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家事,既中國國事。今天要說的事,是發生在古浪縣黃花灘生態移民區裡的那點兒事。
既是移民區,就少不了親情難捨、故土難離的故事,更少不了時不我待、奮起直追的話題。黃花灘生態移民區的脫貧路,寫滿了荊棘風雨,又百轉千回而不撓。
一個是故鄉已成他鄉,一個是他鄉已成故鄉。故鄉是一片土壤,養育了李應川, 他鄉是一片天空,讓他開啟了生活新篇章。不經意間, 秋意越來越濃。脫貧後的第一個中秋節怎樣過?李應川醞釀了很久。最終,他叫來了有著濃濃鄉音的鄉親們一起蒸月餅,一是想把灌滿記憶的鄉愁稀釋得淡一點,再淡一點,二是想把蜜一樣甜的新生活高調地秀出來。
大家圍著一塊案板,“揉麵、擀麵、撒調料、扎花……發好的面擀成圓型之後,層層疊加,放入薑黃、苦豆、紅曲,撒上胡麻、油、糖玫瑰等調味品層層疊加,四個小時候後,四個直徑約一米的“千層餅”上籠……六個小時後,形似車軲轆的月餅冒著熱氣擺在了院裡小方桌上。又擺了西瓜、葡萄和棗,樸素而不失隆重的拜月儀式變成了憶苦思甜的茶話會。
“一把鎬,一把剪,一柄鐵鏟,看得見寒來暑往,看不見芝麻開花”李應川說,現在看來蒸月餅這樣再簡單不過的事,往年卻是不大容易。單蒸月餅的水就得從幾公里外的地方拉回來。十幾年前,一桶一桶挑,在凹凸不平的山路上顛簸,滿滿一桶水回到家就閃成了半桶;十年後有了三輪車,拉水是容易多了,但是這澇壩池裡的水,鹽鹼太大,再好的面也蒸不出香甜的感覺。
在紅土山腳下,一間間低矮的土坯房,屋頂上一層一層遮著黃草,屋簷上生了薄薄的綠苔,村頭那顆半死不活的榆樹,是唯一遮陽的地方。
李應川以前居住在橫樑鄉橫樑村的土坯房裡,全家靠7畝山地、旱地生活,種植小麥、洋芋、豌豆,地裡的收成只能勉強餬口。24歲,不甘心黃天揹著老日頭的他開始外出謀生,到新疆哈密、呼圖壁等地務工種過葡萄。
收入是高了,但是每年幾趟回家的成本可不低,再說,年齡大了,折騰來折騰去也不是個事。
從2012年開始,古浪縣實施黃花灘生態移民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先後建成富民新村等12個移民新村和1個生態移民小城鎮,共搬遷安置南部高深山區11個鄉鎮73個貧困村群眾6.24萬人。2018年8月,富民新村竣工並開始搬遷入住,南部山區8個移民鄉鎮的1379戶村民搬遷安置於此。
2018年,享受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李應川全家搬進了富民新村。
那是一個初冬的早晨,天很藍,雲很白。大清早,鄉上幹部就來幫著搬家,60多歲的李應川回頭看一眼老房子、老窗戶,從屋前摘下一朵小小的花上了車……
花靜靜地躺在手心,一路的空氣中,瀰漫著輕輕的香。
新房子、新傢俱,路寬了,水清了,醫院學校就在家門口,脫貧致富的大棚也已經蓋好……一幅美好的生活畫卷在他眼前徐徐展開。
2019年8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古浪縣黃花灘生態移民區富民新村考察調研時,同李應川一家拉家常,詳細詢問家庭就業、收入、看病、社保、醫療保險、孩子上學等方面還有什麼難題。
李應川一輩子不敢想的事都發生了,像做夢一樣。還能有什麼不滿足。2020年11月,村裡的養殖暖棚分配到戶,以“貸母還羔”方式給他家分配了10只種羊,自己又以500元一隻的補貼價格購進了30只。2021年,嚐到甜頭的李應川又購進了40多隻羊,還在日光溫室棚引進新品種香瓜,鉚足了勁要過好日子。
今年7月1日,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大會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以新黨員代表的身份參加了慶祝大會的李應川發出內心最真實的聲音:“跟著太陽走就不會冷。”
第一次住上這樣漂亮的房子,第一次坐飛機還去了北京,第一次踏實下來不再為生活顛沛流離,李應川總覺得自己生活在夢裡。
搬離故土,是進一步向幸福靠攏。鄉愁這種情愫,已在移民新村人血脈共存的這片熱土裡,在一幢幢氣派的新居里,在滿眼的草木蔥蘢裡……
放歌新生活
