侯。要不是後來三家分晉,說什麼也輪不到秦國這個殷商餘脈出來收拾天下。
秦國作為邊鄙之地,鉚足了勁“奮六世之餘烈”,搞掉韓國以後,才有了進一步一統中原的可能。為啥呢?韓國正好把此時的“凝聚力核心點”【洛邑】圍了起來。控制了周天子所在的洛邑,就擁有了文化向心力和經濟底蘊。然後掃除六國就順理成章了。
項羽主動退出關中敗局早定
為什麼古往今來的史學家對項羽的評價都不高呢?就是因為他在贏得所有的軍事勝利後,自己顧自己退回彭城(今徐州),把關中拱手讓人。
經過秦朝耕耘,此時的關中已經成為天下的“凝聚力核心點”。不僅秦國都城在此,而且始皇帝遷六國貴胄入關中。如果說七雄爭霸時洛邑的“凝聚力核心點”屬性還沒有點滿,那麼此時關中的就是名副其實的“凝聚力核心點”。
項羽指望已經失敗過一次的秦國大將來看住擁有漢中地區的劉邦,那簡直是想瞎了心。等到山東復亂,劉邦先定三秦,據有關中作為“凝聚力核心點”,進而揮師楚國,那簡直是順其自然了。
大唐盛世也是由關中最為最開始的根據地的
華夏第二次大一統時代是唐朝。但事實上,之前的西晉也有過初步統一的局面。三國演義廣為流傳,大家都知道,三國歸晉實際上也是一曹魏政權實際擁有【關中地區+許昌天子】作為“凝聚力核心點”的。
而唐朝的統一戰爭更是如此,李淵是在太原起兵的,但是他的第一個軍事目標就是拿下了關中。雖然經過了三國兩晉亂糟糟的戰爭年代,關中已經失去了經濟中心的地位,但是畢竟強漢400年耕耘,關中仍然是人心所向的“凝聚力核心點”。
長安-洛陽“凝聚力核心點”
由於唐朝實行兩京制,且武則天長期以神都洛陽為都城。在唐朝崩潰以後,天下事實上的菁華地區就是“長安-洛陽”帶。我們拿一張後周的地圖不難看出,宋太祖之所以能建立宋朝,其實是佔了新手村的便宜。因為後周的地盤基本上把“長安-洛陽”的“凝聚力核心點”佔全了。與其說是宋太祖用一根盤龍棍打下了江山,不如說是繼承的後周新手村資源太豐富,開局就是飛龍騎臉,沒理由輸。
元末的“凝聚力核心點”南移到了長江流域
自古以來,能成事的帝王都是從北往南,居高臨下地掃蕩群魔。可是到了朱元璋這裡,形勢逆轉了。
第一,北方傳統的菁華之地已經被遼金蒙三族數百年侵蝕,已經不是傳統的漢族凝結核心了。
其次,反觀南方,從東晉衣冠南渡開始,又經歷南宋的“直把杭州作汴州”,大量的漢族精英南下。甚至他們把在南方開拓的新城市命名為北方舊名。這時的人們已經不再把北方視為天然的漢族核心,他們在南方長期定居和紮根。元朝末年,放眼天下,唯有江南是漢家據點。人心凝聚在此,物力經濟凝聚在此。所以朱元璋能踞金陵而吞天下。
再往後孫中山為什麼北伐不成功?
其實也簡單,要怪朱棣和隋煬帝。
朱棣靖難後,明王朝遷都北京。使漢族的北方傳統菁華地區,在經濟、民族、人口方面得到迅速回歸,南方人傑逐漸北遷。
同時,元朝的郭守敬把京杭大運河的最後一段修通,使南北交通連為一體。從明朝開始,北方對南方的控制力空前加強。
因此,北方又成為漢族的凝結核心,所以孫中山北伐不能成功。
PS1:這個觀點只是突發奇想,也許不準確,但是記下來、分享出來也是有意義的,大家可以共同探討。
PS2:仔細想來,開挖運河真的是一件“功在千秋、禍在眼前”的事情。中國曆來被視為水利立國的,但是因興修水利而亡國的故事卻屢見不鮮。隋煬帝因為修京杭大運河而導致烽煙四起,元朝又因為治理黃河而引發了“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的紅巾軍。而無論是京杭大運河貫通還是黃河治理,都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中國的政治經濟格局。先挖個坑,以後有時間總結一下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