山區農戶們冬儲的熱鬧場面,許多年輕人是沒有記憶的。冬日山上光禿禿、地上白晃晃,見綠是夢裡才有的事。冬儲各種菜就理所當然成了一項浩大的工程,新買的大白菜一部分淹成了酸菜放在大菜缸裡,一部分放在朝陽的地方晾幾天,然後放到菜窖裡儲備一冬又一春。
在多個版本的歷史資料裡,我都看到這樣的記述:古浪縣山地地勢複雜,溝壑幽深,梁茆起伏,長年少雨。
山裡人依山而居,避風向陽,彎彎曲曲的路,一場雨水就將經緯模糊,只能在天晴後人畜的顛簸中,一遍遍重塑模樣。
如果不是生態移民工程,韓天軍也許就像父輩們一樣黃天揹著老日頭,夏日醃菜、冬日撿柴,就這樣過上一輩子。
忽如一夜春風來。移民政策讓韓天軍和父輩們盡然告別過去,重獲新生。
丟下山上的鞭子,承包山下的暖棚,三年時間,養牛養出了門道的韓天軍去年出欄90多頭,純收入近12萬元。年輕好學上進是他的優勢,為了拓展銷路、擺脫中間商賺差價,他註冊抖音號“痘痘你哥”,利用網際網路的便利條件在網路平臺上賣牛,還幫助周邊年齡大、文化水平低的村民們網上找銷路,成了當地網紅小哥。
2019年,因為脫貧致富有想法、有辦法,韓天軍當選了富民新村第二小區黨支部書記,成了村子裡最年輕的村幹部。
下了山,脫了貧,致了富……他的人生正在飛速變化。
有人的地方就有煙火。移民搬來了,荒涼的戈壁灘上有了房屋、街道、商場、文化廣場、農家書屋,有了草坪、樹木、蓄水池……韓天軍說,聽說還要修溼地公園、人工湖。
溼地公園、人工湖?水從哪裡來?為有效解決移民區缺水難題,提高移民區供水保障能力,市、古浪縣主要領導多次向上積極爭取彙報,謀劃建設了古浪縣黃花灘生態移民區調蓄水池專案。
8月21日,奔湧而來的黃河水透過黃花灘5號調蓄水池入水口,源源不斷注入調蓄水池。這是該蓄水池建成後首次試蓄水。
5號調蓄水池是古浪縣黃花灘移民區最大的調蓄水池,總容積370萬方。它的開閘放水,標誌著黃花灘生態移民區調蓄水池在建專案全部完工,總調蓄規模達到1500萬立方米,將徹底解決移民區生產和生態用水問題。
有了水,移民村裡陽光、空氣、植物、動物、人都似乎換了顏色、味道、形態和精氣神。
夕陽西下,牛棚內正在飲水的小牛發出輕柔的聲響。天空中透明又清亮的雲朵下面幾隻麻雀緩緩飛過。能曬到太陽的地方,老人搬著小凳坐下,看放學回來的孩子在幾株蘋果樹間捉迷藏。
雞鳴、羊叫、狗吠……
他們在脫貧路上的搏擊與求索,奮鬥與歡欣,艱難與無畏,使得這片土地煥然一新。撕掉貧困的標籤之後,移民村已經被新的文明喚醒,向鄉村振興放歌……
喜看人間春色
在山裡,建造一棟像模像樣的房子會貧上加貧,土地貧瘠、物資匱乏,即使蓋了新房也過不上好日子。王萬麗和老公建房子的念頭起過無數次,打消過無數次。
建房,成了王萬麗和父輩們永遠卸不掉的重擔和心病。下山,成了王萬麗和後代們撕心裂肺的搖擺和張望。
要搬了!要搬了!要搬了!
2018年,王萬麗從橫樑鄉中泉村搬遷到了古浪縣西靖鎮陽光新村,住上了140多平的兩層小康住宅。
小康中國,房定心定。
下了山,住上了新房,新的問題來了,經濟來源在哪裡?王萬麗和丈夫認準了一件事,不打工、不外出,就在家門口創業。夫妻兩承包了養殖棚,早晨五點出門餵羊,下午六點收工回家。三年過去了,她養的羊規模越來越大,去一次牛羊交易市場,存摺上的數字就變化一次。
2020年7月17日,西靖鎮舉行2020年度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產業分紅儀式,王萬麗拿著頒發給自己的致富能手榮譽證書,難掩喜悅。而後不久,這個致富能人就被鎮上領導和鄉親們推舉成村婦聯主席。
養羊勞動強度不是很大,閒不住的王萬麗把一樓客廳裝修成了美妝超市,不但自己每天打扮得漂漂亮亮,還把社群裡大姑娘、小媳婦們也帶動著描眉畫嘴。
這樣說王萬麗和村上的婦女們是合適的:進了大棚拼命幹,為了致富渾身汗。出了大棚裙子穿,廣場上跳舞好驚豔。
中秋將至,王萬麗和老公商量,今年脫貧後第一個中秋大月餅要親自在家裡蒸。千層裡塗上紅曲紅紅火火,灌進蜂蜜甜甜蜜蜜,包皮點上紅花日子錦上開花。王萬麗打電話叫左鄰右舍的好姐妹,她想在家裡開個茶話會,聊一聊今年的收成,話一話來年的打算。
“易地搬遷,不但讓我有了一個不怕風不怕雨的家,更讓我的兩個小孩能就近讀書。”王家媳婦說。
總有些記憶定格在那裡怎麼也揮不去。“山上我哪裡穿過裙子、高跟鞋,那路吆……”李嫂子誇張地拉著長腔。
……
知識是阻斷貧困代際相傳的最有效措施。小孩能入學讀書,是最大的希望!現在學校就在家門口,戶戶住著學區房,入學率達到了百分百。
幾年來,西靖鎮幹群一心,奮戰在脫貧線上,補短板、強弱項,夯基礎,把脫貧攻堅作為第一民生工程,全鎮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飲水安全等重點任務全部達標清零。全力培育富民產業,加快專案建設,加強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產業架構初步形成。2020年底,全鎮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650元。
硬體很“硬”,軟體更“強”,西靖鎮全面推進黨支部建設標準化,一大批黨員幹部在脫貧攻堅戰中衝上來、站出來,形成了善學善思善謀、想幹能幹會幹的良好氛圍。累計整頓軟弱渙散黨組織5個、發展黨員71名、培養入黨積極分子225名。
數字枯燥、成績喜人。
現在,此刻,吃著香甜的月餅,喝著小酒,猜拳聲高一句、低一句,這群女人欣喜著、驚歎著、感慨著、奮進著……
有的媳婦進了扶貧車間從農民變成了工人,有的大嬸開起農家樂買上了小車,有的小姑娘從講不好普通話到如今夢想成為老師……擺脫了貧困的王萬麗,又懷上了四胎。她說,要讓孩子一出生就享受最好的生活,彌補哥哥姐姐們灰白色的童年。
還有千萬種奮鬥姿態和鮮活熱烈的氣息,其實,陽光新村的人們,走出大山的故事才剛剛開始。
家住“幸福裡”
變化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89歲的張恆山最有發言權。
涼風乍起,白露凝霜。9月17日,一場秋雨慢慢滑落,萬物沉浸在柔和、晶瑩的大氣中。
張大爺坐在明亮的過道里,看著窗外的雨,心事多了起來:這要是下在山裡該多好呀。
搬下山三年了,鄉愁還在心頭。
“爹,天涼了,進屋。又想老屋了吧,不行把您再搬回去。”兒媳婦王國菊開著玩笑。
“回不去了。”老家干城鄉的一牆一瓦、一草一木,像一根磨不斷的風箏線,一頭指向遠方,一頭綁著鄉愁。
“想是想呀。回不去了,也不想回。”老人補充。
100多平方米的房子,3、4個房間,還帶一個院子。自籌了1萬元,其餘的費用全部由政府“埋單”,這樣的好事幾輩子了也沒碰上個過,大爺老是老了,可不糊塗。
太陽能、天然氣、自來水,這些之前沒見過的生活新模式讓老人們開了眼。遷入寬敞明亮的新家,沒想到,當初不願意搬遷的他由衷地喜歡上了新環境、新生活。
他說,以前冬天上廁所凍屁股,現在廁所就在房子裡,回去做什麼?
最主要的是,政府不但讓他們住上了新房,還解決了一家人的困境。兒媳常年身體有恙,兒子身患癌症,他和老伴耳聾眼花……瞭解情況後,鎮上給他們解決了低保,還給兒媳安排了公益性崗位,每個月又是600元收入。
一句不回,是老人心裡對搬下山的日子的認可。一排排新居整齊排列,水泥路通到家門口,太陽能路燈點亮了村裡的夜。之前在大山裡艱難地掙扎,不是大家情願,是一輩又輩農人的無奈!感受過大山裡的疾苦、傷痛和掙扎,也最能深知今天的幸福、快樂、希翼。
都說,幸福的生活幾近相似。移民點上老人,都住在“幸福裡”。
在古浪縣黃花灘福利中心,張得蓮、王廷仁、高寶山幾位孤寡老人或繡鞋墊,或粘水鑽畫,或練習書法,精神飽滿、笑意盈盈,不問,也許不會相信他們都是沒兒沒女的孤寡老人。
午餐時間,廚房裡有位老人手腳麻利地摘菜洗菜。他叫朱有玉,原來家在古浪縣大靖鎮下莊村,家中父母雙亡,只有哥哥嫂子。因智力殘疾,不願意連累哥哥嫂子,於2019年冬天來到黃花灘福利中心。
為了提高老人們生活質量,福利中心開發大棚種菜。2020春天,習慣了幹農活的朱有玉主動申請種菜。在管理員李開的精心指導下,棚裡種的茄子、辣子、西紅柿長勢喜人。一天,午飯是茄辣子炒肉拌麵,管理員告訴他炒麵裡的茄子辣子就是他種的,朱有玉開心得像個孩子,見人就問,你吃茄辣子炒麵了嗎?
老人們各有所幹,各有所樂。午飯後,牆腳邊、樹蔭下,有的打牌,有的下棋,有的看書、有的聊天,還有幾個音樂愛好者自發組建了自樂班,吹拉彈唱有模有樣,他們用自編自演的古浪小調歌唱著黨的好政策。
採訪結束,天色已暗,繁星出沒,樹影搖動,瓦片泛著青光,所有的聲音都安靜了下來……秋風秋雨中,似乎聽到人們輕盈而紮實的致富腳步聲。
移民村,正以她前所未有的豪邁氣概一往無前……